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阳
(武警学院 政治工作系,河北 廊坊 065000)
优化大学生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的路径分析
冯晓阳
(武警学院 政治工作系,河北 廊坊 065000)
实现大学生对我们党意识形态的认同,对于稳固执政地位、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在探索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认同过程中,要坚持分众化理念,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特征,从执政党意识形态本身的发展彰显其政治信仰的功能、调整和完善大学生接受执政党意识形态的现有具体途径、实现执政党意识形态的传统文化表达和理性逻辑的辩证统一这三个方面推进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认同。
大学生;执政党;意识形态
执政党意识形态作为执政党价值观念的理论表现,它在执政党治理国家和稳定社会秩序的过程中发挥着“天然的职能”。执政党只有将意识形态借由各种手段、途径转变为全社会公认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诉求,实现社会成员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认同,才能为执政提供合法性基础,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政治动员能力,统一社会心理,进而稳定社会秩序。从普遍意义上讲,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认同可以被理解为三个过程的辩证统一:在范围上,由党内走向社会;在表现形式上,由抽象的论证走向通俗化;在维系力量上,从执政党的政治维系走向大众的自觉过程。实现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认同,包含着执政党意识形态本身的调整、执政党意识形态传播途径和宣传形式、执政党意识形态理论表达方式的发展和完善。
不同的群体由于其阅历和受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认知有所不同,决定了对不同的群体要采取相应的途径。提高大学生群体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认同,需要在执政党意识形态传播途径、宣传形式、理论表达方式等方面突出受众的群体性特征。
(一)青年大学生需要科学的信仰
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群体,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和政治取向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三四十年代,作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通过大众化过程,为许多进步青年学生所理解、接受、认同并且作为信仰,他们从而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当代中国,经济生产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利益分配方式和文化形态及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如果执政党意识形态不能成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不能成为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核心意识形态,国家和民族就缺少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家的持续发展潜力也受到限制,进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信仰形成的阶段,正因其特殊性决定了这个群体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演变、传播资产阶级价值观所争相抢占的领域,他们通过广播、影视、娱乐等各种有形和隐形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消解着我们党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使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具有紧迫性、现实性和长远意义。
(二)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具有科学性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范畴。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决定了其意识形态能够反映世界的本来面目,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变革是实现了社会发展领域的突破,历史唯物主义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设想,以及人类对于价值的追求。这种追求是人类历史上一些基本价值的发扬光大,一方面追求的是,从自然界的束缚和社会的压迫下解放出来而获得的自由,劳动的解放,富足安定的生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真正解放;另一方面是摆脱社会的各种不公正、不平等现象,实现“天下为公”的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等。最基本的是劳动者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充分保障。这一理想既是对人类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又突出了一个具有道德感召力的人们值得为之奋斗的价值目标[1]。
我们党执政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根据实践的发展调整和完善意识形态,形成了完整的执政党意识形态体系。当代大学生,有科学认识世界的需要,有客观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求,有对于社会规范、个体行为规范认知的需要。与此相适应,我们党的执政意识形态在认识层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在国家和社会层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且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以及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公民个人领域,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社会所遵守的社会公德等来规范个人行为。我们党意识形态蕴含了关于世界的认知、国家与社会层面的理解、个体的行为规范等内容,有效满足了大学生在这个阶段所需要的意识形态的内容,为使其上升为信仰的高度提供了可能性。
(三)执政党意识形态本身要不断发展
马克思在阐述蒲鲁东的形而上学经济学时,这样解释:“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例如,与权威原理相适应的是十一世纪,与个人主义原理相适应的是十八世纪。推其因果,我们应当说,不是原理属于世纪,而是世纪属于原理。换句话说,不是历史创造历史,而是原理创造历史。但是,如果为了顾全原理和历史我们再进一步自问一下,为什么该原理出现在十一世纪或者十八世纪,而不是出现在其他某一世纪,我们就必须要仔细研究一下:十一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的,十八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的,在每个世纪中,人们的需求、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是怎样的;最后,由这一切生存条件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表明了经济基础决定附着在其上的人际关系、法律、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是从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历史环境中抽象出来的。我们党成立的初期,处于民族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为不满和期盼所占据,中国的民众需要一种改造世界的武器,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当时的环境相适应,我们党把意识形态的重点集中在三方面, 一是唯物史观, 二是社会主义, 三是阶级斗争,党的意识形态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环境呈现出高度的契合,从而得到广泛认同,发挥了其指导革命的作用。
这也同时说明了一个问题,当决定意识形态的历史性阶段和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发展时,执政党要保持其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必然要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这时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要强调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功能,能够帮助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提供正确的方法论,阐释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提高社会凝聚力,规范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国家发展、社会规范、个体行为的调整做出相应的解释,通过意识形态本身的调整为实现其认同提供基本条件。
(一)提高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进党的意识形态进大学生头脑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执政党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大众化、社会化的核心途径。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亟须解决的问题,以实效性来增强大学生对党的意识形态的认同。
加强课堂教学中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回避现实问题,在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中提高理论教学的内容含量。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出“四个全面”,当前中国最大的实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改革开放、实行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因此,我们的理论课教学要站在这“四个全面”推进的时空中,关注这“四个全面”进程中凸显的问题,在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和分析中,围绕教学要求,设计一套相互联系而又不断深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我们党的意识形态要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其能够发挥对社会矛盾的解释作用而非“遮蔽”功能,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去解决现实问题,通过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凸显理论的实效性、增强理论的吸引力。这样,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教育,把我们党意识形态中蕴含的社会理想、理论品质、人生哲学等在大学生中实现执行和分配,使单纯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具有实际意义,成为大学生的心理和意志的一部分。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增强大学生的接受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是党的意识的诠释,上级路线、方针、政策的图解,要在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同时提高党的意识形态的人文意蕴,与大学生自身结合起来,通过体现意识形态的人本属性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强化意识形态对人的终极价值的人文关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塑造和健全主体人格,满足他们渴望求知成才、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由于大学生的个人自尊带有很强的社会性,所以,作为现代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对大学生主体人格的塑造和健全提供内部支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满足大学生的人格塑造需求。在此意义上,从受众的角度来努力提升大学生主动接受党的意识形态的意识,提升他们理解党的意识形态的能力,以自身最大的热情把党的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信息化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外教学。网络信息拓展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因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一方面需要继续利用信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之外,还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与大学生进行互动,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的有效衔接。要利用校园网扩大党的意识形态的宣传阵地,在专题网站上,结合大学生的接受规律,利用中华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相通之处,来阐释马克思主义,营造生动、活泼的网络宣传形式。还要依托人民网等优秀的外围性网站,把专家对于时政问题和理论热点的解析及时传达给大学生,及时播放专家的授课录像,方便大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驾驭信息,增强对理论的分辨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二)执政党意识形态生活化
观念的东西,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不是说得越多越好,不能单纯依靠政治的力量,在宣传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感召力和创造力,要潜移默化。必须讲究实效,不仅要进头脑还要进心灵,因而,促进大学生对于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认同要在政治权威之外寻找生活化的路径。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述生活。党的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和辩证法是意识形态建构的哲学基础,所以哲学是把党的意识形态与大学生联系起来的桥梁。由于哲学是生活化的学问,因此要用哲学解释生活,引导大学生尊重生活,改进其思想观念,实现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避免造成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分离与断裂,避免失时、失度,因此,把党的意识形态融入生活,以哲学来解释人生、讲述生活,是推进党的意识形态走进大学生的日常途径。
以校园文化实现执政党意识形态的生活化。拉近意识形态与生活世界的距离,需要创新和转变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与途径。文化是生活特有的表现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讲,以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宣传党的意识形态,满足大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是把党的意识形态生活化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要关注新的实践,针对现实生活,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精神因素,从内涵到外延对党的意识形态进行整合、更新和创造,用反映着大学生使命意识的校园文化把党的意识形态变抽象为具体,变思想为故事,使理论深入浅出,激发大学生的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最大程度地实现大学生对党的意识形态的认同。校园文化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紧紧贴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把我们党的共同理想、愿景、思想意识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要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的承载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对理论的接受方式和语言习惯,用贴近大学生生活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形式,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表现力和时代感,用一系列全新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有效途径和表现形式,实现意识形态融入文化的传播,营造积极、融洽的意识形态传播场景。以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校园文化,真诚地尊重、关爱和激励大学生,将积极的情感因素融注到校园文化中,激发大学生的接受情感,为推进大学生对党的意识形态的认同提供情感上的推动力。
(三)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实现最大程度的大众化和认同,需要按照分众化理念了解分析大学生的需求,突出执政党意识形态对这个群体利益的满足,通过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实现认知契合和利益共振。
1.满足大学生的价值需求。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3]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意识形态的建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正确认识世界、把握历史的前提。执政条件下,党的意识形态首先要引导大学生的价值树立需求,把党的意识形态融于大学生的关怀和期望中,完成对大学生社会精神的塑造。要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理性对待改革向纵深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要把执政党意识形态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他们的成长实际相结合,引导他们形成辩证思维,客观全面地看待客观世界,把自身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要彰显执政党意识形态中的政治价值观功能,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转型时期、在激荡的社会思潮中、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中,尤其是在西方国家进行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渗透中,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利益关系调整所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澄清价值困惑,坚定政治信仰。
2.满足大学生的认知需要。大学生对外来信息的解读是以需要和认知为基础的。大学生的需要有其特点、状态和需求层次,他们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党的意识形态要首先满足大学生的认知需求,通过党的意识形态蕴含的科学理论使其知识得到充实,使其疑虑能够解决。例如,大学生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包含了:经济发达、政治民主、公平正义等,党的意识形态中所蕴含的“共同富裕”、“依宪立国”、“依法治国”、“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等治国理念就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感染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大学生把外来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和整合,经过自省和反思,把党的意识形态内化为情感,融入意志、信仰等主体意识,使其认知逐渐深化,出现稳定性的思维状态,进而转化为自己内心的思想认知结构。当党的意识形态适应了大学生的认知需要,与其价值认知不谋而合时,就实现了他们在解读信息过程中对信息点的认知契合,大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赞同或接受这些观点,这种内在需求成为大学生接受并认同意识形态的驱动力。
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一方面取决于自身所倡导的世界观、价值导向和思维方式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受众群体的需要,另一方面取决于是否符合受众的日常文化习惯、文化思维。
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在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上喜欢形象化,儒家学说在实现其社会化过程中采取了形象生动的表达形式来传达其伦理规范,例如以《三字经》、《弟子规》等这种朗朗上口的方式把儒家要传达的伦理道德规范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为人的日常行为规范。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把党的意识形态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成功楷模就是毛泽东,他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把中华文化有机地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起来,用传统文化阐述我们党的意识形态。比如他用中国的成语“实事求是”来巧妙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用“枪杆子里出政权”强调武装斗争的重要性,表达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理论;在阐述中国的外交思想时,他用“打扫完屋子再请客”表达要废除旧中国不平等协约的思想,等等。这些生动鲜活的表述使得我们党的意识形态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魄,拉进了意识形态与人民群众的心理距离。
当今提高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要处理好意识形态的表达、表现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赋予其时代内涵,立足于中国实际,挖掘执政党意识形态的思想性和大众性,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以及它的现代价值,找到执政党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的契合之处,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地理解、阐释党的意识形态。
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讲,执政党意识形态不仅要满足形式上的通俗化,还要满足他们对于世界的理性思考和精神启蒙,而启蒙理性与逻辑思维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彰显的主要内容,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丢,也不能全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执政党意识形态构建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西方的哲学体系,较之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鲜明特征是思辨性,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哲学体系自然带有西方哲学的特征,思辨性比较强,擅长逻辑推理和论证。提高执政党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入手,研究它严密而抽象的概念、范畴体系,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一方面用经过分析、批判的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地理解、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执政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发掘作为执政党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思辨性,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
提高大学生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要不断探索符合大学生群体性特征的路径。理论研究上讲究逻辑,突出科学性,宣传上讲究情感的力量,使我们党的意识形态能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打动人、感染人,把意识形态转化为形象的生活逻辑,彻底走进大学生的内心,实现大学生对我们党意识形态最大程度的认同。
[1] 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35-436.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3.
[3]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
(责任编辑 李献惠)
The Analysis of Optimizing the Path for the Ruling Party Ideology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FENG Xiaoyang
(DepartmentofPolticalWork,TheArmedPoliceAcademy,Langfang,HebeiProvince065000,China)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identify the ruling party’s ide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abling the ruling status and maintaining the social st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the identity of ruling ideology, the idea is to be focused 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group, the ruling ideology itself to be developed to reveal the function of political beliefs, the existing way to be adjusted and improved, the ruling ideology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expressions and the dialectical unification of rational logic to be realized to promote the party’s ideological identity in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the ruling party; ideology
2015-05-30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执政条件下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研究”(13YJA710008);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培养新一代革命军人背景下军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SZ151187)
冯晓阳(1982— ),女,河北临漳人,讲师,法学博士。
G641
A
1008-2077(2015)07-0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