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湘
(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湖南 湘潭 411201)
土家族“地花鼓”的文化特征
李湘
(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湖南湘潭411201)
土家族“地花鼓”内容丰富多彩,与其宗教、民俗生活密切相关,而且积淀着丰厚的土家族文化内容。在形式多样的土家族“地花鼓”表演中,它具有原生性、地域性、民俗性、艺术性等文化特征,在历代的艺人传承和演变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人文个性特征。
土家族;地花鼓;地域性;民俗性;文化特征
土家族“地花鼓”是土家族先民创造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也是土家族人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其内容十分丰富,具有浓郁的土家族乡土气息和民族文化特色。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尤以“地花鼓”最为突出,“地花鼓”作为土家族文化的一个艺术精品,在继承和发展中广为流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土家族“地花鼓”是土家族人集体创作的艺术结晶,是人们审美取向的体现,它展现了土家族人的精神生活状态和民族文化传统,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而且也具有民俗学价值。
从土家族“地花鼓”的存在形式来看,具有与现实生活重合的原生性特点。土家族“地花鼓”的创作者大多数是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他们的民俗生活与宗教信仰,决定了“地花鼓”一直保留着土家族人原始艺术的基本品质。质朴、自然、稚拙是“地花鼓”的特色,带有较强的原发性。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土家族经历了近千年土司统治下的封闭历史,其同外来文化很少交流,因此产生于这片土壤上的“地花鼓”形成了独特原始的艺术,它以神话传说、民族迁移、民族战争、农耕渔猎、衣食住行、生育婚恋等为题材,集中体现了土家族人崇拜祖先、尊老爱幼的原生古朴民风。研究者们认为:“土家族民间小戏是一种土生土长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现象的重要表现。在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中,民间的口头创作与民间歌舞表演艺术往往是最有活力的一个方面。它是语言传承文化和形态表演文化的综合体。表现了蕴藏在文化底层的历史、习俗和社会意识。“[1]土家族“地花鼓”的原生性特征不仅在于土家族民间艺术的产生是自发的,更重要的是它显示了土家族人对生活的直接需要,而不是一种纯碎的艺术审美创造活动。土家族先民在创作“地花鼓”时,既不炫耀技巧,也不矫揉造作,凭着自己的智慧和生产技能进行创作,带有很大成分的生活原型特点,它远比其他艺术形式更贴近现实生活。
土家族“地花鼓”流行于湘鄂渝黔边邻的土家族聚居区,这里古属“八蛮”疆地,自唐代以来,“土家”这一具有共同文化心态、共同语言的稳定共同体,已经形成为单一的民族。土家族人在这块土地上共同经历了近千年的土司统治,加之崇山峻岭,交通不便,使土家族很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致使土家族文化形成一个独立、封闭的文化圈。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但有自己的语言,其民俗、民风原始、质朴,这些给土家族民间艺术的传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土家族“地花鼓”的唱词句法多样,段式较自由,一句、两句、四句、六句均可成段。唱词具有地域性特色,讲究押韵,多为一歌一韵,一韵到底。其中最有地域风格特色的是“地花鼓”的衬词,尽管它没有实际意义,但在“地花鼓”演唱中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几乎没有一首“地花鼓”词是脱离衬词的。如土家族“地花鼓”衬词有:“呦呵、啥哦、耶嗬、嗬耶嗬、啥子噻”等。从语言的角度来讲,许多“地花鼓”艺人是采用土家族语言演唱,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为土家族语言的北方方言。土家族由于长期与汉族相邻而居,交往频繁,受到汉语的影响严重。但有的地方仍然讲土语,如湖南龙山他沙、淀房、坡脚等乡镇至今还讲土家语。“地花鼓”艺人采用土家雨演唱,体现了土家族浓郁的地域特色。
土家族人在其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尚习俗和别具一格的文化艺术。土家族“地花鼓”以其原始、质朴的自然观和道德观,以开天辟地、传奇故事、生产生活及医药卫生等广泛而丰富的民俗生活内容,造就了土家族崇拜祖先神灵、团结友好、勤劳勇敢、尊老爱幼的民族气质,对土家族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地花鼓”在特定的场合演唱,内容往往具有民俗性、使用性,花鼓艺人通过打鼓唱歌的形式,传递劳动生产知识,教导群众插秧播种、犁田薅草。土家族“地花鼓”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数量繁多,表演形式多样,与土家族人生活习惯、生产劳动、道德情操等融为一体。土家族人除了农耕以外,渔猎和江河运输是土家族民俗生活的另一块天地,捕鱼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生产方式,土家族“地花鼓”中唱道:“鲤龟成双对,麻花鱼排队”、“大滩网放哨,小滩网下腰”等谚语,通过“地花鼓”的形式教人们捕鱼。如今,在土家族地区还有“放闹”和“擂鼓取鱼”的捕鱼习俗。应该强调的是,土家族“地花鼓”是一种形式独特、结构完整的民间歌舞艺术,它继承与发扬了土家族民间表演艺术的优秀传统,凝聚着土家族花鼓艺人的艺术创造才能,民俗印记鲜明。
从形式上看,土家族“地花鼓”有单人花鼓、双人地花鼓、多人地花鼓之分。单人地花鼓由一旦一丑表演,双人地花鼓由二旦一丑表演。表演时,男扮小花脸,手持扇;女穿彩衣,手拿帕子和扇子。表演时,演唱与打花鼓结合起来,舞蹈步伐变化多端,比如有“美女梳头”、“天女散花”、“蜻蜓点水”等动作。这些动作优美、流畅,变化灵活,既有舞蹈性,又有杂耍的特点,唱、跳、打集于一体,节奏明快,动作潇洒,花样繁多。在堂屋、平场、坝上均可表演,形式轻便灵活。土家族“地花鼓”的唱词一般为七字句。曲调丰富,曲目有《十字调》《望江郎》《对花》《八月望郎》《十盏灯》等。还有一种近似说唱的《数板》《十字花儿开》。伴奏乐器主要为鼓、锣、竹筒,有时还增加唢呐伴奏。传统的土家族“地花鼓”是靠老艺人“口传心授”,演唱时徒弟模仿,师父不讲演唱方法,全凭自己感悟学习,掌握演唱技巧。土家族民间艺术有许多是集歌、乐、舞于一体的,部分土家族学者认为:“土家族民歌作为歌词与乐曲的同一体而生产的时候,是与土家族舞蹈这个视觉手段相结合的。词、乐、舞三位一体统称为乐。乐作为词、乐、舞结合的同一体产生和存在,是土家族人民表达情感之天然需要而造成的。”[2]从土家族文学角度来看,“地花鼓”歌词内容涵盖面广,结构复杂,还有许多歌词明显是封建说教和宣传因果报应,还没有脱离宗教的影响。但是,我们认为“地花鼓”的文学意义在于培养了一代代“歌师艺人”,对发展土家族民间文学起了重要作用。土家族“地花鼓”源于土家族人最古老的民俗、祭祀活动,它是研究中国民族歌舞的“活态”例证,其古朴优美的动作、通俗易懂的内容、欢快流传的唱腔等等,实属罕见,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1]田璨.土家族三棒鼓产生的源流及其美学特征[J].文学教育,2008(3):149.
[2]田世高.土家族民歌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2):42.
J120.2
A
李湘(1973-),男,湖南麻阳县人,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声乐与民族音乐研究。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土家族‘地花鼓’音乐的搜集与整理研究”(项目编号:13YBB080)的阶段性成果;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土家族‘地花鼓’音乐形态研究”(项目编号:13C28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