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在四川省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第五期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2015-01-30 02:32范锐平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群众改革

争当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在四川省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第五期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党校校长范锐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第五期递进班开学之际,我就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系列重要讲话谈几点认识和体会。希望同志们敏锐把握四川获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真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争当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

一、深刻领会“两个关键一招”的重要论断,自觉担当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责任

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深刻影响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新一轮改革全面启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一重要思想,是在深刻总结30多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成功经验、科学研判当前形势和发展大势基础上作出的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在当代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第一,这一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纵观世界历史,大国兴起无不取决于改革创新图强,大国衰落无不因为故步自封落后。中国由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大国,靠的是改革开放,这是世界的共识,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信念。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回眸改革开放伟大创举,可以自豪地看到,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从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动中华民族成功迈向世界舞台中央,“解码中国”成为国际社会热门话题,中国崛起成为“当今时代最为重大的事件”。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第二,这一重要论断,有力彰显了我们党直面问题应对挑战的责任担当。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内外部环境都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要清醒认识到,大国博弈日益加剧,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地区主导权争夺日趋激烈;新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渐起,贸易摩擦与反倾销及其他贸易壁垒在增多,中国在区域贸易与投资安排中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要清醒认识到,全球经济调整趋于长期化,供需失衡的深层次矛盾难以根本解决。中国与发达国家产业将从以互补性为主逐步转向以竞争性为主,市场、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红利在弱化,产业发展新旧动力转换艰难。经济向好动力和下行压力仍在相持,新增长动力孕育和传统增长动力减弱继续并存,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压力与日俱增。要清醒认识到,社会转型期矛盾集中显现,长期形成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形态下各种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同时,“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第三,这一重要论断,充分表明了新一届党中央观大势谋大事的睿智和远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源泉。站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审视,改革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是贯穿始终的不变逻辑,也是实现宏伟目标的具体历史实践;对于全面依法治国,改革是齐头并进的姊妹篇,改革需要法治保障,法治也需要改革深化;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改革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本途径。站在治理现代化总目标下审视,实现治理现代化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中国梦是小康梦、复兴梦,也是现代化的梦,目的就是要推动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素质在内的整体性社会变革,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新境界。站在肩负大国责任下审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展现的是一个负责任新兴大国的庄严承诺。3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也为世界人民创造了新的机遇。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问题国内化、国内问题国际化更加明显,从对接国际规则、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道路,到市场化改革、防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等,这些回应国内人民新期待、推动世界文明新进步的若干重大改革举措,充分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宽阔胸怀。

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特点和时代内涵,以科学方法蹄疾步稳推动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强调要处理好“五个关系”,即思想解放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大与步子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省委书记王东明同志强调,要着重解决好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问题、解放思想与扎实稳妥的问题、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问题、深化认识与提高行动自觉的问题、党的领导与依靠群众的问题、深化改革与发展稳定的问题。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是我们正确认识、把握和推进改革的重要遵循。

第一,坚持自上而下,搞好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紧紧围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设计。核心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各领域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所谓“立治有体,施治有序”,无论哪个层级的改革设计,必须回答好推进改革最终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重要问题,一开始就要奔着“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而去,这是新一轮改革最鲜明的特征。紧紧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个总要求来设计。这个总要求释放出两个重大信号,一是坚定推动市场化改革道路,二是明确了政府职能转变的行动路线。核心是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这个问题不解决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难以成熟定型。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松绑支持;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要主动补位、坚决管好,找准最佳结合点,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紧紧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总方向来设计。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不能改,这是改革的战略定力。坚持改革总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中观层面讲,要准确把握中央省委确定的改革路径、重点和方向,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求轰动效应,不做表面文章,更不是迎合某些人的“掌声”,走稳走好正确的改革之路。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从具体问题抓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起源。有无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担当,是对领导干部的最好检验,向改革要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推进发展的动力。紧紧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问题扎实改革。把握发展的主要问题,才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取得“一子落而全盘活”的效果。一是农业农村问题。四川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贫困面大,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必须靠深化改革。要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要在政策支持下激活农村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大幅度提高农民非农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二是国资国企问题。根本的是运用市场力量推动资源、资本、产业的高效整合,形成一批有先导意义、支撑作用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关键的是充分发扬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和体制优势,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治理体系,提高综合竞争能力。三是行政体制问题。要以提高政府效能和改善营商环境为目标,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和依法监管,使政府管理“有形之手”与市场机制“无形之手”充分发挥作用。四是社会治理问题。核心是强化党的领导,完善法治体系,改进治理方式,激发社会活力,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紧紧抓住事关群众切实利益的热点问题深入改革。强化大众视野和百姓视角,直面群众最不满意的突出问题设置改革议程。把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作为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消除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择校热”等问题,保障贫困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平等接受教育。要大力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由“农民工”变为“农民企业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让毕业季不再“寒冷”。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老有所养、灾有所济、孤有所靠、残有所助、病有所医。紧紧抓住制约经济转型发展的难点问题攻坚改革。改革推进快、结构调整早的东部省份,企业主动改革创新的意识强,经济转型升级动力转换呈现先行一步的态势,改革红利渐显。要紧紧围绕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深化改革,形成激励实体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健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鼓励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建设,引导创新主体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力度,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现创新和效率“双驱动”。

第三,坚持于法有据,确保改革蹄疾步稳。中央和省委一再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特别要求,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只有于法有据,才能蹄疾步稳。核心就是要靠法治为改革护航,以法治作为改革的压舱石。如果说过去的改革更多靠的是摸石过河的勇气、以破为主的血性、先行先试的闯劲,那么今天的改革,更需要的是理性和法治。法治的基本价值是可靠性,不仅体现为政策制定不能朝令夕改、决策出台必须于法有据,更体现为在一个高速前行的转型社会中,对社会秩序和价值理念所起的稳定作用。在法治的框架内处理各种矛盾和改革,这是中国改革持续向前的制度保障,也是人民的福祉所在。精准把脉精准制导组织改革。制定方案要精准,看大局、明大势,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要内涵清楚,指向明确,解决问题;聚焦问题要精准,善于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去,尽可能多听听基层一线的声音,尽可能多接触第一手材料,尽可能发挥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咨询作用;推动落实要精准,对各项改革举措要有时间表、路线图,以多种形式督促检查,指导帮助各地各部门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提高精准发力和精准落地的能力。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深化改革各项部署能不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产生乘数效应,关键是能否防止局部利益掣肘抵消总体部署。要高度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推进到哪一步,思想政治工作就跟进到哪一步,有的放矢做好思想引导、矛盾转化和共识积累工作。要注重抓好改革进程的跟踪问效和成绩的检视评估,拾遗补缺、统筹兼顾,引导各方面做好承受改革压力和付出改革代价的思想准备,引导全社会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

三、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改革取向,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有更多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既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尺,必须把为了人民而改革、依靠人民而改革贯穿到改革全过程,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汇集磅礴力量,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

第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必须注重改革路径的科学性,紧紧依靠群众推动改革。核心是要强化群众对改革的价值认同,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引导群众正确对待利益调整。利益关系调整从来都是改革的核心。在前一轮改革中,摆脱贫困是人们的普遍利益诉求,改革几乎能为所有的人带来利益,这是一种普惠性的改革。本轮改革更多是着眼于体制内权力关系的规范和既得利益格局的调整,必须通盘评估改革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的利益变化,统筹各方面各阶层各群体利益,分门别类做好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从大局出发,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调整,寻求现阶段凝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要引导群众建立合理预期。今年初,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刊登的《民主出了什么问题》指出,西方国家政治人物紧盯选举,一味迎合选民,作不切实际的承诺,这种不加节制地追求当下利益最大化的“短视民主”,到头来只会导致整个国家发展利益最小化。新一轮改革,着眼于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更加侧重制度安排,力图把利益格局调整到有利于国家发展、有利于人民福祉、有利于长治久安的局面上来。有的改革措施像西医,能够“对症下药”“立竿见影”;有的改革措施像中医,立足于全身调理、阴阳调和,医疗效果需要一个过程,感受就不那么迅速和直接。要帮助群众算好改革的“总账”,引导群众树立长远眼光,建立合理预期,正确理解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化解分歧、形成合力。要组织群众积极参与改革。再好的改革,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都难以成功。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做好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工作,把各方面力量凝聚到改革中来。要广泛宣传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宏伟蓝图,以美好愿景凝聚群众,特别是要及时回应群众的关切,让人民群众在切身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中认同拥护改革、支持参与改革。

第二,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必须注重改革政策的可及性,打通“最后一公里”。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决定至今,中央深改组先后召开了16次会议,审议通过了70余份重要文件。省委召开了8次深改组会议,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成效明显。但要看到,改革“上热下冷”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归纳起来:一是改革概念宽泛化,将常规性工作纳入改革事项,政策含金量有待提高,实质性改革有待加强;二是实施方案不够科学,脱离实际和群众需求,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三是执行走样,有的搞“软抵制”“中梗阻”,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四是存在观望心态、畏难情绪,一些改革举措悬在空中、写在纸上,落地率不高。行百里者半九十,解决改革“最后一公里”问题,需要的是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进一步细化明确改革的责任主体、完成时限、考核问责,确保每一条改革举措都内涵清楚、指向明确、责任清晰,便于基层理解和落实;需要的是充分发扬民主,提高改革举措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积极探索群众评价改革效果的制度机制,对照群众的意见建议看一看改革选题是否切合实际、改革方案是否务实有效、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解决了实际问题;需要的是严明政治纪律,确保改革政令畅通,要加强精准督查,对贯彻不力、阳奉阴违、搞“中梗阻”和不严不实的干部,要严肃处理。

第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必须注重改革效应的普惠性,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根本是要回应民之所愿、民之所盼,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让改革红利深入社会最基层、抵达最广泛人群。把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发展是最大的民生,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不唯GDP并不是不要GDP,而是要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追求更高质量和效益的绿色GDP。要保持专注发展定力,把改革作为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以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稳增长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开辟新的道路。要创新思路出台政策“组合拳”,既顶住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又打基础利长远,助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把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改革摆在优先位置。十八大以来,省委在深入研判的基础上,锁定就业、扶贫、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等“十大民生问题”,配套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特别是在扶贫攻坚方面,省委十届六次全会首次以全会形式进行安排部署,打出了精准扶贫“3+10”政策组合拳,回应贫困群众致富奔康愿望。要认真落实省委决定,集中力量大打一场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摆在重要位置。公平正义,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改革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如果不能有效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的信心,还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不断提高效率基础上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出台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改革举措,从制度上为所有人、所有企业创造公平竞争、公平发展的机会。有序推进司法改革,让群众在每一个案子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更加关注特困群众和弱势群体,让各类群体都能公平享受到改革红利。

四、深刻理解改革与开放的辩证统一,以高水平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

开放与改革相伴而生,开放本身就是改革。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30多年历史巨变的真实写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用开放形成倒逼机制,用开放带动新一轮改革。如何用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催生对内改革的力量、开辟对外开放的空间,这是一个带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命题。

(一)在全球经济陷入“新平庸”的国际大背景下,要努力争取对外开放的战略主动。总体判断是,新的历史阶段对外开放挑战大于机遇,同时挑战中也孕育机遇,关键在于主动应对、积极转化。从外部环境分析,中国开放发展空间遭受“多重挤压”,不再是简单扩大出口、引进外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通过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培育全球竞争合作新优势、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的新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持续低迷、走势分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称之为全球经济陷入“新平庸”。“逆全球化”有所抬头,区域化试图取代全球化,贸易投资低迷化,金融危机之前的7年全球货物贸易年均增长8.5%,比GDP高2.9个百分点;金融危机之后的7年货物贸易增速下降到2.8%,比GDP低0.7个百分点;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从2007年的2.3万亿回落到2014年的1.3万亿美元。发达经济体“资本回流”“制造业回归”,东南亚、南亚等新兴经济体承接产业转移低成本优势增强,对外投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屡屡出现。从开放格局分析,在西部对外开放风生水起的大潮中,四川的西部龙头地位、改革开放先发优势、区位比较优势都不同程度遭受挑战。2014年重庆进出口总额超过四川、跃居中西部首位,今年陕西利用外资反超四川、成为西部第一,广西在西部外贸负增长9%下实现12.5%的逆势增长;国务院批准天府新区之前已批准重庆两江新区、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重庆是首批也是西部唯一的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抢占了对外贸易新制高点。《“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提升了周边省份的开放定位,新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西安建设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广西打造“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重庆打造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这些举措,于西部而言是国家对外开放新战略带给西部的新机遇,于四川而言是西部各省重塑对外开放格局和经济地理的新挑战。从四川现实分析,四川省拥有对外开放的大舞台,经济总量接近中国台湾地区,超过泰国,居全球经济体排名前30位,市场辐射3亿多人口,消费规模超过陕西和重庆总和。但开放型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对外贸易下滑,利用外资增长乏力,对外开放的企业、产业、产品、平台基础等还相当薄弱,传统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优势快速削弱,新的竞争优势和增长动力尚未形成,迫切需要以深层次改革释放更大红利、以高水平开放开辟发展空间。要清醒认知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始终保持对外开放的定力,以积极态度应对挑战,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二)在全国重塑区域开放“新版图”的大格局中,要抢占西部对外开放的有利位置。伴随着开放历程的演进,中国的区域开放布局不断拓展深化,从深圳特区到浦东开放再到自由贸易试验区,从沿海开放到沿江开放再到沿边开放纵深推进,从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展开,陆海统筹、东西互济、内外融合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要善于在对接国家战略中借势借力,善于发挥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善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拓展市场。坚持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不断拓展开放空间。今年,省委省政府创造性提出并实施“251”行动计划,目的在于尽快实现从“一带一路”战略性研究转向经济性、务实性推动目标,将四川建设成为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西向南向开放的战略枢纽和核心腹地。要按照省委“对标先进”的要求,强化“抓两头、带中间”的区域布局,以欧美、日韩、港澳台为重点,更加充分地融入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和更富活力的东亚经济圈,推动高端化开放合作。要深化以长江经济带为重点的国内区域合作,积极发展协作经济、流域经济、通道经济。坚持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不断拓展开放领域。要继续强化七大优势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的国际合作,为实现工业强省发挥更大作用。要主动把握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中国打造经济升级版的主攻方向,把服务业对外开放摆到更加重要位置。当前,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2/3流向服务业,发达经济体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80%、发展中国家达到50%,中国从2013年起迈入服务业主导经济时代。而四川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排全国第26位、西部倒数第3位,成为经济发展的突出“短板”。要以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为重点,以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为突破口,加快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在西部率先确立高端现代产业集聚发展的首位优势。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有机结合不断拓展开放路径。去年四川人均GDP为5730美元,积蓄了对外投资的动能,目前已有600家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在全球设立700个投资贸易网点,走出去已成为企业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效转移过剩产能和富余产能的内在动力。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走出去战略,积极发现和集聚全球资源,增强配置全球创新要素的能力,打造以我为主的跨境产业链。要坚持高水平引进来,有所为、有所不为,适应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新要求,以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为目标,把引进资金与项目技术、引智引才更好地统筹起来。

(三)在主动适应和引领 “新常态”的大变革中,要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撑。一要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是建设内陆开放战略高地的制度支撑。要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推进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建立促进走出去战略的新体制,确立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新机制,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贸易新优势;健全开放型经济安全保障体系,有效管控风险。要高度重视上海自贸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的推广,积极跟踪天津、福建、广东自贸区最新成功经验,推广借鉴消化转化,为四川省争创成都内陆自贸区创造条件。二要着力打通对外开放大通道。开放通道既是交通走廊,更是经济走廊,是内陆开放战略高地的基础支撑。要立足比较优势和开放重点,以孟中印缅、中巴、中东欧和中俄“两河流域”等为突破口,建设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突出发展综合立体交通,实现“公铁空水”互联互通。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打造“空中丝绸之路”和临空经济区。大力发展国际物流,提升蓉欧快铁、中亚班列“双黄金国际通道”。充分利用泛珠三角、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合作平台,建设更多出川出境出海通道。争取有条件的铁路、内河港口和机场建设成为国家开放口岸,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大力培育口岸经济。三要夯实开放合作的载体平台。重点是要提升成都开放首位度、增创开放先发优势,建设国家门户城市,形成带动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开发开放的极核效应。特别是要抓住成都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作出示范。大力推动13个国家级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使之成为深化改革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排头兵、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加强新川创新科技园、中法成都生态园、天府新区、绵阳科技城、攀西战略资源试验区等国家级名片效应,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模式。提升西博会、科博会、酒博会的国际化、专业化程度,构筑对外交流合作大平台。四要营造良好的开放生态。开放生态建设已成为全球开放话语体系的主流取向,要树立“依法开放”的执政理念、实现政府职能的本位回归,摆脱过度依赖低地价、税收优惠和经济补贴吸引投资的方式,推动招商引资从主要靠政策优惠向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环境转变,从政府部门主导向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转变。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传播四川声音、讲好四川故事,全面提升四川改革开放新形象。

五、鲜明重改革的用人导向,引导党员干部主动投身实践争当改革促进派实干家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12次会议上特别提出,各级干部要争当改革促进派,着力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干部勇挑重担。7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领导干部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要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青年干部是党的执政骨干,是最具改革创新潜力的群体,必须主动投身改革,把中央省委各项改革部署抓落实抓到位。

第一,以忠诚之志想改革。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共产党人的忠诚,是建立在对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和路线的坚定信念基础上的绝对忠诚,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是对党一心一意忠诚、言行一致忠诚、始终如一忠诚、无怨无悔忠诚,是不念任何个人利害选择的忠诚,这是最高境界的忠诚。有了这样的忠诚,就能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就能在改革中担当尽责、主动作为。把绝对忠诚落实到改革实践中。要从灵魂深处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对改革的坚强信念,始终同中央省委保持高度一致,坚定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保持改革定力、服务改革大局,在改革的风浪中不迟疑、不偏向、不走神,不为杂音所惑,不为外力所扰,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把绝对忠诚体现在敢于担当上。习近平总书记讲,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和格调。新一轮改革,是涉“深水区”、啃“硬骨头”,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经济、政治、社会等各类问题相互牵扯,唯有担当,敢闯敢干,才能突围破局,这是党性和觉悟的检验,更是忠诚的试金石。要大力表彰重用关键时刻勇于担当、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善于攻坚克难、改革成效明显的干部,真正让想改革的干部有机会、谋改革的干部有舞台、善改革的干部有位置。把绝对忠诚展示在以身许党以身许国的奉献中。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之所以抛头颅洒热血不惜宝贵生命,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党尽忠、为国效力。党的干部,就要是以党的利益为最高利益,视党的决定为最高使命;就是要全身心投入改革浪潮,一门心思研究改革、推进改革;就是要在各种利益面前敢于破藩篱,敢于自我革命,做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做一个甘于付出、勇于奉献、以党的事业为最高追求的共产党人。

第二,以为民之心谋改革。习近平总书记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位哲人说过: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而出发。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共识所在,更是取得改革成功的深厚根基所在。坚持以群众利益为本,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制定出台任何改革举措,事先都深入群众充分调研论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所有改革措施都要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不能借口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千差万别的,而忽视群众的整体利益;也不能因为某一部分群众在整个群众中居于少数,而忽视这部分群众的利益。坚持以百姓之心为心,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对群众冷暖设身处地;只有将心比心,才能对群众悲喜感同身受。血肉联系喊在嘴上,群众不信;鱼水情深只做样子,百姓不认。要自觉践行群众路线,主动与群众打交道、交朋友,当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经常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困难的地方去、到问题较多的地方去,听取群众呼声、关系群众冷暖、解决实际困难,要像焦裕禄同志一样“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第三,以创新精神善改革。改革就是创新,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场伟大的创新探索。没有创新突破,改革寸步难行。四川历来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推进新一轮改革更需要再为天下先的气度。最近中央批准四川成为全面创新改革的试验区之一,这是四川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机遇,也为有志者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要解放思想破除惯性思维。创新的最大障碍在于惯性思维。发展进入新常态,过去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往往容易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障碍和阻力。改革就是要破除阻碍发展进步的“惯例”,摆脱传统的路径依赖,让依靠改革创新、培育发展动力成为新习惯,让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各种矛盾问题成为新习惯,让依靠市场力量配置要素资源成为新习惯。没有破除惯性思维的自觉和勇气,改革就是一句空话。要提高创新能力善做善成。如果说勇气是“创新情商”,能力则是“创新智商”。创新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也绝非无规律可循。青年干部要提高向一切先进经验学习的领悟能力和“不破法规破常规”的实战能力,善于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提高改革精准发力精准落地的能力,努力成为推动改革的“行家里手”。要宽容失误营造创新环境。改革有风险、有困难,难免会走弯路、犯错误。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庇细瑕。要鼓励改革、宽容失败,对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决不能不问原因、不顾过程简单地扣帽子撸位子,否则就会助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不如不干”的惰政情绪。当然,宽容不等于纵容、鼓励也不是放纵,要把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与明知故犯行为区分开来,把国家尚无明确规定时的探索性试验与国家明令禁止后的有规不依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改革的无意过失与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为各级干部大胆改革卸下思想包袱、工作包袱、政治包袱。

第四,以严实作风抓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是否做到“三严三实”,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重要检验。各级干部要自觉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践行“三严三实”的生动课堂,把严实作风贯穿改革全过程,做到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要实。要以务实精神谋划改革。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做细做实调查研究,从严从实制定方案,抓实问题、开实药方、提实举措,使各项改革部署落地生根。要科学规划、务实谋划各类改革,区分轻重缓急,掌握重点关键,防止在改革过程中急功近利、不切实际。要以实干作风落实改革。实干是真功夫,落实是真本事。领导干部要把心思和劲头放在抓落实上,凡是中央和省委确定的改革措施、制度规范,必须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决不允许讲条件、打折扣、搞变通。要加强工作统筹,学会十指弹钢琴,稳妥有序、渐次推进。要坚持严督实导,对工作不严不实,惰政懒政、缺乏担当的干部要严肃问责、严厉惩戒,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要以实际成效检验改革。把激发创业创新、促进转型升级,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振奋干部精神、提高队伍素质的实际成效作为衡量改革质量的标准。以实打实、硬碰硬的改革实效,推动发展、造福群众。

同志们,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为青年干部施展才华提供了宽广舞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青年干部圆梦人生创造了历史机遇。历史青睐有机遇的人,而成功只青睐懂得把握机遇的人。希望大家加强学习、练好内功,投身实践、不辱使命,把心思和精力汇聚到思改革、谋改革、促改革上来,在统筹推进治蜀兴川的生动实践中建功立业!

猜你喜欢
群众改革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改革之路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