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农业干部”受重用

2015-01-30 03:11陈忠海
中国发展观察 2015年2期
关键词:屯田曹魏曹操

陈忠海

三国时期的“农业干部”受重用

陈忠海

知古鉴今

古代以农立国,素有“重农抑商”的传统,但具体到官员体系中,农业等经济领域又是个容易被忽视的部门,这种状况在三国时期有所改变,一大批优秀的“农业干部”在那时脱颖而出。

缺吃少穿

三国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从黄巾起义到孙吴灭亡前后近一个世纪,几乎天天都在打仗,军人占人口的比重暴增,巨额的军费支出成为考验割据群雄实力的重要指标。要打仗,不说能不能打得赢,先要问能不能打得起。

曹操是研究《孙子兵法》的专家,打仗很牛,被诸葛亮称为当世的孙膑、吴起,但他也打过很多败仗、窝囊仗。有的仗不是谋划得不周密,也不是自身实力逊于对手,纯粹因为后勤供应接续不上而不得不撤兵。

要筹到一笔笔巨款,群雄各想办法。有的靠开源、有的靠节流,有的到百姓富商家里抢,有的往地下挖。但是,钱有了却未必能解决问题,因为有些东西钱也很难买到,比如说粮食。

三国的很多战争往往跟军粮有直接关系,袁绍在河北没吃的,“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淮南“民人相食”,刘备在广陵更惨,“吏士大小自相啖食”,这样的军队当然没有战斗力,不等敌人进攻,自己就得一哄而散。

找粮食比找钱难多了,有一年天下出现大范围饥荒,曹操的智囊程昱负责筹粮,不得已跑回家乡抢掠,即使那样抢来的粮食仍然不够,发给士兵时“杂以人脯”,就是拿人肉干当军粮。程昱这种触犯人伦底线的事被一生诟病,三公之位每次空缺,以程昱的资历应当晋升,都因为这件事而不能。

战乱加天灾,使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农业面临崩溃,太平年代谷价5 0钱一石,后涨到数十万钱,其实是有价无市。粮食如此,穿衣就更困难了,将领们打了胜仗最盼望的赏赐不是金钱,而是布帛。曹丕身为太子,还曾私下里向叔父曹洪去借100匹绢,居然被曹洪拒绝了。

解决吃的穿的,看来得另寻出路。

试点屯田

“国家之要,唯在谷帛”,吃穿问题已经上升为成就霸业的首要问题。

最早想出解决办法的是曹操,他的办法就是搞屯田。通过战争手段曹军收复了大量无主土地,曹操手下一部分人认为应该赏给有功的将士,这也是以往的惯例,有人甚至提出恢复古代的井田制,大力推行土地私有化。荀彧、毛玠等有识之士反对这么做,枣袛建议效仿古人利用这些土地搞屯田,这项建议被曹操采纳。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颁布《置屯田令》,从定国安邦的战略高度充分肯定了秦皇汉武奖励耕战、实行屯田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屯田积谷的重要意义,下令开始屯田。

曹操搞屯田没有一下子铺开,先在当时的临时国都许县附近搞试点。具体做法是,把已经找不到主人的土地收归国有,把丧失土地的流民组织起来,由国家提供耕牛、农具、种子,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农民分成。当时能集中起来的土地很多,流民也很多,土地和人手都不发愁,屯田很容易就搞了起来。

这项工作由司空府负责,担任司空的是曹操,就是说屯田这项工作是不折不扣的“一把手”工程。在许县试点期间,曹操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任命自己的堂妹夫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具体管理屯田事务。

条件具备、领导重视、利国利民,这么好的事应该一呼百应、一蹴而就,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屯田试点刚一铺开就遇到了挫折,被组织起来的屯田户不太适应新的生产方式,“民不乐,多逃亡”。

不断改进

为什么屯田户不买账?核心问题是税赋太重。

汉代农业税的比例大部分时候是十五税一或三十税一,即6.6%或3.3%,而曹魏屯田户的税负是收成的一半,即50%,如果使用官家的牛,还要达到60%,所以大家积极性不高。另外,屯田户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农户们既要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还要参加军事训练,危急时刻还要像正规部队一样打仗,风

险大,人身自由不多。

针对这些问题,梁国相袁涣提出采取措施调动屯田户的积极性,不能过于勉强,曹操接受了建议,对屯田制度尽量加以改进,包括合理安置劳力和分配生产资料、取消屯田户的徭役等,保证屯田制的健康发展。同时,为防止屯田户逃亡,加强了日常管理,比如推行了连坐法,一人有事,全家、全族乃至全屯的人跟着承担责任,屯田户逃亡事件大为减少。

为减轻屯田户的负担,曹操下令对屯田以外的普通农户严格收税,增加国家收入。在这些税收中,有一种是按年、按户收取的,先对农户的土地、宅屋、车辆、牲畜甚至奴婢等私人财产进行清查,根据财产多少划定若干等级,不同等级按不同标准交税,类似于“财产税”,也可以称为“战争税”。

清产划等有点像划成份,这项工作在曹魏统治区全面铺开,包括曹操本人都是清产划等的对象。曹操家乡谯县给曹操、曹洪二人评为同一等级,曹操知道后对人说“我家赀那得如子廉耶”,认为曹洪家更有钱。

这说明,为保证国家税收的公平,也为了减轻屯田户的负担,包括曹操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免税的特权。

全面推广

许县屯田试点十分成功,当年“得谷百万斛”。

曹操下令将这一制度全面推广,由于这个办法非常好,孙吴和蜀汉也随后跟着实行,不过仍然以曹魏的屯田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效果最好。

当时天下有13个州,曹魏控制区最鼎盛时涉及11个州,共91个郡国,根据现存史料统计,有17个郡国有民屯,8个郡国有军屯,3个郡国既有民屯也有军屯,共计郡国28个,占总数的1/3,当然实际比例肯定比这个高得多。

曹魏的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在曹魏的腹地,军屯在曹魏与吴蜀交界的地区,配备的屯田官级别都很高,郡国配品秩二千石的典农中郎将或比二千石的典农校尉,县配品秩六百石的典农都尉。品秩二千石相当于朝廷的部长和地方上的郡太守,品秩六百石相当于县令,这些屯田官单独设署治事,不隶属于所在的郡县。

抓屯田工作曹操自己身体力行,他不仅关心打仗,也很重视各地的户籍、人口、土地等情况,亲自过问屯田事务,尤其对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很关心。曹魏时期,睢阳渠、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白马渠、鲁阳渠、广清渠、成国渠以及摩陂、芍陂、郑陂等一大批水利工程纷纷上马,以当时的生产效率这些工程个个都很浩大,如果曹操不拍板并给予支持很难完成。

曹操还亲自参加劳动,他跟铁匠一块打过铁。在他的带动下,曹魏的官员、将领都很重视农业工作,著名将领夏侯惇在战斗中失去一只眼睛,曹操让他继续发挥余热在山东搞屯田,夏侯惇身体力行,积极组织军民修水库,还亲自担土修坝。

人才济济

魏蜀吴三国中曹魏屯田时间最长,前后达70年,取得的成就也最大,所以它的综合国力远超吴蜀。虽然最后统一天下的是晋朝,但那也是在继承了曹魏政治、经济遗产基础上诞生的。

曹魏屯田培养出一大批“农业干部”,先后在“农业系统”任职的有枣衹、任峻、国渊、袁涣、韩浩、裴潜、徐邈、卢毓、严匡、郑浑、杜松、弁揖、王昹、毛曾、仓慈、李胜、石苞等人,可称得上人才济济。他们有的专门从事农业工作,有的从农业领域起步后来担任了更重要的职务,相比于其他朝代,三国尤其是曹魏可以说是“农业干部”最吃香的时代。

在曹魏众多“农业干部”中成就最突出的人是邓艾,他的身世很传奇,因为他就出身于屯田户,与农奴无异,父亲早逝,小时候放过牛,但他天姿聪慧,自学成才,被选拔到基层屯田系统工作。

邓艾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他很重视调查研究,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了著名的《济河论》,对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受到当时还是曹魏重臣的司马懿的注意。

司马懿让邓艾担任淮南一带屯田工作的总负责人,邓艾开河道、举屯田,在北起淮水、南至钟离、西至横石、东到沘水源头的广大地区大兴水利工程,拓宽了淮阳、百尺等河流,从黄河引水入淮水、颍水,在颍水两岸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人工水库,还开挖300多里水渠,灌溉农田2万顷,使淮南、淮北连成一体,粮食产量连年丰收,除自用外,每年还可为国家积粮500万斛“以为军资”,6年得谷3000万斛,相当于10万大军5年的军粮。

邓艾也因此进一步受到了司马懿的重视,从一名纯粹的“农业干部”成长为司马懿的主要助手和当时最著名的将领之一。

猜你喜欢
屯田曹魏曹操
晏福生:“坚持执行屯田政策”
曹魏的书法新纪元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念战友
神兮 魂兮——感怀于许昌水系建设和曹魏古城修复而作
刍议曹魏屯田的背景及影响
魏晋政权的演变与颍川地区士族及人才的发展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西域农业考古资料索引(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