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2015-01-30 03:48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学术

邢 志

(武警学院 科研部,河北 廊坊 065000)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邢 志

(武警学院 科研部,河北 廊坊 065000)

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对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之一,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各类高校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必须面对的一项非常紧迫的重要课题。借鉴国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经验,结合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科学设置研究生培养方案,完善科技创新活动管理政策,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平台、研究团队、导师队伍建设。

创新能力;科技创新;研究生培养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人才培养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1]。研究生是科研队伍的生力军,是不可或缺的科研力量。高校科学研究工作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和孵化器,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让研究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科学研究过程中,通过各种锻炼与实践,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既可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又可以带动高校的科技发展与进步。因此,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各类高校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必须面对的一项非常紧迫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都已经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依据自身实际,围绕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比如高校体制、教学环境与条件、教育方式等,有的放矢地建立了相应的培养模式。然而,目前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仍然停留在形式化、浅层次、平庸化的层面,以至于培养的研究生缺乏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一是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合理。首先,理论教学机械化。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理论教学偏多,实践操作偏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发挥过多,研究生的主动性发挥较少。长期以来,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目标取向使得研究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主体意识被弱化,创新所需要的思考力和判断力被扼杀,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实践教学形式化。部分高校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经费有限;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实践科目缺乏实际应用价值。这些都成为高校研究生实践教学健康发展的桎梏。

二是导师的积极性和创新引导能力有待提高。目前,各高校导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难以对学生科技创新进行高质量指导。虽然很多高校出台了相关激励政策,但有些导师依然没有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给予足够重视,没有真正花心思去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部分导师还仅限于完成既定的工作,很少在创新理念层面进行思考与实践,更难以将创新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这极大地制约了研究生科研成果水平和层次的提高。

三是专业发展不平衡。不同专业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数量、质量和效果都不均衡,无论参与人数和获奖数质量,都集中在部分专业。一般来讲,工科类研究生产出成果较多,相应的获奖成果也较多。

四是科研成果水平有待提高。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科研方向,创新成果零碎杂乱、互不关联。

二、国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经验

(一)美国研究生创新教育

在美国,一般认为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因此,对研究生的培养采取了带有“自由主义”理念的立体化创新能力培养模式[2]。美国对研究生采取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要求硕士“获得从事学术活动和职业工作的能力,可以在这一领域从事创造性的专业工作”。尤其对于攻读学术型学位的研究生,非常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据统计,在硕士课程的两年期间里,研究生的独立研究时间,是上课时数的两倍。美国对在校研究生重点培养其研究的风气、习惯及方法,以增强科学探索的能力和专业技能。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很少进行理论讲授,而是多通过试验性和探究性的活动形式进行授课。对于实践性课程,实验由研究生自主进行,教师仅适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对于理论性课程,学生依据自身兴趣选题后,需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查阅资料、制定提纲,一定时间后,上台陈述自身观点,教师最终给予点评。

(二)日本研究生创新教育

日本以“科技创新立国”为战略,将研究生教育作为该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日本的研究生培养,强调其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及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日本建立了多所新型研究生院,以培养学术视野宽广、综合创造力强、学识丰富的研究生。在日本的研究生课程中,只有60%的基础课,其余课程以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为主题,学生根据课题相关研究内容,教师介绍的研究经验,以及课题研究的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在潜移默化中学得教师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精神。

(三)德国研究生创新教育

德国的研究生教育,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重视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德国非常重视导师的遴选,制定了完善的遴选程序。不仅要求导师指导学生的科学研究,还要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态度、坚定的学术信念、优秀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学术道德。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也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考核。这种考核一般与论文的研究内容不相关,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面宽度和学术视野。德国出台专门的法律来激励研究生创新,政府建立了相应的全国性创新技术转让机构和平台,负责大学与企业的技术转让。

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虽然美国、日本、德国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设置、实践平台的搭建、导师遴选制度的出台等方面各有侧重,但三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高校乃至国家都为研究生提供了锻炼机会和实践平台。借鉴国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经验,结合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设置研究生培养方案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依据。在国家对研究生教育工作进行重大政策调整与改革的背景下,高校要准确把握国家对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的新要求,根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3]的要求,优化高校学科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框架,“促进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加大实践性课程比重,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设置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依托研究生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大学术活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三大途径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比重,实施多形式的学研一体的综合性培养途径,形成以培养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批判性思考的意识、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作为自身目标的培养格局。

高校应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要求并支持研究生更多地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研究生培养。

(二)完善科技创新活动管理政策

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针对研究生设置科学研究管理政策,以政策为牵引,坚持问题导向,着眼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引领和驱动研究生主动开展科学研究。应结合高校专业特色,完善科技创新活动管理机制,建立评价与激励机制,健全科技创新活动保障机制,激发研究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

一是设立完善的考评体系。完善的科研考评体系既可以保证研究生的科研速度,又可以保证其成果质量。高校考评体系的设置不能一概而论,应依据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应用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区别开来,分别进行考评。通过合理的考评体系,促进研究生安心从事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调动和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可以设置创新选修课、创新学分、立功嘉奖等奖励制度。激励范围不仅限于取得成果、获得奖励的研究生,还要包括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有志取得成果的研究生。通过制定合理的成果认定办法、奖励办法等,进一步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吸引教师主动指导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

(三)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面对教育国际化的趋势,研究生创新教育应坚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方针,大力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和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一是高校应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来校执教或举办各类学术报告,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的学术思想,使研究生能够紧跟学科发展步伐,了解学科前沿,强化学术氛围,拓宽知识面。

二是针对研究生专业设置,与国内外大学和研究院(所)广泛开展长期而稳定的学术交流、互访、合作研究与联合培养活动,尤其是要加强与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支持研究生更多地参与国内外高校、研究院(所)之间的学术交流,使研究生可以走出去,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使其创新思想培养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敢于向世界科技挑战,勇于突破前辈思想界限。

三是通过科技创新经验交流会、表彰会或科研形势分析会等形式,宣传和表彰研究生学术科技成果,使最大范围内的研究生了解科技创新活动,促使其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增强其科研兴趣。

(四)加强平台建设

一是设置研究生创新基金,为研究生提供科研平台。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区别于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本科生的科技创新多以兴趣为导向,部分学生以获得奖励为目的。对于研究生的科学研究,高校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设立研究生基金项目,为其开展科学研究提供途径[4]。这需要高校拿出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研究生开展创新性较强的学术研究,特别是可重点资助一些理论性强、应用价值高的研究课题,在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同时,使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考验和锻炼。

二是搭建信息平台,实现硬件资源共享。集中整合硬件资源,优化配置,探索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确保研究生安全便捷地预约和使用实验仪器,为研究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搭建硬件平台。

三是依托科研实践基地,培养研究生科技实践能力[5]。根据专业特色,建立科研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非传统的学习环境。这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从不同角度考虑和分析问题,最终以不同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研究生在实践基地开展科研活动,应明确内容与要求,加强实践考核评价,保证实践活动质量。

四是依托社会实践,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参加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要提倡和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将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五是依托各类竞赛活动,确定主攻方向,重点培育成果。根据各类省部级以上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主题,分别确定主攻方向,提前谋划,跨专业、跨部系组建团队或兴趣小组,重点培育,力争产出优秀科研成果。

(五)加强研究团队建设

一是依托优势学科,确定可持续发展研究方向。创新必须建立在一定知识积淀的基础之上,知识不足,创新思维必然受限。因此,高校要以优势学科为基石,把握和坚持相对稳定的主攻方向,深入研究具有行业特色的科技创新成果,摒弃大学生科技创新“游击战”。

二是依托指导教师,培养创新团队。指导教师要注意年级的合理搭配,在重点培养高年级学生的同时,也要吸纳低年级学生进入团队;高年级学生要切实发挥传帮带作用,将自己的经验、资源等更多地辐射、传承给低年级学生;指导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科研机会,使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接受更直接的帮助;创新团队应当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团队中每位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通过上述一系列举措,力争形成依托指导教师的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

三是依托科研项目,增强团队意识。一般来说,一个项目或一项成果,需要多名研究生共同完成,需要参与者相互间充分交流与协作。在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研究生们在共享知识与成果的同时,增进了团结,增强了凝聚力,培养了合作精神。

(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美国、日本、德国都把导师作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水平的第一要素。只有高素质、掌握丰富知识的教师,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有了解当今高技术发展最新成果及其趋势需求的教师,才能站在高科技革命的高度,勇于探索;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思维。

一是重点培育一流的导师队伍。首先,在全国乃至全球吸引具有创新思维的青年才俊,为他们提供充裕的科研启动经费和实验条件。与此同时,要对其明确任务、压担子、抓落实,以充分激发他们的科研潜力。其次,及时发现和培养高校内部已经崭露头角并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师,为其提供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依托预研课题,培养创新能力。再次,应经常对导师进行技能培训,使其及时了解和掌握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学科前沿、学术动态。

二是严格执行导师遴选制度。首先,导师的工作态度和学术风气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所遴选导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过硬的工作作风、无私的奉献精神。其次,导师要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科研能力,要精通专业知识并懂得相应的教学方法。

三是制定合理的保障、考核与奖惩制度。高校要通过制定出台合理可行的保障、考核与奖惩制度,使导师尽可能地发挥工作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来。

四、结束语

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研究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后备军,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科研水平和社会建设与发展。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研究生科研团队建设;导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科领域的科研动态,树立强烈的责任心;研究生要增强开展科学研究的热情与毅力,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工作。唯其如此,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全面提高。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 张月梅,周文翠.国外研究生创新教育初探——以德、美、英、日四国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5,(2).

[3]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6-06).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4] 王兰珍,赛江涛,张志强.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实施与学术创新能力培养[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1).

[5] 耿新,陈心浩.搭建科研训练平台 培养实践创新人才[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

(责任编辑 刘彦超)

An Analysis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s

XING Zhi

(DepartmentofScientificResearch,TheArmedPoliceAcademy,Langfang,HebeiProvince065000,China)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is one of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in modern education. The basic form of this cultivation is the outpu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high levels. This cultiv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training program, the management policy and experiment platform involving the teaching stuff, the collaboration team, and the qualities of teachers. To realize th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e innovation activ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be put into the first place.

innovation abili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stgraduate training

2015-03-31

邢志(1976— ),女,河北沧州人,副教授。

G644

A

1008-2077(2015)07-0059-04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学术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V eraW an g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