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芳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需要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
孙芳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四种类型,即知识型、价值型、制度型、风俗型。这四种类型以各自的方式涵养着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类型的传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彼此之间的制约与互动,显示出传统文化发挥涵养作用的微妙机制。【关键词】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关系;传承
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作为新时期民族文化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割不断传统文化这个根。必须全面把握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发展脉络,理清传统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辩证吸收传统价值理念的养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一)知识型传统文化
知识型传统文化是指传统文化以知识形态呈现出来,并通过历史文化知识和信息的输送来充实当代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传统类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古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包括古代的典章、名物、科技、文学、艺术以及关于洒扫应对的日常生活技能等;二是古人从事各种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活动本身的记录,也就是所谓的“历史”,历史使生动的行为凝固化,成为可以被观照和体验的对象;三是古人对自然、社会的理解与解释以及对生活理想的憧憬与想象,即思想体系。
(二)价值型传统文化
所谓价值型传统,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类型。主要包含两个状态,一是内部的价值意义系统,可称为“文化的心态”;二是外部有机的或非有机的现象,如物体、事素、历程等,可称为外部状态。没有外部状态,内部经验无由表现,但后者终究决定前者。如果说知识型传统偏向于外在经验、现象与直观的信息,价值型传统则偏向于信仰、精神、心灵、道德等内在的部分。这是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实质与核心。因此,价值型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伦理体系、道德规范体系、普遍性社会信仰、理想目标、人生境界以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价值型传统是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性部分,在一般的文化学理论中将其看作是文化模式或文化体系的内核。价值型传统型塑了传统文化的内在气质和精神形象。
(三)制度型传统文化
制度型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保证各种价值观念、思想信仰或统治者意志落实到民众生活而设计的各种文化符号、象征、体制、礼仪等各种模式化程序与惯例。制度型传统不同于知识型传统与价值型传统的地方在于,它偏重于程序、仪式。广义上,制度型传统文化包括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制度及各种礼仪;狭义上,侧重于文化及礼仪制度。
(四)风俗型传统文化
所谓风俗型传统,指传统文化体现为风俗习惯的方面。风俗,简单地说,是指历代相沿而成的社会风尚和生活习惯。它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风俗是由于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发展而来,像中国的节序风俗,婚、丧、祭风俗,都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经过长时期积累、沿袭下来,成为一套预先规定的行为方式,并支配着人们的共同生活。风俗型传统的内容主要包括节日、游艺娱乐、饮食、服饰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种类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各自独特的影响。知识型传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知识与理性支撑;价值型传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了“意义”平台,营造了道德理想;制度型传统建构了富强、独立、统一的国家形象并孕育了民本与爱国意识;风俗型传统是民族精神的“活化石”,它涵育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自由理念,建立了尊重、包容、温厚的民族文化底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输送着自由、平等、公正等理念。
(一)知识型传统:提供历史与文化知识
就知识型传统而言,它对核心价值观的涵养,是通过提供知识和理性的支撑而达到,即人们可以依托传统的知识背景,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古人对财富的看法,了解古代的利义观,我们才会更好更准确地理解富强、文明、和谐的实质;了解古代儒家“富而后教”的思想,我们才会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与“文明”须相辅相成,相与并进。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基础和源泉。继承优秀传统,就是把民族传统中的优秀的并与当代实践所契合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弘扬,使其不是停留在书本上,而是成为现实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组成部分。
(二)制度型传统:凸显国家形象与共同理想
传统文化中,大一统的国家制度经过长期运作,形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独立、统一、富强的总体形象。这种存在于每个人内心的形象,是人们对于一个国家的总体要求和关于国家的理想。大一统的意识形态管理制度,保证了民众思想秩序与精神家园的形成,也保证了一个民族统一的道德意识与思想信仰的建立。这种传统有力地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爱国理念。
(三)风俗型传统:传承民族风情与文化底色
风俗型传统不需要像别的传统类型那样(需要通过教育或教化的途径而习得),它是通过“日用而不知”的方式,熏陶和型塑着每一个人,而且它的传承过程也像流水自然流向下游一样,从古代走向今天。风俗实际上也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控制方式,不过是一种柔性的方式。通过这种控制,使个体的人变得更好,也使作为集体或社区的单元变得更好。就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来讲,它养成了民众富有民族特色的自由精神,培育了民众的道德水平,进而升华成一种整体的文明气质。整合了基层社会、培育了民众的秩序意识,养成了和谐的观念。
在古代的社会结构中,民间的风俗是普通民众表达自由精神和个性追求的场所和个性化表演的舞台。民间风俗与正规控制体系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民间风俗犹如一片温暖的港湾,是精神的自由栖息之地。所以,风俗型传统孕育了古典的自由精神,也培育了民族精神中的自由思想元素。这种“自由”被包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理念。这种自由不同于西方的以个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自由,而是个体在与社会国家的协调与互动中,个体通过自主的贡献纳入国家与社会的前进轨道而完成,是秩序中的自由,是整体意志之下个体意志的伸张。在义务和承担中,通过伟大人格的确立和高尚道德的养成而证成自由境界,这是一种通过“义务—责任—权利”的路径所达到的自由。
民间风俗在各地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突出的都是传统礼俗的主题,但表现形态各异,这一方面显示出传统语境中控制与自由的辩证法;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平等与宽容的精神气质,经过长期的培育与发展,形成了尊重、包容、温厚的文化特色,这也就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基本的文化底色,正是这种底色孕育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公正等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在于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和外延不断向纵深拓展,需要在吸收传统文化基础上,结合时代精神、时代诉求、时代期许,不断创新,丰富其内涵,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深化与拓展中,推动时代进步,成为新的传统优秀文化,并不断照亮未来、启迪后世、生生不已。梳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核、内涵和外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领域进行融会贯通,最后通过社会实践逐步转化为当下人们所默认遵循、契合内心、汇入灵魂的东西,并不断推动人类和社会进步。
首先是挖掘哪些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发扬光大。如在精神层面“忠孝仁智礼义信”、“礼义廉耻”、“和而不同”、“道法自然”、“慈悲为怀”、“民胞物与”等贯通从个人修养到家庭、社会、国家、自然等层面。这些价值观念与西方价值观所鼓吹的二元对立、零和游戏、你输我赢、弱肉强食有着本质区别,这正是我们要努力挖掘的宝贵精神财富。东西方文化孰优孰劣,在未来的竞争中谁将拥有更多优势,高下立判。
其次是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更好结合。传统优秀文化诞生和发展于农耕时代、农业经济、宗族社会,与当下信息工业时代、人口大流动、核心家庭等生活生产方式出现根本性与现实性的差异和矛盾。传统社会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厚追求修齐治平的完美人格和伟大功业,追求从个人到社会、到国家,甚至到自然的一以贯之。而现代信息功业社会出现机器化大生产、核心家庭、快捷交通、便捷通信等因素使得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抄照搬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规范等,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扬弃吸收,借鉴西方优秀文化,结合现代信息工业社会要求,创造出既源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又符合时代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生幸福、生态良好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引领时代、世界、中华发展要求的新文化、新价值体系。
再次是寻求优秀传统文化生活化和产业化的可行性路径。传统优秀文化能否重新规范人们的衣食住行、“百姓日用”。通过产业化模式,如遴选经典弘礼重教、提升全民素质工程、振兴文化产业规划、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如此,既为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提供经济支撑,又通过人们的经济活动将传统文化以活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内心、熔冶到灵魂,并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历久弥新,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灵魂。
我国传统社会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做法给我们的有益启迪是:其一,植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核心价值观赢得民众的广泛认同。社会核心价值观只有依托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为新秩序的建立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其二,政府行为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具有权威效应。政府通过国家立法保障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神圣不可侵犯,并且通过国民教育保障社会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普及与强化。其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选择、凝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1]郑师渠.近代的文化危机、文化重建与民族复兴[J].近代史研究,2014(4).
[2]吕嘉.文化自觉:重建秉承中国哲学传统的哲学[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3).
[3]江畅.论价值观念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从现代价值观念的国家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特色说起[J].人文杂志,2004(2):1-8.
[4]陈新汉.警惕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99.
[5]杨耕.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N].人民日报,2003(08):26.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光明日报,2014(10):14.
[8]宋鲁郑.中国创造了新的制度文明[J].红旗文稿,2013(22).
A7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