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河南郑州 450000)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慢城”视角研究
李雪梅
(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河南郑州450000)
[关键词]慢城;传统村落;保护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传统村落迅速消失,附着的相关文化信息快速瓦解,同质化现象日益突出。如何保护好我们民族的根脉,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慢城”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国传统农耕文明中富含“慢”的基因,为我们打造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生活闲适,各具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慢”村落,打下了基础。走中国特色的慢城之路,是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大规模的城镇化、工业化迅速改变了中国农耕文明的面貌,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4.77%①,这对以原有的农村乡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随着城镇化的步伐加快,“推平头”、“赶农民上楼”,“空心村”大量出现,承载着中国文脉的传统村落急速减少,具有悠久历史的我国优秀乡土文化迅速消失。
我国数量众多的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根基,也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吁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大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中央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进一步为我们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方向指导。
但传统村落保护与新型城镇化内在的矛盾怎么处理?传统村落保护和村民迫切改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的矛盾如何解决?“慢城”理念的引入为我们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
引入国外“慢城”理念,不仅可以增强全民的传统村落保护意识,完善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学科体系,拓展传统村落保护研究的角度和渠道,而且能够传播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为传统村落保护的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促进村落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深挖中华文化中“闲适、自然、淡定”的“慢”元素,提出并构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传统村落保护的“慢村”理论。促进“慢城”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用全新视角推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
一、几个核心概念的界定
1.慢城:《慢城宪章》指出:“慢城是这样一种城市,它们实施重视修复环境、倡导再循环技术的环境政策;实施旨在实现城市土地增值,而非通过占有土地的政策;力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优化城市结构;通过有机种植获取食物;支持根植于本土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产品生产;促进市民好客度,消除阻挠旅游者与市民及旅游业者交流的物质、精神障碍;加强青少年慢城审美教育,增强全体居民的慢城生活意识。”
本文认为“慢城”是一种节奏舒缓、富于地方特色的城镇发展模式。这与当前快节奏、同质化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迥异。当然,慢城不是单纯地放慢速度,也不是将时钟拨回到过去,让人们过博物馆中的生活。慢城的本质是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帮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慢城的最终目的是打造清新的原生态环境,让历史文化遗存与现代文明共存,维护地域空间的独特性和文化的传承性,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2.传统村落:我们所说的传统村落,不是指一般的古村落,更不是指所有的村落,而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构)筑物”。②2012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委印发的《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对传统村落界定为:“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传统村落不同于一般古村落的地方在于:传统村落不局限于一般乡土建筑的保护,更着眼于农耕文明和生产生活的整体保护发展。它需要现存传统建筑风貌完整,村落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三者的统一。用传统村落替代仅以历史年代表述古村落,强调了文化和文脉的延续性,更有利于体现古村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这也是冯骥才一直推动“古村落”更名为“传统村落”的原因。
3.保护与保存:保存一般指不允许改变文物的原状。保护则可以对文化遗产进行适度的改善和修复。保存往往通过强制性的法规法律来实现,保护则通过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协调来实现。本文对传统村落采用的是“保护”的概念。
二、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慢城”起源于“慢食运动”。为保护民族传统,抵制以美式快餐为代表的快餐文化,意大利成立了“慢食协会”,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衍生了“慢城运动”。1999 年 10 月,意大利城托斯卡纳基安蒂地区的小城市格雷韦的市长Paolo Saturnini 与另外三个城市奥维托 ,布拉和波希塔诺的市长联合发起了“慢城运动”,成立了“慢城协会”,并发表了《国际慢城宪章》。目前,慢城运动在欧洲及以外的地方蓬勃发展,到 2010 年,国际慢城协会已拥有135个会员城镇,分布在意大利、英国、德国、挪威、西班牙、葡萄牙、 新西兰、美国等20 个国家。2010年11月27 日,南京高淳区桠溪“生态之旅”被国际慢城联盟授予“国际慢城”的称号,成为国内首个国际慢城。
“慢城”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和城镇发展模式,自兴起以来,就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国外,Mara Miele、Heike Mayer、Paul L. Knox 和Sarah Pink 等学者对它的发展的内涵、作用、发展路径、慢城运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Du-ranton通过对城市化进程的分类,定位了城市发展的快城、慢城和静止城三种模式,并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Miele坚持认为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所带来的各种城市病,需要用慢哲学思考并去弥补和治疗。国内的研究现主要集中于“慢城”概念与内涵的基本解析上,也只是在慢城宪章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朱晓清等把“慢城”概念界定为:“人口在5万人以下,节奏悠闲舒适,支持都市绿化和绿色能源,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支持本地传统手工工艺与传统美食,充分利用资源来实现地方感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 、村庄或社区”。王兴斌对慢城的概念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澄清了人们对于慢城的几个认识误区。他指出:“慢城”的本质并非“慢”,而是“绿”;“慢城”的特点也不是“慢”,而是“特”;“慢城”不是“城”,而是“镇”。“慢城”是自然天成,不是刻意创建。
关于“慢城”与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关系。鲍巧玲在《慢生活理念下的古镇保护与发展探讨》《(城市地理》2014(10))提出了“慢生活”概念。她认为:我国传统古镇的文化源远流长,慢生活是古镇诸多精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慢城的出现和发展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孙根紧在《慢城运动对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启示》(《发展研究》2012.7),提出“慢城理念与我国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慢城运动也理应成为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总体上来说,慢城的出现和发展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但“慢城”仍属于新兴事物,国内外关于它的研究刚刚起步。在慢城发展的内在机理、慢城模式与周边城市的关系,尤其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慢城研究及慢城的中国化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
二、“慢城”应用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探讨
(一)“慢城”应用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可行性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慢”
“慢”原本是中国传统生活的特色,体现的是长期的农耕文明下的闲适、淡定、洒脱的特质。这种悠然的生活态度不仅体现在老庄哲学中,而且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许多成语如:十年面壁,稳扎稳打、闲庭信步、细水长流等无不浸透着一种淡定闲适的美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更为我们勾勒出一副美妙的慢生活画面。
2.中国乡土建筑及传统村落的“慢”
中国传统村落的格局大多依山就势,讲究群山环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醉心于田园的风味和情调,体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诗意的美。与西方的石构建筑迥异,中国的木构建筑更接近自然,更亲近人性。英国科学史家大家李约瑟在其所著的《中国建筑精神》一书中指出:中国建筑贯穿着一个精神,即“人不能离开自然”。另外,我国许多传统村落 ,特别是供居住的房屋,大多以街区形式相对集中排列,与包含多种维度理念的“慢城”天然切合,为“慢城”适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3.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发展趋势呼唤“慢城”的介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目前正由单体建筑保护向整体村落保护转变,由文物保护向文化遗产保护转变,由自发的传统村落保护向包括“慢城”在内的有理论指导的传统村落保护转变。传统村落保护由民间到官方,从自发到自觉,正逐步深入。之前我们的古村落保护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上、经济上以及政策层面,对意识层面的关注度不够,理论指导乏力。由“慢食”运动衍生而来的“慢城”主义,提供了一种包括“居民教育”在内的更加综合的视角,对于我国传统村落全面性的保护、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必将对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和实践产生深刻影响。
4.“慢城”概念的拓展,为“慢城”应用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可能。“慢城”发展至今,已由欧洲扩展到全球,“慢城”的核心概念已经由狭义的5万人口以下的小型城市,扩展到“慢城支持者”(Suppor ti ng subjects ) “慢城之友” (Friends of Cittaslow ) ,“慢街区、慢社区”(Slow Neigh bourhoods or C0mmunities ),“慢城”概念大大拓宽,使得传统村落保护引入慢城理念成为可能。
(二)慢城”应用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必要性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我国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然而,由于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广、保护资金、人才匮乏,更由于对传统村落的价值认识不足,大批传统村落或毁于过度的商业开发,或消失于隆隆铲车之下,还有一部分处于“老龄化、空巢化”的“自然性毁损”状态。浮躁的利益追逐的快节奏,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千百年延续下来的传统村落独特的肌理不断被抹去。“建设性破坏”与“保存性破坏”同时发力,“千村一面、万村一貌”的“特色危机”正成为共性问题,传统村落保护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
如何形成全民共识,怎样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引入“慢城”理念正当其时。追求保留地方独特性,拥有优美环境且生活节奏舒适的可持续的城镇发展模式的“慢城”理念,必将为遏制“大拆大建”势头, 保护我们共同的根脉——传统村落提供一种崭新的思路。
四、“慢城”视角下的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思路
(一)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目标
保护并传承中华农耕文化,打造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生活闲适,宜居宜游,各具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慢村”。
(二)“慢村”建设思路
根据世界慢城协会的规定,获评慢城的城镇、村庄或社区必须人口在5万以下,绿色生活方式,无污染,无噪音,传承传统手工方法,热情好客,拒绝快餐及大型超市进入等。我们将在世界慢城联盟以上规定的基础上,依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进行细化及补充。
1.认真进行村落遗产搜集、登记。通过实地调研,对村里的古寨、古庙、碑楼、戏台、戒赌石、名人建筑、典故、民俗文化等整理造册。
2.划定核心保护区,严格保护传统村落的基本格局及主要建筑,保护好原真的历史肌理。
3.注重功能和特色的统一,注入现代经济活力。设计慢食、慢宿、慢行、漫游、慢购和慢娱等慢文化产业要素,促进“慢村”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鼓励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提供新鲜的本地生产的果蔬、肉禽蛋奶,拒绝大型超市及快餐店进入。以徒步、自行车为主要形式,使传统的生活节奏得以回归。游客放松自我,细细品味、慢慢感受,融入并感受当地的文化特色,获得“当地人”的经历和文化体验,进而实现旅游本质和精神的回归。
4.提高村民自身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意识,保证我们的传统村落既有骨架(乡土建筑等),又有肉(生活着的原住民),打造活着的传统“慢”村落。
当然,如何从中国实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慢城”道路,还有待于我们的理论与实践做出回答。
注释:
① 中国经济网,2015年01月20日 :国家统计局: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1/20/t20150120_4386891.shtml.
②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2008年4月29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http://www.gov.cn/flfg/2008-04/29/content_957342.htm.
〔参考文献〕
[1]施益军等.桠溪国际慢城发展模式研究[J].城市建筑,2013-10.
[2]冯骥才.专家探讨古村落保护:不能只见物不见人[N].光明日报,2012-04.
[3]孙根紧.慢城运动对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启示[J].农业经济,2012-07.
[4]鲍巧玲.慢生活理念下的古镇保护与发展探讨[J].城市规划,2014-05.
[5]朱晓清等. 慢城运动对国内城市宜居建设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1-09.
[6]顾萌等.美丽城乡的一种发展新路径—国内慢城研究综述[J].中外建筑,2013-07.
[7]赵四东等.慢城发展模式与规划布局—以晋北中部城镇群为例[J].规划师,2012.
[8]王立.国外慢城市生活研究进展及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2-06.
[9]李文兵,国外传统村落旅游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02.
[10]宗仁.“国际慢城”在中国及其现实意义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1-09.
[11]赵旭.我国优秀乡土文化的“慢城”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12]曾凤娇.慢城理念在成都农家乐中的初探[D].四川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
[13]张明斗等.慢城现象:理论评述与城市发展启示[J].江淮论坛,2012-02.
(责任编辑:白林)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55(2015)04-0057-04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豫政招20143627号)《建设郑州现代航空大都市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雪梅(1971-),女,副教授,河南确山人,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经管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