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窑与汝窑刍议

2015-09-26 07:51孙晓岗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汝州御窑钧窑

孙晓岗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柴窑与汝窑刍议

孙晓岗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1)

柴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不解之谜,目前为止也不知道其确切的烧制地,一直以来是学者关系的问题。近年随着城市发展,在河南郑州市东、西大街,先后发现大大小小的窑址和实物标本,引起学者和收藏家的关注。本论从文献出发,以实物标本为依据,从人文地理环境着手,对柴窑和汝窑的发展关系进行分析探讨,认为柴窑是汝窑、钧窑的前身,烧制地应该在郑州范围。它们都属于青瓷系列。柴窑釉色透明,玻璃质感强,垫沙土烧制,属硬胎瓷;汝瓷釉色乳浊,半透明,支钉烧制,属软胎硬质瓷的观点。

柴窑;汝窑;钧窑

汝窑因为传世品稀少,烧制时间只有短暂的二十多年,所以非常珍贵。据南宋叶寘的《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烧青瓷,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汝窑为魁”无疑是指北宋汝窑为第一。后世将宋代五大名窑称之为“汝、官、哥、钧、定”,将汝窑排在首位当之无愧。又、据南宋周煇(辉)《清波杂志》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这更说明汝窑的珍贵,说明在当时汝窑就已经非常难得。1987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对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遗址进行发掘,确定汝窑遗址[1]。2004年在汝州市张公巷发现汝窑遗址并挖掘[2]。这些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使汝窑历史文献记载的悬念得到学术领域的共识和解决。

图1 原始瓷尊(酒器) 商代郑州市人民公园商代墓群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柴窑是当今陶瓷界的新话题,因为历史上记载的“柴窑”至今没有发现,是一个历史不解之谜,也有不少学者关注并研究[3]。目前主要是陕西耀州说和河南郑州说两种观点[4]。如禚振西先生根据文献和耀州窑遗址出土标本提出柴窑烧制于耀州窑的观点[5],同时也受到陶瓷界的强烈反驳,后周的治域范围也没有达到那里。郑州市考古研究院顾万发先生根据历史文献的分析研究,提出“郑州就很可能是柴窑一个重要的接近京畿的烧造地”的观点[6]。

众所周知,郑州自古就生产陶瓷,1954年及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郑州人民公园商城遗址就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瓮[7]。并且青瓷瓮的原材料是由高岭土制成,内外都涂有一层较薄的透明青色釉(图 1)。在汉代墓葬发现的铅釉陶俑,动物;魏晋墓葬中发现的黑釉、褐釉、青釉标本;隋、唐墓葬中发现的白瓷、青白瓷、三彩等标本。所有这些都证明郑州地区陶瓷制作从没有间断过,后续不可能没有陶瓷烧制,我们对郑州地区的陶瓷文化研究应该更加重视,它对丰富中原文化研究有其重要意义。

图2 联体窑 郑州市管城区东大街与紫荆山路交叉口窑址

幸运的是2001—2003年伴随着郑州市东、西大街的改造工程和基建项目,在这里发现了大批量的窑炉遗址(图2)、窑具、印模、雕塑小件、窑粘(窑汗)、火烧土、坯胎等实物标本残片,为我们研究、探讨郑州陶瓷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标本依据。这些标本大多为青瓷残片,釉色以天青、豆青、豆绿为主。民间收藏界普遍认为这是历史上记载的柴窑遗址(郑州窑)。有学者看完标本,从釉色和器物造型来分析,认为柴窑与汝窑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下面将从历史文献记载进行一些探讨。

一、柴瓷、汝瓷历史文献记载

(一)明·洪武曹昭撰

《格古要论》记载:“柴窑出北地郑州,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麄黄土,近世少见”。“汝窑出北地”。这说明柴窑、汝窑的烧制地点为同一范围。

(二)明·宣德三年(1428)

吕震所撰《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的记载。

(三)明·天顺年间(1457—1465)

王佐撰《新增格古要论》记载:“柴窑天青色,汝窑淡青色;柴窑有细纹,汝窑有鲜爪纹;柴窑滋润细腻,汝窑滋媚。”对柴窑和汝窑的釉色进行了表述,它们都属于青瓷系列。

(四)明万历十九年(1591)

黄一正撰《事物绀珠》记载“柴窑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

(五)清·康熙陈元龙撰

《格致镜原》记载:“窑,则柴、汝最贵,而世无绝之。”说明柴窑和汝窑同样珍贵。

(六)乾隆皇帝有数首咏柴瓷之诗

其中《咏柴窑碗》云:“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土性承足在,铜非箝口为。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龙艘落叶斯。”

(七)清·同治蓝浦撰

《景德镇陶录》记载:“古瓷,柴、汝最贵,柴、汝之器传世甚少。”又曰:“古瓷尚青,宜品茗、酒耳。亦青,止(只)杯、盏之类,亦非柴、汝之青”。这说明柴窑和汝窑的青釉与其他的青瓷不同,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没有大件作品,以茶具、酒具、杯盏、碗等器型为主。

(八)爱新觉罗·关中权撰

《论磁》云:“柴窑、汝窑讹传,片瓦最贵,人莫视之。”说明清代晚期人们就非常重视柴窑、汝窑作品的收藏,因存世量极少,除宫廷收藏,民间很难入手,所以关中权才以这种方式加以评论。

(九)民国·韩国钧撰

《瓷录》云:“柴窑、汝窑之青近浅蓝色。”从发掘出土实物已证实了这种说法。

(十)民国·刘子芬

撰《竹园陶瓷》中“汝窑”专论,第一句则是“论古窑以柴、汝最重。”

这些史料都将柴窑、汝窑的烧制地点、特色、特点和珍贵性都联系为一体。那么作为陶瓷,它们的材料,釉色到底有没有区别,下面进行一些分析探讨。

二、柴窑与汝窑的关系

(一)宋·欧阳修撰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河南道贡瓷石之器,是其地本宜于陶也。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汝州)亦唐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当即在其都(都市)内”。这里已回答了其窑别制是到了汝之疑问。汝州为皇宫烧瓷应始于宋徽宗政和年间,距周世郑州御窑约40年。进一步阐明汝窑继承了柴窑。

(二)南宋·叶寘撰

《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这里虽然没有指定时间,但是应该在柴窑别制汝州以后的事情。

(三)南宋·陆游撰

《老学庵笔记》记载:“古都时,定瓷不入禁中,唯用汝瓷,以定瓷有芒”。“古都”指北宋京城汴梁。叶寘的本朝应指北宋。南宋时已不烧汝瓷,北方已属金国。北宋政和年间汝州贡御,并不是说政和年间才开始烧瓷。前文已述汝州是承继柴窑的。然当时仅民窑而已。

图3 青白瓷碗、杯 唐 巩义窑址发现 私人收藏

(四)清·乾隆佚名撰

《南窑笔记》记载;“柴窑,周显德年间宝库火、玻璃(宝石)、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其妙四如,造於汝州,价值千金”。这条资料首先透露了柴窑烧于汝州的信息。但这是后周显德年间之事,证明后周柴荣时期确实有柴窑烧制陶瓷。应该是汝窑的前身。

(五)爱新觉罗·关中权撰

《四朝瓷论》云:“柴窑又名御窑,入宋始以来其窑别制。”说明柴窑就是御窑,到了宋代将柴窑转移到别处烧制,与上条联系分析,那就是汝州地方。从宝丰清凉寺,汝州张公巷考古发掘出土实物标本来看,柴窑别制烧制在汝州地域没有疑问。因汝州自古就是陶和瓷的主要烧制地,如新石器时代的鹳鱼石斧罐,隋唐时期的青瓷、花瓷等,有一定的基础。

(六)清·光绪寂园叟撰

《陶雅》云:“钧窑有青、紫两种,青者实为月白,实渊源柴周雨过天青”;“月白莹润者,则仿柴之雨过天青”。这里交待的更为清楚。汝、钧都继承了柴窑之天青色。

(七)清·许之衡

《饮流斋说瓷》记载:“柴周雨过天青”实接其规(指唐代越窑),汴京之东窑(陈留)继之,汝窑之豆青承之。”这里交待得很清楚,陈留的东窑,汝州的汝窑都继承了柴窑的天青色。根据近几年的发掘出土实物和遗址认定,柴窑天青色应是继承了唐代巩县、洛京窑的青白瓷(图 3)。

三、柴窑、御窑、官窑之别

(一)清·同治蓝浦滨南氏著

《景德镇陶录》记载:“柴窑,五代周显德初所烧,出北地河南之郑州,其地本宜於陶,以世柴姓柴故名,然当时只称御窑,入宋始以柴窑别之。”意为以柴窑来区别御窑。进一步说明欧阳修的《地理志》其地本宜於陶主要指郑州。

(二)爱新觉罗·关中权著

《四朝瓷论》云:“柴窑,乃五代周显德年间,初造物时所烧於北地河南之郑州,其地本宜於陶,以世宗姓柴故名,柴窑又名御窑,入宋始以来其窑别制……入宋始故称柴窑,亦宋瓷呼之。”这可能就是形成宋代“柴、汝、官、哥、定”五大名窑、五大名瓷的来历。

(三)辛亥年间·程村著

《柴窑考证》记载:“柴窑,乃后周显德初年,所烧在河南郑州,以世宗姓柴故名,然,当时只称御窑,至宋始以柴窑别之。”显德年为御窑,入宋时为柴窑,是历代研究者的共识。

四、柴窑与汝窑釉色之别

(一)南宋·周辉

《清波杂志》:“汝窑釉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往往带黄色,还有葱绿和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葱绿与碧绿类似。

(二)明·徐应秋著

《玉芝堂谈荟》云:“柴窑最古,得其碎片亦与金币同价,其色即鲜碧。”天青偏深者识为碧绿。

(三)明·高濂著

《燕闲清赏笺》云:“汝窑颜色以粉青色为上品,灰白色为次一等,油灰色为下品。”

(四)清·郑方坤编辑

《五代诗话》云:“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翠同价矣,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

(五)民国·许之衡、守白著

《饮流斋说瓷》云:“……薄如纸一语乃指釉汁言,非指瓷胎言也,青如天一语亦不尽然,柴窑固以一青为主色,但据《博物要览》则尚有虾青、豆青、豆绿等色,釉中有细纹开片见於豆绿色较多。”

图4 碗 五代 郑州窑址出土 私人收藏

(六)王士祯撰

《香祖笔记》云:“常见一贵人买得柴窑碗一枚,其色正碧、流光四溢”。以上所述,柴窑碧绿应是正色,天青应介于蓝、绿之间。

结论

通过以上史料分析,可以明确地确定,文献记载的柴窑是现实存在的,烧制地点应该是郑州范围,历史上曾一度称之为“御窑”,开始烧制于后周显德年间,大概经历了四十年时间,后来别制于汝州烧制,因为原材料的变化,釉色随着发生变化,出现我们今天的汝窑。柴窑和汝窑应为一脉相承的传承关系,是在柴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从郑州东西大街出土的青瓷片归类有:天青、豆青、粉青、灰青。完整器有碧绿,翠绿;属于透明釉。胎质以灰白为主,没有施化妆土,应该是在唐代白瓷、青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图 4)。

图5 陶瓷残片 五代 郑州窑址出土私人收藏

图6 直口盘 郑州窑址出土 私人收藏

图7 直口碗 五代 郑州窑址出土私人收藏

宝丰清凉寺和汝州张公巷出土汝瓷片有天青、粉青、灰青、豆青;胎质以灰白(香灰胎)为主。从釉色和质感来看,清凉寺汝窑和柴窑更为接近,因为张公巷汝窑标本呈现半乳浊,半透明状态,和钧瓷的天青釉、月白釉比较接近,所以有些学者提出“钧汝不分”的观点。也有学者认为柴窑与钧窑是父子关系。钧窑饱含着柴窑的基因。民国荆子久撰《钧窑考证》云:“……迨赵宋灭周,柴窑工匠无所归,遂群驱钧州(时为阳翟)而经营钧窑,仿柴窑之名制,所谓雨过天青者”;“予敢于武断下一定按语,钧窑确为柴窑旧人所组,其唯一之特长,则在仿制柴窑雨过天青之名釉”;“予自年代及地点上,认定宋初钧窑为柴窑旧人所组……是钧窑为柴之化身,已有七个证据。”“说钧而考柴,未勉溢出范例。然区区民业之钧窑,脱无柴窑之渊源者,焉能制成千古之绝品,震铄世界之耳目者。”仅说明北宋阳翟有民窑烧青瓷者,但绝不是钧瓷,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才改阳翟为钧州。金时钧瓷的天青釉色与汝窑天青釉色如出一辙,故而才会继柴、汝不分之后,又衍生了汝、钧不分。可以这样认定,金代时期神垕钧瓷的天青釉是继承了汝窑之特征,钧窑简接继承了柴窑天青色发展而来,可能与就地取材的原材料成分息息相关。

图8 月台窑址试探探沟

关于玛瑙入釉之问题,清《南窑笔记》明确记载;周显德年间宝库火灾,将玻璃(宝石)、玛瑙等金石珠宝烧化融为一体,其烧结物呈现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其妙四如的效果,这就是玛瑙入釉的始出。其实玛瑙的化学成分就是二氧化硅(SiO2),广泛存在自然界中,约占地壳质量的12%左右,其存在形式有结晶态和无定形态两种(石英、方解石),自古陶瓷就开始使用。玛瑙只是二氧化硅的一种结晶体,这也不是制造汝瓷的主要特征和秘密,只是为提高汝窑的身价,增加神秘感而已。

柴窑和汝窑是传承关系毋庸置疑,汝窑是由柴窑发展而来。从郑州窑址发现的陶瓷标本来看,根本的区别是柴窑釉色透明,釉面玻璃质感强,比较滋润细腻,有蝉翼开片。釉色比较单一,以天青色为主,发色有点灰暗(图5)。造型以葵口、荷叶口模制为主,胎比较薄,厚薄均匀,有刻花(半刀泥)、划花等装饰手法。胎质为硬胎,呈现灰白色(有发黄现象),断面整齐手感光滑滋润,烧制温度要相对高些,敲击声音清脆(图6)。垫沙或垫黄土烧制,足部、圈部不是很规整,相对粗糙,也有垫饼、垫支圈烧制(图7)。而汝窑釉色种类更为丰富,有天青、豆青、乳浊不透明,胎质要比柴窑厚重,其胎质较为疏松,呈现香灰色,断裂面粗糙。烧制温度低一些,属于“软胎硬质瓷”,敲击声音比较闷。支钉烧制是其一大创举,这才是柴窑和汝窑的根本区别。

又,2006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新密市牛店镇柴窑村月台瓷窑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及试掘,发现有五代向宋的汝窑、钧窑过渡的瓷窑遗存。发现窑址十余处,多为马蹄形馒头窑。试掘窑址两个,一个为方形窑,一个为长条形窑。出土的标本多为青瓷、白瓷为主。在T3探方青瓷堆积层上部冲淤积层中发现一枚宋·元祐通宝(1087—1094)铜钱[8]。报告中根据2007年7月发掘T1北壁为例,根据土色将文化层分为;地表层、浅灰层、黄褐层、灰土层、浅灰层五个文化层。从文化层的堆积情况分析,除一部分为唐代的瓷片外,大多为五代至宋代的瓷片堆积,里面也包含汝瓷、钧瓷标本(图 8)。新密月台窑址是五代瓷窑向汝窑、钧窑过渡的遗存。这里具有制瓷烧窑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是中原的主要陶瓷生产地,还有许多唐宋窑址发现,如密县西关窑址、密县窑沟窑址等[9]。冯先铭先生根据考察新密窑址所获标本分析,提出新密西关窑比周边窑址要早的观点[10]。那么所有这些都为我们研究柴窑文化发展提供了文化史料和实物依据。这也符合中原陶瓷发展御窑(郑州窑)—柴窑—汝窑—钧窑的演变轨迹。

至于柴窑在耀州窑的观点,从地理位置和治域范围,以及后周柴荣在位5年(954—959)的时间判断,柴窑不可能在耀州,更不可能为贡瓷或官瓷。不能只拿“柴窑器出北地”来论事,随着时代变迁,地理、地域和名称也发生变化,后人记述,撰述都可能出现误差。我们要身处当时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以科学的,严谨的态度来分析,当时的经济条件和政治因素不可能影响到耀州窑。柴窑也只是在中国陶瓷史上昙花一现,随着烧制地点的迁移,逐渐被汝窑、钧窑所取代。但是郑州地域有青瓷烧制是现实存在地,是毋庸置疑的。

[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的调查与试掘.文物[J].1989(1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第二、三次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92(3).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汝州市汝瓷博物馆.河南汝州市区古代遗址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0(3).

[3](清)程村居士.柴窑考证[M].宣统三年(1911年)版;赵自强.柴窑与湖田窑[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日]对中如云.至宝·千年之旅——发现绝迹千年的柴窑[M].台海出版社,2007;南辛.南辛赏柴[M].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苗文兴.柴瓷[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田培杰.郑州柴窑[M].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4]谢明良.耀州窑遗址五代青瓷的年代问题——从所谓“柴窑”谈起[J].故宫学术季刊,1998(2):70-71.

[5]禚振西.柴窑探微[J].收藏家,2001(8).

[6]顾万发.柴窑“出北地”问题论辩[J].中原文物,2014(4).

[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上、中、下)[M].文物出版社,2001.

[8]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月台瓷窑遗址.申报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材料,2007.

[9]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省密县唐宋窑址调查简报[J].文物,1964(2).

[10]冯先铭.河南密县唐宋古窑址调查[J].文物,1964(3).

K878.5

A

孙晓岗(1965-),郑州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汝州御窑钧窑
孔家钧窑 国礼精品钧瓷作品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地下遗址篇
河南汝州:坚持生态优先战略推动宜居绿城建设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汝州:五年历程谱华章
河南汝州曲剧进校园的思考与实践
皇帝的瓷器破了怎么处理?
国博藏钧窑及仿钧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