方 琳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河南 郑州 4500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视角探析
方 琳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河南 郑州 4500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之一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选择了改革开放战略举措,坚持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两个统一: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立足基本国情和坚持基本路线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尊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促使认识与实践实现辩证统一;二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引领主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人民利益和人的发展是主体的最高价值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论;认识;实践;真理;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涵盖了道路、理论体系及制度三个方面,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基伟业。从三者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从实践到认识再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层面上的深刻总结。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将会给我们提供一个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角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辛探索和艰苦奋斗中形成的伟大成果。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是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其规律是客体,而党和人民采用怎样的途径、方式方法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并尊重和利用这些规律,从而成功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首先要探究的问题。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选择中创立和发展的,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这与主体的核心部分——中国共产党及其坚强领导是分不开的。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随后的实践过程中,不论遇到什么问题,党都能够坚定不移地坚持推进改革开放。今天,当改革处于更加复杂的深水区和攻坚期时,党仍然坚持“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壮士断腕,自我革命”,决心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在领导改革开放过程中,党注重循序渐进,将“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将改革、发展与稳定结合起来,正如党的十七大所概括的我国取得成就的基本经验——“十个结合”〔1〕。正是因为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顺利推进。
(二)坚持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思想路线是一个政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思想方法和思想原则,也是其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曾一度偏离了这一正确原则,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重新恢复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且进一步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不断发展、充实这一思想路线,将实事求是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要求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主体与客体、规律与价值辩证统一的根本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使党始终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问题,体现了主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品格。这种思想品格使主体最终突破了封闭、僵化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摒弃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态度,同时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一切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使社会主义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实践中成功开辟了一条超越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现代化之路。
(一)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尊重:立足基本国情,坚持基本路线。主体所要认识的客观实际包括时代主题、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以及历史任务等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创依赖于对时代主题和基本国情的精准把握。1985年邓小平同来访的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谈话时就曾指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上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2〕105。党的十三大、十五大进一步确认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这个明确判断使我们牢牢把握了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主流,制定了正确的外交战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党的十三大、十五大还对我国国情作出了正确判断。党的十三大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面对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巨大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仍然强调指出,我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这三者是没有变的,一切应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立足国情的应有之义就是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潮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当我们党结束“文革”内乱、开始全面拨乱反正之时,出现了极少数人借我们党纠正“左”倾错误而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当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低谷,导致“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的论调大行其道,人们纠缠于“姓资姓社”问题,导致改革开放止步不前的时候,右的错误观点喧嚣一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私营经济得到发展,一些持“左”的观点的人反对改革开放,反对发展私营经济,提出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条战线开展路线斗争,等等。面对这些错误思潮和观点,我们党始终能够清醒认识并教育广大党员、群众对此表示警惕,坚决排除来自“左”的和右的两方面的干扰。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特别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2〕375。他特别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2〕370-371江泽民明确指出,对于党的基本路线,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全面执行,一以贯之”。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将党的基本路线提高到党和国家生命线的高度,强调基本路线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习近平针对一些人不顾历史和现实,割裂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错误认识,指出这两个历史时期不能割裂,更不能相互否定〔3〕。可见,不同时期针对“左”的和右的思想偏差,我们党总是保持高度警惕并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正确认识这些问题,使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回归到基本路线指引的方向上去,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防线。
(二)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上讲,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不仅是一种理论,而且还是一种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运动和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理想的社会制度。一个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有自觉选择的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而且应有相应的理论体系和成熟完备的制度体系。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发展推动着认识进步。通过改革开放实践逐步总结和形成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同时也不断革新和构建相应的制度体系。在此过程中,主体还善于运用所总结的理论体系来指导新的改革开放实践,用新的制度来规范和强化理论体系和实践成果。所以,从动态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及相应的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及其良性互动、相辅相成构成和推动着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是改革的动力所在。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思想解放破除了旧观念的局限,促使党带领人民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之路。改革从农村开始并取得了显著成果,随后,在城市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尝试并取得初步成效。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分离”的观点被人们逐渐接受。相应地,新的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企业承包制也建立起来。随后,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新的进展。改革的实践带给人们思维方式的一个巨大转变,那就是要突破陈规,大胆改革。新的思维方式、改革开放取得的崭新经验和制度成果拓展了党的视野,加深了党对于改革的认识,形成了许多指导改革开放实践的新观点、新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彰显了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创新。可见,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党善于把实践创新转化为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又用理论创新来指导和推动实践创新,用制度创新来巩固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成果。就是在这样的良性互动模式下,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也愈益丰硕,制度体系也在此过程中愈加成熟、愈加定型和完善。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中生成不竭动力,是主体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一)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引领主体的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首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已经深深内化于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始终引领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其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必须经由、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实现。从发展阶段上讲,社会主义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必经阶段。所以,共同理想是达成远大理想的基础和阶梯。而远大理想不是空中楼阁,其实现必须依赖一定的路径。实现共产主义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未来发展趋势,然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实现方式是不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主体依据现实国情而自主选择的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主义之路。它继承了主体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吸取了历史上忽视社会发展阶段而造成挫折的教训,既不同于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严格趋同、封闭僵化的苏联模式,又严格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它是我们在历经一切艰难险阻、经由主体与客体的辩证认识后选择的通向共产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
(二)人民利益和人的发展是主体的最高价值追求。人民利益和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追求。马克思将未来社会界定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4〕,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价值理念,把人民利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旨和最高追求。人的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密切相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于人的物质、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这种满足从另一个角度看即是利益的满足。中国共产党人所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需要,终极目的是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从深受压迫的中国人民求解放、求生存和当家作主的强烈渴求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领导和依靠人民,在艰辛探索中实现了广大人民渴望独立自主、翻身解放的根本利益,为人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文化基础和制度基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人民群众摆脱贫穷、追求富裕的愿望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人民实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利益和自身发展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条件。此后的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把满足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的研究,注重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在实践中履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人民利益至上的最高原则,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面深化改革,为人民提供更多机会、条件去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对客体的认识和尊重能够使主体立足于初级阶段的实际,不好高骛远,不动摇折腾,而是脚踏实地,不懈奋斗,实现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良性活动。同时,主体始终用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来指引和激励自身的一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有助于完善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中的不足之处,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6.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1/05/c_114258698.htm,2013-01-0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2.
责任编辑 周 荣
D616
A
1009-1203(2015)02-0014-03
2015-03-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GJ035)。
方琳(1973-),女,河南南阳人,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哲学科社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