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西平,杨 晋,刘 涛
(1.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河南郑州450000;2.中共郑州市委政研室,河南郑州450000;3.郑州市社科院社会文化所,河南郑州450000)
弘扬中原文明 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
徐西平1,杨 晋2,刘 涛3
(1.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河南郑州450000;2.中共郑州市委政研室,河南郑州450000;3.郑州市社科院社会文化所,河南郑州450000)
河南作为中原文明发端的核心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类型众多。弘扬中原文明对于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具有以下重要意义: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提升河南形象感染力,发展河南文化生产力,强化河南文化带动力,提升河南文化聚合力,增强河南文化辐射力。
中原文明;传承弘扬;河南;文化软实力
当今国家和省市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文化软实力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中原经济区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原文化,提升文化的影响力。中原文明是中国的正脉和源头,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文化深厚,具有极强的核心性、包容性、先进性等特征,为国家文明的传承弘扬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依靠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支撑体系,在文化繁荣发展与“四个河南”建设的新形势下,更要充分发挥中原文明的优势,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才能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战略目标。
1.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原文明既是孕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也是塑造民族精神的母体,其孕育的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爱国观,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奋斗观等思想,一直都是民众的精神支撑和民族的共有精神,始终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并决定着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在当前国家建设与民族振兴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弘扬中原文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先进的时代精神,让中原文明的内涵和价值深深根植于内心,有利于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形成改革发展的共识,在民族振兴、文明传承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
2.有利于增强中原文明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中原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根源,是中国宝贵的文化财富,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包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礼仪制度、建筑遗迹、科技文化等等,让中华文明能够长久立足于世界高峰。通过进一步弘扬中原文明,创新弘扬的内容与形式,对传统的文化内容进行包装、转化,使之符合时代需求和社会需要,可以不断提升中原文明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同时,通过搭建载体、创新形式,把优秀的中原文明推向世界,在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中提升发展,提升中原文明的国际影响力,从而带动和辐射周边文化,形成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3.有利于树立河南良好的文化形象。文化形象是区域特色的外在表现,既可以为一个地区赢得良好的评价和地位,也能够为区域发展积聚资源。河南作为人口和农业大省,农业塑造的那种朴实的、乡土化的气息已成为人们的固化印象,民族的根脉和文明源头的形象却由于传承不足而变得印象模糊。进一步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承和弘扬,把优秀的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中,让优秀的中原人文精神融入每个人的内心中,多维度的展示和表达中原文明的特色和内涵,扩大中原文明的认知度和理解度,提升河南的信誉度和美誉度,有利于树立河南良好的文化形象。
4.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提升发展。中原文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是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而目前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进入了相对快速的提升发展阶段,但是仍然存在原创能力低、科技含量不足、产业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培育一批文化企业集团和集聚区,借助现代科技、产业模式和创意理念,把文化资源遗产转化为现代产业和产品,并打造成高端文化品牌和文化精品,用文化来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有利于提升河南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层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可以从根本上推动文化产业的提升发展,打造国家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高地,全面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
1.中原文明的研究水平不断提升。河南逐步建立了专门的文化研究所、研究中心,从事中原文明及相关文化的研究,例如河南文化艺术研究院、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嵩山文明研究院、宋文化研究院、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等,这些研究机构聚集了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对中原文明及其构成要素进行系统研究和讨论,形成了全国知名的学术研究论坛。民间文化组织的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一些热爱中原文化的民间学者和志愿者积极参与到文化弘扬中,成立了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科技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协会、姓氏文化研究会、周易文化研究会、钧瓷文化研究会、愚公移山精神研究会等等;民间文化组织还建立各种民间文化展厅、展馆,积极开展文化会演、研讨活动,围绕中原文化核心内容展开研究、宣传,研究队伍逐步从自发的松散化群体向组织化的研究队伍发展。中原文明及相关文化内容的研究不断丰富、深化和扩展,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水平持续提升。
2.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不断提高。河南与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合作协议》,切实传承根亲文化资源、深化文化遗产保护等,进一步弘扬中原文明。省内各地市也积极围绕国家战略定位来谋划文化传承的新思路和模式,郑州要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洛阳要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城市。巩义宋陵、新郑郑韩故城、郑州大河村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信阳城阳城址等19处大遗址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项目。河南还高度重视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13年出台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非遗的保护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上的保障。同时,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展示馆、传习所、体验馆等,并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运用照片、录像、数字多媒体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存。
3.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利用能力增强。河南高度重视中原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2013年出台了《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方案》,积极推动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南阳积极推动玉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国际玉城、玉雕大世界等专业市场持续发展,成为南阳支柱型产业;开封以宋都古文化产业园为抓手,推动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清明上河城、东京梦华苑等项目建设,打造宋文化的集中展示地;登封规划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工程,推动少林功夫、儒释道文化等做大做强,力争把登封建设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同时,河南还培育了一批文化演艺精品,《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水月洛神》《清明上河》《河洛风》等演艺作品影响力提升;《少林海宝》《快乐星球》《太极魂》等展现中原文明的动漫影视作品大量涌现。河南充分利用现代运营方式、科学技术来推动中原文化的时代表达,郑州天人文化旅游公司、开封清明上河园公司、小樱桃动漫公司等大型文化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促使文化园区的质量得到提升,文化资源的集聚能力得到增强。
4.积极推动中原优秀文化的社会共享。文化惠民阵地不断升级,省内142个图书馆、201个文化馆、119个博物馆均免费向群众开放。河南省通过实施“欢乐中原”群众文化活动、文化基地创建活动、舞台艺术进基层、县级数字影院建设等活动推动文化进基层,2014年全省优秀舞台艺术“五进”活动演出2400多场,群众文化活动30000多场,受到基层群众的广泛欢迎[1]。河南省大力加强群众文化活动教育培训,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德润中原、文明河南”道德素质提升工程,通过举办道德讲堂、“中原文化大讲堂”,依托媒体宣传先进典型,传承中原文明优秀人文精神,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激发全社会的道德自觉,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南阳市组织了艺术团、京剧社、乐器班等文艺团队,深入社区、企业和乡镇进行特色文艺培训,宣传中原优秀的艺术文化遗产,培训基层文艺骨干达万人,帮助社区成立了300多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队伍,不仅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而且实现了文明弘扬的“润物无声”。
1.中原文明弘扬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中原文明本身由于地理、历史和自然环境的限制,表现出自我封闭、因循守旧等内敛问题,这使得中原文明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呈现出发展缓慢、影响弱化、特质不突出的特征。具体而言,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第一,发展思路的开放性不够。河南作为国家中等发展水平的省份,文化弘扬发展较为滞后,存在思想保守、求稳怕变的心理,存在一种追赶和效仿思维定式,担心“冒险”“创新”“破旧”会失去既有的发展成果,这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中原文明的弘扬与发展[2]。第二,市场化观念不足。多数文化资源还未走向市场,仍然停留在保护、坚守的状态中,因担心失去对资源的控制,侵害部门或地区利益,不敢推动文化资源的市场化,很容易失去发展机遇。第三,整合能力不强。目前河南省内的文化资源较为分散,各城市仍然各自为战,文化规划和建设各行其是,往往忽视文化的共享与互补,文化企业、团体和管理部门难以合作,同质化、低水平重复问题突出,保守、自我与封闭性的问题,导致河南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驱动力弱化。
2.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水平有待提高。中原文明弘扬的载体单一、模式创新能力不强、品牌挖掘不充分,传承创新的水平有待提升。第一,趋利化问题明显。资本一般不愿介入到文化产业中,即使介入也往往重视短期效益。诸如一些文化景观资源在传承中,过于注重盈利项目的增加和价格的宣传等,忽视了景观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导致项目缺乏文化底蕴,文化遗产失去了教导、教育和教化等多重功能,文化软实力也受到损害。第二,传承创新技术有待提升。目前,中原文明中蕴含的文化遗产的传播、表达与展示仍然以实景为主,运用数字、云端等现代传播技术的传承力不足。第三,传承创新的人才队伍有待加强。河南省文化领域的高职称人才、创新型人才和高技术人才总量远落后于先进地区,制约着中原文明的传承弘扬。复合型高端人才短缺,高层次人才、优秀拔尖人才普遍断档,本土人才的培养不够,中原文明传承弘扬存在外部依赖性。
3.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能力需要强化。中原文明蕴含的文化资源总量大,但是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第一,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粗放。产业开发缺乏系统的调研、论证、规划和设计,资源优势和特色难以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很多地区的文化产业开发模式相互效仿,缺乏技术与模式创新,文化产业内容雷同、简单化重复式开发等问题突出,降低了区域文化发展的整体效益。第二,产业开发的层次有待提升。在中原文明的弘扬中,因多急于全方位开发文化资源,求快、求全的观念过重,很多仓促上马的文化项目因此难以持续,也对文化资源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第三,文化资源产业化品牌建设不强。目前文化资源的产业化缺乏品牌意识,文化资源产业转化后,多以文化产品的促销、营销为主,忽视了品牌的长期培育带来的综合效益。已有的文化品牌也较为分散,多是集中于演艺、旅游等个别领域,缺乏文化品牌的组群式发展观念,不利于提升河南的文化软实力。
4.中原文明的对外影响力有待提升。中原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和宝贵的财富,但是其国内外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并不强。第一,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单一。目前中原文明的对外传播多依托演艺影视等方式,但与发达省份相比,精品总量相对较少,而且创新能力不足,形式相对单一,过于局限于舞台、影视剧等形式,传播形式和载体多元化有待提升。第二,中原文明的国际影响力不足。目前对外出口商品种类多,但是较为分散,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不足。一些反映中原文明优秀内容的图书、影视剧目和学术作品支持力度不够,难以走出去。第三,民间文化的对外交流难度大。信息渠道不畅、缺乏平台、缺少资质、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导致民间对外交流的难度较大。同时,对外交流的民间团体的规范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不高,这都抑制着对外交流的水平,不利于中原文明的弘扬传播。
1.弘扬优秀中原人文精神,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要大力传承弘扬优秀的中原人文精神,塑造当代河南人文精神,营造开拓进取干事创业的文化氛围,激励全省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引领风气、凝聚力量、形成共识,增强全社会凝聚力。第一,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通过传媒、影视、广播、商品等各种方式,大力宣传弘扬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有容乃大”的(天下)包容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而不同”的共生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中庸兼爱”的宽厚精神、“恋家念祖”的内聚精神等等,培育中原人民的历史感、自豪感和主体感[3]。第二,弘扬新时期的河南精神。大力弘扬河南人民勤劳、朴实、勇敢、厚道的民风。宣传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新时期“三平”精神。对典型个人和事例进行重点报道,进一步推动最美人物的宣传,真正树立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险、侠肝义胆、包容宽厚、忍辱负重、自尊自强、能拼会赢的河南人形象。第三,建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充分挖掘中华姓氏、文字沿革、轩辕故里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优势,建立起一批主题文化基地和特色文化品牌,打造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塑造较强的民族爱国精神。要进一步培育和打造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河洛文化节、根亲文化节等大型节会活动,树立“同根、同祖、同源”的意识,形成“老家河南、寻根中原”的民族认同。
2.推动文化符号和元素融入发展,提升河南形象感染力。中原文明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符号和元素,能够有力展现出地域的特色,必须进行深入挖掘、提炼和梳理,使之融入地区城市建设和行为活动中,全面增强河南文化感染力。第一,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内涵,凝练特色地域文化符号和元素。深入挖掘功夫文化、儒释道文化、嵩山文化、寻根文化等蕴含的文化符号和元素,着力突出武术文化、黄帝文化、河洛文化、儒家文化等文化的品牌化符号体系建设。通过全面提炼、凝练和具化特色文化符号、元素,形成一个高度概括的体系和结构,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提升中原文化知名度,扩大中原文化影响力。第二,推动文化符号和元素融入城市建设,塑造鲜明地域文化形象。把中原文明中优秀的文化符号和元素,融入省内城市建设中,推进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培育中原文化品牌、实施中原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建设民俗、科技、工艺、艺术等博物馆,建设艺术性较强的商业建筑,打造一批展现华夏文明、中原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第三,强化文化融入社会生活,培育优质行为活动。通过文化符号和元素的提炼,将无形的文化内容有形化,并融入文化活动、新闻宣传、大众教育等各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市民价值、思想,塑造行为特征,形成极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各类城市文化活动中融入特色文化符号、元素和价值,形成群众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文化形式,让群众逐渐理解中原文明的概念、内涵、价值和形式,并自觉把文化内化到具体行动中。
3.促进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发展河南文化生产力。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快推动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推动中原文化资源的创新发展、融合发展、转化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高效融合,把河南打造成文明转化和创新发展的示范区。第一,依托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核心产业。依托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古都文化资源,以及南阳、濮阳、商丘、浚县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资源,加快推动数字传媒、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重点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郑州“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大运河遗址等的保护利用,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基地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加强推进商都文化、宋文化、河洛文化、武术文化的开发,规划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和产业园区。第二,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通过空间集聚、要素集聚、项目集聚、企业集聚,推动郑州嵩山、宋都古城、镇平玉文化产业园区、龙门文化园区、社旗县赊店商埠文化产业园区、神垕镇钧瓷文化产业园区等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提升发展。推动文化要素的集聚,加强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和资本集中,建设国家一流的产业集聚区和产学研结合基地。第三,强化文化资源转化的科技融入,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水平。依托全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动漫产业基地、多媒体新型产业园区等,建立一批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加强文化科技型企业的培育,通过联合、兼并、改制、重组等方式,组建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科技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文化科技企业。积极建立一批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攻关文化内容创作、生产、管理、传播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增强文化领域的技术支撑能力。
4.培育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强化河南文化带动力。依托中原文明的优势资源,打造具有中原特色、国家气派和世界水准的文化品牌,持续提升河南文化的带动力。第一,支持现有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打造特色历史文化精品线路游,打造反映时代要求、具有河南特色、代表中原文化形象的旅游文化精品。进一步推进动漫演艺品牌的发展,依托国家级、省级动漫基地,挖掘中原文明中蕴含的神话故事、名人名家、民俗民风等资源,推动动漫游戏的本土化品牌建设。提升南阳玉雕、禹州钧瓷、开封汴绣等传统工艺美术品牌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华姓氏文化节、少林国际武术节、洛阳牡丹花会等节会的影响力。第二,培育一批新兴精品文化品牌。培育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休闲文化、传媒出版等更多在全国叫响的“豫”字号文化品牌。推动旅游和文化深度渗透与融合,建立起中部地区的文化旅游集散中心,构筑起在全球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区块、线路和产品。加大对历史名人资源的挖掘,开展名人系列研究,积极推动产业化开发,形成历史名人系列产业链,打造文化历史名人、文化名家特色品牌。推动河南省传媒业的内容、形式和技术创新,推动传媒业集团化发展,加快传统传媒资源数字化转化,创作生产一批数字传媒精品,建立起3~5个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品牌栏目。
5.构筑中原文明城市群,提升河南文化聚合力。整合中原城市群各城市文化资源,联合河南省周边省市,分层次打造密切关联、优势互补、资源优化的文化弘扬圈层,走中原文明弘扬的聚合发展之路。第一,建立文化引领核心区。把文化底蕴深厚、优势突出、资源集中的郑州、开封、洛阳作为文化发展的核心区,打造弘扬中原文明的郑汴洛区域龙头,带动和促进周边城市文化的聚合发展。创新聚合发展的机制,搭建中原文明传承弘扬的新平台,建立起发达的弘扬体系,让其能够持续向周边溢出,形成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和众星拱月、峰峦起伏的文明传承弘扬大格局。第二,打造次级文化融合圈层。加大对安阳、南阳、商丘、濮阳、浚县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支持力度,建立起次级文化圈层,支持这些地区文化融合,建立起文化旅游、文化创新、文化产业聚集和文化企业合作发展的纽带,形成具有较强关联性的外围轴带发展布局。第三,构筑跨区域文化聚合板块。加强河南与中部省份的文化融合,主动与中部五省进行文化发展领域的对接,加快建立中部地区文化协同组织、发展与市场运作体系,建立中原文明协同发展的联合体。强力推动郑汴洛核心区与周边省市的文化合作,建立省级合作平台和机制,最大限度利用和借助周边资源,扩散河南的文化影响力。
6.提升中原文明“走出去”的能力,增强河南文化辐射力。全力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必须积极扩大文化的对外开放领域,加强文化的对外交流,拓宽文化“走出去”的渠道,创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原文明“走出去”格局。第一,加强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与日韩、欧美等国家的文化互动,深化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创新、文化旅游融合等方面的合作。通过积极开展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宝岛行等活动,定期举行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活动、节庆活动,联合打造演艺、影视等精品节目。第二,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新形式。支持全省主流媒体以投资、合资等多种方式在境外办台、办网,积极与国外媒体合作办栏目、节目和频道,打造河南电视台国际频道,创办河南电视台外文版。依托海外孔子学院、武术培训基地等,建立河南海外文化交流基地。搭建河南文化企业海外营销中心,鼓励河南文化企业在国外建立文化实体,构建营销中心、营销网点,通过收购、合作、投入等方式,在国外建立文化企业。第三,加强对外民间文化交流与合作。拓宽民间文化交流的领域,鼓励人民团体、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积极从事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河南省民间文化协会、研究会等的作用,加强民间组织对外的协调和文化交流工作,降低民间文化对外交流的难度。积极推动民间演艺企业和组织的对外交流,努力提供政策支持,简化对外交流的手续,提供相应的场地和平台。
[1]卫绍生.2014年河南文化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廖生智.影响中原文化“走出去”的因素及对策[J].天中学刊,2010,(4).
[3]赵保佑,毛兵等.建设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邹议[J].中州学刊,2011,(1).
[责任编辑 张敬燕]
G127
A
1671-6701(2015)03-0089-05
2015-04-20
2014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编号:2014028)阶段性成果
1.徐西平(1963— ),男,河南中牟人,本科,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2.杨 晋(1982— ),男,河南郑州人,本科,中共郑州市委政研室主任;3.刘 涛(1982— ),男,山东临沂人,硕士,郑州市社科院社会文化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