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进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本刊编辑部
慈善事业是以道德为基础,践行公益、传递爱心的特殊社会事业。它既是时代精神风貌的真实反映,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慈善事业发展,对于帮助困难群众、弥合贫富差距、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补充,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民生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此,国务院专门印发《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进行系统安排部署。这是我国慈善领域第一个以国务院名义出台的规范性、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慈善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可以预见,随着《意见》的深入贯彻,慈善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将更加突出,履行的使命责任将更加重大,发展的目标愿景将更加清晰。
改革开放催生了我国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和现代慈善事业的勃兴,从慈善理念的形成到慈善政策法规的制定,从慈善活动的开展到慈善组织的培育,慈善事业在探索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行。近年来特别是经过汶川地震全民慈善热潮的洗礼,我国慈善法制建设和支持政策不断完善,慈善捐赠稳步上升,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慈善组织快速壮大,慈善模式和载体不断创新。慈善事业已经由最初分散和单一的慈善活动走向了组织化、民间化和专业化,并且开始朝着改变社会治理结构的纵深方向推进。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中国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向世界展示和证明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传统美德、大爱无疆的慈善热情和广博深厚的慈善潜力。
如同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壮大都需经历风雨一样,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也面临“成长的烦恼”。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十分明显。这些差距,不仅表现在慈善组织的规模、筹款能力、社会影响力,志愿服务队伍的人数、专业化程度、社会贡献度等方面,也体现于慈善文化的传播普及和慈善活动的常态化、社会化方面。可以说,我国慈善事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面临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监督管理措施不够完善、慈善活动不够规范、社会氛围不够浓厚、与社会救助工作衔接不够紧密等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既突出“扶贫济困”,又坚持“改革创新”;既确保“公开透明”,又强化“规范管理”,关系到慈善事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只有坚持问题导向,采取得力措施,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政策,加强引导和规范,才能有效缩短差距、破解难题,实现健康发展,最终形成与社会救助工作紧密衔接,在扶贫济困、改善民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的慈善事业发展新格局。
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需要调整和理顺政府部门和慈善组织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政府部门要着力完善政策法规,优化慈善事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快推进慈善事业立法工作,完善和落实社会募捐和捐赠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调动和保护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要加大对各类慈善组织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完善政府向慈善组织购买服务的工作机制。加快建立适应慈善组织规范运作和发展的各种规则、标准和制度,强化对慈善组织的监管,使慈善组织的募捐活动、财产管理、信息公开更加规范,尤其要建立慈善组织公开透明的机制,提高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的信任和信心。慈善组织要加快优化内部治理机制,提高规范化运作水平。要切实加强慈善工作队伍的专业能力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慈善工作人才队伍,提高慈善机构的社会公信度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激发全社会和谐互助的内在活力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要以先进的慈善理念为指引,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营造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让慈善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公众的广泛参与是慈善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每个公民而言,要在传递爱心、参与慈善的同时,积极传播公益慈善理念,认真行使自己作为捐款人的权利与义务,形成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慈善事业是充满爱心和激情的光荣事业,是人性光辉的美丽体现。通过传递爱心、践行公益、参与慈善,就能使公益慈善成为大众的普遍情怀,就能形成人人关爱、人人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如此,因为慈善的温度,社会就会在真正意义上让人感到温暖,世界也会因此而更加温馨。
(联系:cgeditor@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