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 涛 王广锋 万文博
中共“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由来
□ 方 涛 王广锋 万文博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有一个形成过程。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历了“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个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经历了“改革”、“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等阶段;“全面依法治国”经历了“健全和加强法制”、“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等过程;“全面从严治党”经历了“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这一历史演进表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共治国理政经验的深刻总结,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特性。
中国共产党 “四个全面” 历史由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立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确立,引起了学界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学界多从科学内涵、重大意义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解读,取得了不少成果。“四个全面”的提出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十八大精神的延伸、丰富和发展,是对十八大后治国理政实践的新总结。[1]现有研究中,鲜有成果专门梳理“四个全面”形成过程,特别是分别对“四个全面”中的各个“全面”分别进行研究。深刻把握“四个全面”形成的历史脉络,对于理解并贯彻落实好这一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既是执政党也是领导党。每在关键的历史节点提出未来一阶段的目标,是中共团结带领人民推进国家建设的重要方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形成,大致经历了 “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个阶段。
(一)小康社会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先秦的《礼记·礼运·第九》,原意是感叹世道之变,向往夏商周重视礼制的时期,认为这样的社会就是小康。《诗经·大雅·生民之什》中也用到了“小康”一词,原文是“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中共党内,最早提出要把“小康社会”作为国家发展目标的是邓小平。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意见,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到20世纪末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即“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2]这一目标,就是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的具体内容。于是,这就实际上正式改变了此前新中国成立后逐步确定的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那么,为什么邓小平要把“小康”确定为20世纪内发展目标呢?
建国后,中共逐步明确在20世纪内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四个现代化”。但是,随着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实际上被耽误了,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文革”结束后,中共开始重新思考这一目标。1978年9月13日,邓小平提出,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看看发达国家是怎样搞的。[3](P373)这一年,邓小平访问了日本、新加坡等国,感受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访日期间,邓小平参观了日本汽车工厂。当了解到这里人均年产汽车94辆,比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长春一汽“多出93辆”后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4]正是有了这样的考虑,邓小平提出,要把“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即“小康水平”[5](P64)作为20世纪内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共十二大正式确定了这一目标。中共十三大确定了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其中第二步就是,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6]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然而,这种小康水平并不平衡。基于这一情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将其作为21世纪头20年的任务。主要就是进一步使经济、民主、科教、文化、社会和人民生活都再上一个台阶和水平。内容包括: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族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等都得到明显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不断的增强。[7]党的十七大在党的十六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比如,在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上,此前讲的是总量,十七大则明确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翻两番;在民主、社会、文化等方面要求更高,内容更加丰富,并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8]从中可以看出,相比一般的小康,全面小康惠及的群体更广泛,内容更加全面,要求也更加高。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全面小康目标的具体内容不断实现之时,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完成时,是到2020年要实现的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进行时,正在推进之义。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发生了质的变化,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要求也更高,是经过长期努力达到的结果。比如,在经济发展方面,更加注重经济的发展质量,要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并且要成为创新型国家;更加注重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注重城乡均衡,比如明确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人居环境;等等。
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和形成,大致经历了从最初的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
(一)改革
新时期中共文献中“改革”的当代意义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正式使用的。1978年12月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布的公报两次使用到“改革”一词。公报指出,要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经济管理体制、经营管理方法认真改革。[9]而在此前的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后来实际上成为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中则五次使用了“改革”一词。他强调,如果再不实行改革,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就会被葬送。[10](P150)之所以要改革,是因为在对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中,中共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在具体的体制机制方面存在不少弊端。鉴于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下放企业的经营管理权,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进一步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权限、责任,实行考核、奖惩、升降等方面制度。[9]
(二)“全面改革”、“深化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始拉开大幕。改革的启动是从农村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从农村到城市,改革逐渐铺开。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对经济体制改革作了总体部署。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政治体制改革也变得更加迫切。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首次在中央全会文献中使用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概念。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确定了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首次使用了“全面改革”、“深化改革”等概念。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十个方面关系全局的改革主要任务。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大,强调改革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7]其中“整体推进”是“全面改革”的核心要义之一,“注重制度建设”则凸显了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大提出,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8]
(三)“全面深化改革”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可以说是已经步入到深水区、攻坚期,改革的难度加大了,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形势更加严峻,都是难啃的硬骨头。[11]破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仅仅依靠某个领域的改革难以发挥作用,而必须全面深化各个领域和层次的多方面改革,进一步增强改革的协同性、系统性和协调性。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研究部署改革问题,并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决定对新形势下改革的总目标、原则和主要任务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与此前的改革相比,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和力度上,全面深化改革都前所未有,难度也更大。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和协同配合。[12](P44)改革内容更加广泛和丰富,涵盖15个领域、330多项较大的改革举措。在中共中央层面专门成立领导机构,即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习近平同志亲自担任组长,具体负责改革总体设计、整体推进、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
“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大致经历了“健全和加强法制”、“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等过程。
(一)健全和加强法制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1956年9月,党的八大正式明确,健全国家法制是国家工作中迫切任务之一。[13]然而,八大的正确方针却没有得到贯彻。1957年,党中央发动了整风运动,在整风运动后期出现了“反右派”,发生了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错误。“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带来的影响是毛泽东和党中央开始改变对阶级斗争形势的判断,认为两条道路、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仍是主要矛盾。于是党在治国理政的方式上偏离了法制的轨道,重新运用群众运动的方式来实现国家发展目标,这又进一步造成了对法制的破坏。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致使取得初步成就的中国法制建设大倒退,法制建设的成就也前功尽弃。
十年“文革”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使党认识到法制的重要性。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认真和深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规定党员、干部要遵纪守法。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对推进法制建设做出了明确的具体部署:强调要加强行政立法;抓紧制定新闻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等法律;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民主、专政各环节,都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14](PP489-496)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强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高度重视法制建设。[14](P666)
(二)依法治国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明确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5]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标志着中共治国理政方略的重大调整,进一步突出了法治在中共治国理政中的战略地位,对于加快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实现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抓住了中国政治的核心问题,明确了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和关键,有利于实现法制的不断推进。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并对法治建设作了进一步的部署。[8]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努力,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成,为中国各方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全面依法治国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更加注重发挥法治的作用。在肯定法治建设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视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部署依法治国问题,并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首次专门召开全会研究部署法治建设,彰显了法治建设在中共治国理政中的战略地位。《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整体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行动指南。[16]
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自身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是对中共90多年党建成功经验的总结,特别是对十八大以来中共管党治党实践的新总结。历史地看,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确立,经历了由“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
(一)从严治党
在党的文献中,最早明确提出“从严治党”的时间是在1985年11月24日。这一天,中共中央整党工作委员会(整党的领导机构)发出《关于农村整党工作部署的通知》,明确提出“要从严治党,坚决反对那种讲面子……的腐朽作风”。[17]中共文献中大量开始使用“从严治党”是在1987年,特别是在中共十三大后。1987年5月26日,时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薄一波,在全党整党工作总结会上的报告中指出 “要切实搞好党风的整顿,从严治党”。[18](P338)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正式使用了这一提法。党的十三大报告强调“必须从严治党,严肃执行党的纪律”。[6]与此同时,中央顾问委员会在向十三大的报告中也强调 “坚持从严治党的原则”;[19]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向十三大作的报告中也多次提到“从严治党”。
“从严治党”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在新旧体制交换时期,一方面旧的体制正在被打破,而新的体制机制并没有马上建立起来,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着计划与市场的双轨制,使得部分领导干部有机会以权谋私,使党风廉政建设面临严峻形势和考验。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了严重的政治风波。政治风波的深层原因在于党自身建设的问题,“对腐败现象警惕不足”。[5](P325)1989年5月31日,邓小平在同两位中央负责人谈话时指出,要扎扎实实做几件事情,体现出真正反对腐败,不是假的。[5](P297)6月16日,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5](PP313-314)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再次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5](P379)这些论述表明,邓小平在反思1989年政治风波的过程中,更加认识到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并明确向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反对腐败的政治嘱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关于聚精会神抓党建的要求,在从严治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指出要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20]十四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章(修正案)》,强调必须“坚持从严治党”。[21]在党章中首次明确“从严治党”,标志着“从严治党”成为中共管党治党的基本原则。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把从严治党的方针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15]2000年1月14日,江泽民在新的世纪之交和千年之交召开的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上,作了题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重要讲话,集中论述了从严治党的问题。他强调,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当一些地方和单位党组织和领导者治党不严,不能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加强党的建设之间的关系,党不管党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有的领导对出现的问题麻木不仁,甚至包着、护着,有的把从严治党同“左”的做法混为一谈。落实从严治党,必须全面贯穿于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各方面;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建立和健全党建责任制;必须首先治理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必须从制度上确保从严治党方针的贯彻实施。[22](PP363-374)
(二)全面从严治党
进入到21世纪,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重要成效,从严治党的方针也不断得到落实。但与此同时,正像十八大报告指出的,党的建设中仍存在不少缺点和不足,比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等等。[23]鉴于此,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出台改进作风八项规定,从自身做起,并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2014年10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同志代表党中央首次提出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相比之前,在“从严治党”前加了“全面”一词,不仅仅是词义上的丰富,而且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比如,强调落实从严治党责任;首次明确提出制度治党,更加注意制度在管党治党中的重要作用;从规律层面把握从严治党,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等等。[24]从八项任务可以看出,在工作内容上包括了党的各方面建设,非常全面,是整体、全面、立体式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行动纲领。
综上所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确立,是中共对治国理政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既传承了中共执政的历史经验和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又总结了中共十八大以来治党治国实践的新经验,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坚实的实践基础。“四个全面”中的各个“全面”,其形成都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体现了执政的中共对国家建设目标、改革、法治、治党的深刻思考。这个形成的过程再次表明,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品格。正是不断总结经验,立足世情、党情和国情的深刻变化,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中共及时调整治党治国的战略布局,才不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
[1]曲青山.“四个全面”,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J].党建,2015(2).
[2]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N].人民日报,1982-09-08.
[3]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于青. 谋划发展蓝图的一次考察——“我懂得了什么是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10-29.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N].人民日报,1987-11-04.
[7]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18.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9]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通过)[N].人民日报,1978-12-24.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N]. 人民日报,2014-02-09.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N].人民日报,1956-09-17.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5]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N].人民日报,1997-09-22.
[1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29.
[17]中共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关于农村整党工作部署的通知(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N].人民日报,1985-11-25.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党的建设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中央顾问委员会向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N]. 人民日报,1987-11-05.
[20]江泽民.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N]. 人民日报,1992-10-21.
[21]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1992年10月18日通过)[N].人民日报,1992-10-22.
[22]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3]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24]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责任编辑:杜洪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新形势下党应对“四大危险”的机制创新研究》(13XDJ019)阶段性成果。
D26
A
1243(2015)06-0032-05
作者:方涛,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党史党建、中国政治;王广锋,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党史党建;万文博,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法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法学理论。邮编:10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