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芹(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论曾子文章数据的抽象美、理趣美、数宜美
曾祥芹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文本美质有两重天:一是艺术形象的感性美,二是科学抽象的理性美。文章“数据”是与“理据”同类的抽象事料,其基数的抽象概括力不亚于形象概括力;其数字组合的数宜美,显示出人类认识世界的准确美和模糊美。用当今“大数据时代”的眼光去鉴古,我们会惊异于孔子、曾子对数据理趣美的天才开发。
关键词:曾子文章数据;抽象美;数宜美;理趣美;大数据时代
“数据”本是文章事料的一种,然而它有别于“人、事、物、景”那样的具体事料,而是与“理据”(理论根据)同类的抽象事料。曾子文章的数词(基数、序数、约数、分数、不定数)和量词已初成系统,通常数量词合用,或实或虚,灵活多样。试举九个基数以证其抽象美:
1.“二”字23见。例如,《论语·八佾》有“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论语·季氏》有“‘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闻斯二者”。《曾子制言中》有“夫唯进之何功?退之何守?是故君子进退,有二观焉”;“昔者,伯夷、叔齐……夫二子者,居河济之间,非有土地之厚,货粟之富也,言为文章,行为表缀于天下”。《曾子问》中“曾子问曰:‘丧有二孤,庙有二主,礼与?’孔子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尝禘郊社,尊无二上,未知其为礼也。昔者齐桓公亟举兵,作伪主以行,及反,藏诸祖庙,庙有二主,自桓公始也。丧之二孤,则昔者卫灵公适鲁,……有司弗辩也。今之二孤,自季康子之过也。’”此12个“二”字分别是对时、言、行、人、物的抽象概括。
2.“四”字17见。例如,《论语·子路》有“使於四方”。《曾子大孝》有“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孝经·孝治》有“《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主言》有“其于信也,如四时春秋冬夏。是故仁者莫大于爱人,知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贤。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拱而俟,然后可以征”。《曾子问》中“曾子问曰:‘诸侯旅见天子,入门,不得终礼,废者几?’孔子曰:‘四。’”6个“四”字分别是对地方、年龄、国家、季节、礼数的抽象概括。
3.“六”字10见。例如,《论语·泰伯》中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阳货》中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3个“六”字分别是对身高、言论、坏处的抽象概括。
4.“七”字12见。例如,《曾子问》有“今也取七庙之主以行,则失之矣。当七庙五庙无虚主,虚主者,唯天子崩,诸侯薨,与去其国,与祫祭于祖,为无主耳”。《主言》中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谅,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强果则下廉耻。民皆有别,则贞、则正,亦不劳矣,此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教定是正矣。”5个“七”字分别是对庙宇、教育的抽象概括。
5.“八”字仅3见。例如,《论语·八佾》有“八佾舞於庭”。《论语·微子》有“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曾子天圆》有“截十二管,以宗八音之上下清浊,谓之律也”。3个“八”字分别是对乐队、名士、乐器的抽象概括。
6.“九”字仅3见。《论语·雍也》有“原思为之宰,与之栗九百,辞”。《论语·泰伯》中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於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曾子问》中曾子问曰:“大夫之祭,鼎俎既陈,笾豆既设,不得成礼,废者几?”孔子曰:“九。”请问之,曰:“天子崩,后之丧,君薨,夫人之丧,君之大庙火,日食,三年之丧,齐衰,大功,皆废……于死者无服,则祭。”3个“九”字分别是对物量、人数、礼数的抽象概括。
7.“十”字24见。例如,《论语·公冶长》中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泰伯》中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大学·传六》有“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4个“十”字分别是对人家、乱臣、眼、手的抽象概括。
作为我国财务学科的老一辈带头人之一,谷祺教授为财务学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顺应形势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在总结几十年教学、科研成果和充分吸收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之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相继主编了《工业企业财务管理》《财务预测与控制》和《财务管理学》,实现了财务学由传统的苏联式部门财务管理向现代意义上的企业财务学的转变,发展和完善了企业理财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8.“百”字10见。《论语·颜渊》有“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子路》中子曰:“诵诗三百。”“‘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论语·宪问》有“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论语·子张》中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曾子疾病》有“故人之生也,百岁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故君子思其不复者而先施焉”。《主言》有“百里而有都邑”。8个“百”字分别是对民众、诗篇、年代、封地、工匠、寿命、方圆的抽象概括。
9.“千”字7见。《论语·公冶长》中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先进》中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曾子制言上》有“千里之外皆兄弟”。《主言》有“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不教不服,不可以取千里。有博地众民,不以其地治之,不可以霸主”。5个“千”字分别是对国家、城镇、地域大小的抽象概括。
上面9个基数的灵活运用,足以证明数字的抽象概括力不亚于文字的形象概括力。
数字的抽象概括力不仅展示数学的抽象美,而且凸显数据的理趣美。再举三例:
1.“一”字42见。例如,《论语·为政》有“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里仁》有“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雍也》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论语·述而》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子罕》有“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先进》有“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颜渊》有“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子路》中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论语·宪问》有“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赐”。《论语·卫灵公》中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微子》有“无求备於一人”。《论语·尧曰》有“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曾子大孝》有“君子一孝一弟,可谓知终矣”。《曾子立孝》有“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曾子天圆》有“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一气之化也”。《孝经·天子》中《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孝经·卿大夫》中《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孝经·广要道》有“敬一人,而千万人悦”。《大学·传五》有“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大学·传九》有“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以上38个“一”字展示了多重义项:或表言语(一言)、饮食(一瓢、一箪)、天象(一气)、地方(一隅)、矿物(一篑)、植物(一木)、动物(一兽)、人物(一人)、家国(一家一国)的确数;或指年岁时间(一日、一旦)的单位,或为国情时事的变化(一变一变),或讲思想观点的始终一致(一以贯之),或指道德情感的方方面面(一孝一弟、一则一则),或含政权的一统(一匡天下)和君主的责任、权力。“一”本为数之起始,其抽象概括之意蕴却可以多方扩展到如此丰富的程度,这不是一种理趣之美吗?
2.“五”字57见。例如,《论语·公冶长》有“甯五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雍也》有“冉子与之粟五秉”。《论语·泰伯》有“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论语·尧曰》中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曾子天圆》有“圣人立五礼(吉、凶、军、宾、嘉)以为民望,制五衰(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以别亲疏,和五声(角、徴、宫、商、羽)之乐以导民气,合五味(酸、苦、甘、辣、咸)之调以察民情,正五色(青、赤、黄、白、黑)之位,成五谷(黍、稷、麻、麦、菽)之名,序五牲(牛、羊、犬、鸡)之先后贵贱”。《孝经·五刑》有“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曾子文章喜用“五”字并非偶然。春秋战国时代,已大量使用“五方(东西南北中)、五材(水火金木土)、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声(角徴宫商羽)、五则(天地民时神)……”,这“五行宇宙图”包含理性和非理性两方面的内容。曾子显然受了“五行学说”的影响,上面12个“五”字,“五子、五人、五秉、五衰、五声、五味、无色、五谷、五牲”是对感性人物、事物的抽象,“五美、五礼、五刑”是对理性内容的抽象,富于理趣美。
3.“三”字85见,可谓曾子文章中基数使用频率之最。例如,《论语·学而》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公冶长》有“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季文子三思而後行”。《论语·雍也》有“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述而》有“子行三军,则谁与”“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泰伯》有“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三年学,不至於谷,不易得也”。《论语·子罕》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乡党》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色斯举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论语·子路》有“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宪问》中公曰:“告夫三子!”“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薨,百官总己以听於冢宰三年。”《论语·季氏》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侍於君子有三愆”“君子有三戒”“君子有三畏”。《论语·阳货》有“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论语·微子》有“殷有三仁焉”“柳下惠为士师,三黜”“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论语·子张》有“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曾子本孝》有“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任善不敢臣三德”。《曾子大孝》有“孝有三:大孝不匮,中孝用劳,小孝用力”。《孝经·丧亲》有“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曾子问》有“祝声三,曰:‘某之子某,从执事敢见。’子拜稽颡哭,祝、宰、宗人、众主人、卿、大夫、士哭踊,三者三,降东。反位,皆袒,子踊,房中亦踊,三者三。袭衰杖,奠出,大宰命祝史,以名遍告于五祀山川”。“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三月而庙见,称来妇也。择日而祭于祢,成妇之义也”。《主言》有“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者也;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选天下之至良者也。此三者咸通,然后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于爱人,知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贤。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拱而俟,然后可以征”。上面例举的54个“三”字,有实有虚,包含着微妙的意蕴:实指的“三”,如“三省、三年、三仕、三已、道者三、三日、三子、三友、三乐、三愆、三戒、三畏、三疾、三仁、三黜、三变、三德、祝声三、三夜、三者”,联系语境,皆为确数;虚指的“三”,如“三思、三月、三军、三天下、三人、三嗅、三日”,联系语境,则为约数、不定数,或表示“小”“少”,或表示“大”“多”“众”“长”;表明虚指其多的最小单位是“三”,“三思而後行”是反复多次思考;“三以天下让”指多次将王位让出不受;“三人行,必有我师”指三人为众,要拜群众为师。因此“三”的代表性极强。同时“三”又是虚指其多的最大单位,内涵“三生万物”的哲理。孔子、曾子钟情于“三”,就是因为“三”隐含着虚实相生的丰厚理趣美。
如果数量配置得宜,就产生“数宜美”。它表现为“分明、精确、有秩序、相倚助”。前两种因单位产生,后两种因比例产生。曾子从《周易》中看到“河图洛书”,将1到9这9个数字排列成“洛书”的方阵,各行各列即对角线上3数之和均为15,体现着数宜之美。曾子文章中的数宜美比比皆是。
1.组成复数。例如,《论语·为政》有“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述而》有“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很显然,复数的抽象概括力高于单数的抽象概括力。
2.组成词汇。例如,《论语·述而》有“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子罕》有“且予与其死於臣之手也,无宁死於二三子之手乎”!《论语·先进》有“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论语·阳货》有“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子对自己的学生群用“二三子”两个数组合,表示“你们几个人”,是约数,可以指四五人。《论语·季氏》有“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古代30年为一世,这里以“世”为量词繁衍出“三世、四世、五世、十世”一系列表示历史长短的词。《论语·阳货》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概括一年的春夏秋冬,“百物”概括众多物质。《孝经·卿大夫》有“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孝经·纪孝行》有“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由数字组成的“者”字结构常常用来概括上文的内容,以简驭繁,让读者心中有数。同一量词可以表示不同事物的量。能充当时(日、月、年)、地(乡、党、里)、人(个体、群体)的有量名词,又能充当无量名词,如“三军、四海、万方”。数词和量词的结合,显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准确美和模糊美。
3.组成短语或成语。《论语·公冶长》有“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论语·季氏》中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这里用“闻一知二”“闻一知三”“闻一知十”比较区分了学习的智慧程度。《曾子立事》有“君子义则有常,善则有邻,见其一,冀其二,见其小,冀其大,苟有德焉,亦不求盈于人也”。这里用数字的进级描述学者的主动进取心态。《论语·泰伯》中孔子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天下三分,文王居其二,言周朝势力之强盛,极显数字比例的理趣美和数宜美。《论语·子罕》有“後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用人到中年(四五十岁)尚无名声不值得敬畏来劝诫后生趁年富力强抓紧进德修业,此之谓岁数劝学的警策力。
4.组成语段。《曾子立事》有“三十四十之间无艺,即无艺矣;五十而不以善闻,则不闻矣;七十而无德,虽有微过,亦可以勉矣”。这个复句用“三十、四十、五十、七十”四个岁数组合了三个分句,急言对年长而“无艺、无闻、无德”的忧虑。《论语·微子》有“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这个语段,写荷蓧丈人一面用“四体”(四肢)、“五谷”两个数量词批评孔子不勤劳、不辨谷,一面杀鸡煮饭招待谦恭的子路,并让两个儿子相见。凭数量词勾连了貌似矛盾其实统一的言和行,表现出老者恻隐善良的本性。《曾子大孝》有“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敢不敬乎?故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乎身,敢不敬乎”!这里的“有三”统领下文,“五者”归结上文,数字的首尾照应发挥了语段的凝聚力。《曾子问》中有“天子崩,未殡,五祀之祭不行,既殡而祭,其祭也,尸入,三饭不侑,酳不酢而已矣。自启至于反哭,五祀之祭不行,已葬而祭,祝毕献而已”。又有曾子问曰:“大夫之祭,鼎俎既陈,笾豆既设,不得成礼,废者几?”孔子曰:“九。”请问之,曰:“天子崩,后之丧,君薨,夫人之丧,君之大庙火,日食,三年之丧,齐衰,大功,皆废。外丧自齐衰以下,行也。其齐衰之祭也,尸入,三饭不侑,酳不酢而已矣。”《主言》有“昔者明主关讥而不征,市廛而不税,税十取一,使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入山泽以时,有禁而无征,此六者取财之路也。明主舍其四者而节其二者,明主焉取其费也”。以上两个语段杂用了“一、二、三、四、五、六、九、十”8个基数,充分发挥了它们对词、句、段的组织作用。
5.组成华章。《论语·微子》有“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於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於海”。这一章由7个分句组合,用“太、亚、三、四”等序数给乐师排次,历数了“学在四夷”的不降志辱身者。《论语》中最长的华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先后或反复运用了“一日”“千乘之国”“三年”“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三子者”“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等数量词,凸显“各言其志”的数理意义。《主言》第5章孔子细说“治民之法”的四项政策,其三、其四是:“因民既迩者说,远者来怀,然后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十寻而索。百步而堵,三百步而里,千步而井,三井而句烈,三句烈而距,五十里而封,百里而有都邑,乃为畜积衣裘焉,使处者恤行者,有兴亡……其于信也,如四时春秋冬夏;其博有万民也,如饥而食,如渴而饮……此之谓明主之守也。折冲乎千里之外,此之谓也。”曾子在说明第三项政策“识长度,别面积,划井田,设都邑”时,除了用人身的“指、手、肘”三种形象分别说明“寸、尺、寻”等小的长度外,对大的长度和面积则统统用“十寻、百步、三百步、千步”和“三井、三句、五十里、百里”等抽象的数量词让老百姓来辨识。在说明第四项政策“让利于民”时,则用“四时”之常、“万民”之博、“千里”之远等数量词让老百姓信服其“明主之守”。
6.组成佳篇。《主言》的纲要在第2章,即“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虽有国焉,不教不服,不可以取千里。有博地众民,不以其地治之,不可以霸主。是故昔者明主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焉可以守,三至行焉可以征。七教不修,虽守不固;三至不行,虽征不服。是故明主之守也,必折冲乎千里之外;其征也,衽席之上还师。是故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主之道也”。孔子依据“尊德”和“明道”的互促关系,从正反两面原则性地说明了“内修七教”“外行三至”的“明主之道”。这里的“七教”和“三至”巧妙组合,体现了组章成篇、立意抒情的数宜美。作者用“七教”抽象概括“明主之守”,用“三至”抽象概括“明主之征”。“内修七教”显示了由历史到现实的的精确美,“外行三至”又展现了未来理想的模糊美。“七三开”的比例表明“七教”为本、为主,“三至”为末、为标,内外合一,则十全十美。
先秦时代,曾子不可能有数学家所概括的“任何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都是180°”那样严密准确的公式,但他却把数宜美成功地应用于论说文之中。数字作为抽象的数量统计,其意义可以超越对象本身,把任何对象组织在一起而排除对象的自然性质和种类差异,从而自由翱翔在数和形、情和理的天空。曾子在庞杂无序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抽象出简洁的数学概念,借用阴阳二气、三生万物、四时季节、五行学说、六爻、七情、八卦等解释并统摄更多的神秘世界。
数学由定量到变量,由必然到或然,由精确到模糊,经历了三次重大发展,至今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不但成为撰写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抽象工具,而且成为撰写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的概括手段。看看当代中国的顶层政治设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代表”“四个全面”,就知道数字抽象概括的魅力。再看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3月28日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中的一段话:“作为有着13亿多人口的国家,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无疑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中国经济总量虽大,但除以13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中国城乡低保人口有7400多万人,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有1000多万人,几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和落户城镇,还有8500多万残疾人。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2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差不多相当于法国、德国、英国人口的总和。今年春节前后的40天里,中国航空、铁路、公路承载了大约36亿人次的流动,相当于每天都有9000万人在流动之中。”这段文章5句话,句句不离数据的抽象事料,给人以相差悬殊的心灵震撼,极尽文章数据的抽象美、理趣美。通过古今文章数据的对比,能深切地感受历史的传承和巨变。如果你读过新西兰肖恩·库比特的《数字美学》一书,就会惊叹于2500年前孔子、曾子对文章数据理趣美的天才开发。
参考文献
[1]徐纪敏.科学美学思想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2]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M].北京:三联书店,2008.
[3]沈效敏.曾子[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
[4]罗新慧.曾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5]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时鍳.曾子传[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7][新西兰]肖恩·库比特.数字美学[M].周宪,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责任编辑张敬燕]
作者简介:曾祥芹(1936—),男,湖南洞口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
收稿日期:2015-10-07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15)06-00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