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报道的负效应及社会风险

2015-01-30 01:45原鹏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负效应公众信息

原鹏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人文社科系,河南 郑州 450006)

我国食品安全报道的负效应及社会风险

原鹏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人文社科系,河南 郑州 450006)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报道的失语乱语、热衷揭露、信息壅蔽,导致公众猜疑、曲解增多,失望愤懑情绪弥漫,恐慌心理加剧。食品安全报道的负效应对我国的政治和谐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需从加强媒体的自我约束、完善社会监督、健全食品安全标准等方面加以防范。

食品安全报道;负效应;社会风险

媒体在食品安全舆情引导机制中扮演着“环境瞭望哨”“舆情安全阀”等多重角色,功能独特。然而,媒体的食品安全报道存在正负两面的双刃剑效应,在给社会带来诸多正能量的同时,也显露出种种不容忽视的负效应。如果对负效应处理不好,就会消弭其正效应,甚至触发多方面的社会风险,影响社会的和谐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食品安全报道的负效应

1.媒体失语乱语,公众猜疑、曲解增多。媒体在失语和乱语两级间摇摆造成公众的猜疑和曲解增多是食品安全报道负效应的典型体现。食品安全关乎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公众就会极度紧张和敏感。由于媒介生态的变化,媒体完全保持沉默、假装视而不见已不可能,但失语现象依然存在。只是这种失语与过去媒体单向度传播时代的失语有所不同,更多地表现为选择性失语,即有选择、有保留地披露信息。媒体的报道给公众带来的认知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未能真正满足公众对事件全面认识的知情诉求,反而加剧了公众的猜测和怀疑。选择性失语加剧了公众的猜疑,当前食品安全报道中的盲目乱语则造成了公众的曲解。所谓盲目乱语是指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缺乏辩证眼光和全局观念,缺乏对具体情况的分析和合乎逻辑的判断,以偏概全或是偷换概念。如对问题食品报道时几乎一律冠之以“毒”字:“毒奶粉”“毒猪肉”“毒火腿”“毒拉面”等,造成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严重曲解,似乎食品添加剂都是有毒的。诚然,有些无良企业和商人见利忘义,在食品中非法、违规添加了如三聚氰胺、敌敌畏等有害物质,媒体以“毒”冠之无可厚非,然而并非所有添加到食品中的成分都对人体有害,食品添加剂本身不超过规定限量是可以依法合理使用的,况且也并非所有问题食品都是因为添加了有毒物质。媒体不分青红皂白地盲目乱语,一并以“有毒”而论,导致食品添加剂被“妖魔化”,造成公众的曲解。

2.媒体热衷揭露,公众失望愤懑情绪弥漫。食品安全报道从最初就同“曝光”“揭露”“扫黑”“暗访”等字眼如影随形,负面新闻几乎成了食品安全新闻的代名词。各媒体热衷于揭露食品安全问题,负面信息铺天盖地,积极引导的信息严重缺乏,忽略了专业平台对信息的整合作用,忘记了对公众鉴别信息的引领责任,忽视了对公众消费信心的积极重塑。2011年以来,食品黑幕报道更是达到了新的高峰,“双汇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及各地的“地沟油”事件等,遍地开花,舆论哗然。毋庸置疑,这些负面报道确实让消费者感受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但这种重负面揭露而不重正面引导、重“揭黑”而不顾“扶红”的失衡报道,造成了对公众心理的连续冲击,使其品牌认知、消费信心产生严重偏差。从社会心理学看,大众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媒体一味以“揭黑”报道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导致公众的消费信心越来越低,失望和愤懑情绪越来越浓。同时一味“揭黑”的连带效应也对那些守法企业生产的合格产品造成了巨大冲击,不仅有失公平,更让这些守法企业对社会公正深感无奈和失望。从公众到企业,互相产生偏见,失望、不满、愤懑等消极情绪弥漫,使社会的负能量不断堆积叠加。

3.信息壅蔽,社会恐慌心理加剧。信息壅蔽导致公众无所适从,社会恐慌心理加剧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报道的又一负效应。堵塞为壅,遮盖为蔽。壅蔽导致真相不为人知。食品安全报道的信息壅蔽主要表现为报道失衡。中国著名学者喻国明曾提出在风险传播中新闻媒体需要坚守三重价值:“公开、及时、平衡”[1]。风险信息的传播必须既要兼顾真实性、时效性、公开性,又要兼顾信息传播的量质均衡。所谓量质均衡,简言之即在报道中,作为“提供信息和解释信息的符号系统”的专业性组织,媒体应兼顾矛盾各方,兼容多种声音,推动观点交锋,将对立面的事实和观点同时予以客观陈述和报道,给涉入新闻事件的各方以平等的表达机会。用适度的报道数量和多元的报道角度来达到不同意见、态度和观点的平衡,以确保所获事实信息的真实、立体、完整,最终促进真相的还原。这不仅仅是报道的专业技巧问题,更体现着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深层的风险传播理念和社会伦理道德水平。然而,由于经济利益、技术水平、职业道德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食品安全报道呈现出失衡、壅蔽乱象:一方面各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数据雷同,性质相似,同一角度、同一层面对相同内容进行过度报道,同义重复,信息拥堵;往往将单一事实或事实的一个维度放大,公众在被放大的信息冲击下恐慌加剧。另一方面,单维度信息过量导致有用信息被遮蔽和湮没。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单维度信息一旦超过受众所能承受的负荷,便成为信息污染,以致公众对信息的真假、有用与否无法辨析,无所适从,继而丧失理性,陷入恐慌。

二、我国食品安全报道负效应的社会风险

我国食品安全报道的负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风险的累积,若不能充分认识这些风险,将对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隐患和挑战。细究我国食品安全报道的负效应,其带来的潜在社会风险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政治稳定风险。政治稳定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础,不仅需要制度完善和法律公正的刚性保障,更会受到公众不良情绪的影响。公众的情绪与其对外界事物和社会认知程度密切相关——认知越全面,判断越理性,情绪越稳定,反之亦然。人自身经历的有限性决定了人对经验世界之外事物的感知,大多需要通过传媒来完成,因为“通过语言、声音和图像,传媒创造了真实世界的一个相似物”,也就是李普曼所称的“拟态环境”[2]。公众往往把由媒介营造的这个间接虚化的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真实环境本身来看待,并据之安排自己的行为,特别在遭遇风险危机情况下,公众更是借助媒体报道与舆论来判断感知自身风险。食品安全事件中,媒体选择性失语,出于对自身利益的高度敏感和关切,公众就会盲目猜测:政府和企业间是否有特殊的利益链条,出于地方保护主义对企业是否施加了特殊的庇护,等等。这些猜测和怀疑又通过手机、微博等自媒体传播,导致谣言四起、流言乱飞、社会恐慌加剧。媒体不加选择地盲目乱语,以铺天盖地的信息“量”取代准确、有效的信息“质”,无形中又会给社会造成一种危机蔓延、日趋严重的假象。信息的壅蔽又使公众对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无力辨析,也会对危机、风险加以非理性的猜测和想象。如果说媒体失语令敏感时期的公众陷入对信息封锁的猜疑和焦虑的泥潭,那么媒体盲目乱语则又把公众推向了信息混乱、困惑难辨的深渊。媒体不但做不了宣导公众情绪的“解压阀”,反而会大大刺激本来就处于失控边缘的社会心理,加剧公众的认知偏见和心理恐慌,成为社会不稳的“助推器”。事实表明,在各媒体的众声喧哗中,我国的食品安全领域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公众在大量的负面信息面前感到困惑。民以食为天,国家的稳定发展很大程度上要靠制度建设,制度建设主要靠政府。食品安全出现问题,公众对食品安全严重不信任,对自身安全极端不放心,在媒体狂轰滥炸下失去理性的公众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一切归咎于政府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力、行政不作为乃至官商勾结,极易由普通的社会恐慌恶化成对政府的不满和愤怒,继而加剧发酵成严峻的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而公众情绪一旦被别有用心的社会分子利用,伺机进行游行示威、打砸抢烧、冲击政府等破坏和骚乱活动,就会使一起普通的食品安全事件最终演变为一场特殊的政治事件,给我国的政治稳定埋下潜在的风险和隐患。

2.经济发展风险。我国食品安全报道的失语乱语,热衷揭露,缺乏辨析和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对食品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沉重打击,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构成了潜在的风险。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食品安全报道的一次小小的不当,都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食品企业、行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重创。以奶粉行业为例,自从三鹿奶粉事件被报道后,关于国产奶粉的负面报道铺天盖地,席卷全国,杯弓蛇影的心理令国人对国产奶粉的信心短期内降至冰点。国外奶粉生产经销商乘机占领中国市场。全国各大超市国外品牌奶粉一般都摆在最显眼位置,虽然价格昂贵,消费者仍趋之若鹜;而国产奶粉被放置在偏僻角落,价格便宜却乏人问津。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急速下滑,进口奶粉的市场份额急速提升。进口奶粉的市场占有率一度从2008年前的30%左右,跃升到50%以上,在高端奶粉市场,这一数据更是超过70%,我国奶粉企业和行业受到致命性重创。公众会从媒体的负面报道中主观联想、推及其余,把企业的个案推及整个行业,从而造成公众不敢消费、不放心消费,社会焦虑加剧。媒体正面报道未及时跟进,未明确界定问题企业及产品、未及时澄清整个行业状况等,都加剧了公众恐慌和社会质疑,客观上对知法守法企业造成舆论压力。“三鹿事件”已过去多年,但其对我国国产奶粉行业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一个国产品牌的树立和成长需要多年孕育和培植,但报道不当则可能将一个辛苦培育的民族品牌毁于一旦,企业破产倒闭,失业人数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减少,外国品牌和资本乘虚而入,民族工业受到排挤,国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3.社会信任风险。政治和经济领域之外,食品安全报道在道德层面的风险在于加剧社会信任的丧失。信任是维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道德纽带。一个社会信任度越高,社会管理成本越低,社会发展越稳定。反之,社会不信任感越强,社会管理的成本和难度越高,社会越不稳定。第一,造成了公众对食品行业的不信任。媒体对食品问题的失语乱语、盲目揭黑、信息壅蔽、缺乏分析,使公众失去理性,对整个食品行业失去信任。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了消费者的信任,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将面临销售遭阻、信用工具使用受限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和困难。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守法企业也不可避免成为不当报道的牺牲品。第二,造成了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食品安全领域出现问题,公众在质疑当事企业的同时,也会追问监管部门的责任,并最终问责政府。媒体的失语令公众对政府的新闻审查制度产生怀疑,媒体的乱语又令公众对政府监督媒体的能力信心不足,一旦公众对政府监管社会的能力产生动摇甚至质疑,政府执政维稳的成本将被放大。公众对媒体公信力的质疑将更加剧社会信任的风险。从应然维度看,媒体作为社会公器,被称为独立于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权力,代表着社会正义,肩负着瞭望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企业、表达民意、相互沟通、协调社会等神圣的责任和义务。在重大社会风险面前,公众往往以信任为前提,把判断风险的希望寄托于媒体,通过购买、订阅新闻产品与媒体形成一种契约性质的委托关系。然而,从实然维度看,由于食品安全问题新闻价值极高,受到各媒体的狂热追逐,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造成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各路媒体对新闻时效性的追逐超过了对新闻真实性的坚守,媒体人的社会责任让位于商界人的经济利益,只为博取“眼球”,在同一时间段内相互跟风,竞相挖掘、披露猛料,对食品安全事件进行密集报道和评论,使得有些本属个例的食品安全事件的社会关注度呈几何式叠加,形成持续的强大舆论场。然而,盲目的播发转载,忽略新闻信息的源头性和真实性,导致数据失真,甚至前后自相矛盾等问题频发,最终致使公众对传媒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当公众对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一旦降低甚至丧失信任,将严重贬损社会的信任资本,促使社会信任度跌入低谷,社会稳定与和谐将受到严重威胁。

三、避免食品安全报道负效应及社会风险的对策

1.加强媒体自我约束。针对上述问题,避免食品安全报道的负效应及社会风险,要求拥有强大传播技术优势的媒体加强自我约束,提升职业素养。一方面,通过推进体制改革,主流媒体和商业媒体应明确定位,成为能够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明确自身的编辑方针和受众目标群,形成不同的新闻信息源,以维持各媒体间的同生共赢和良性平衡,避免在食品安全新闻报道时,为了利益一拥而上的恶性竞争,导致盲目乱语,信息壅蔽;另一方面,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升平衡报道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在法律制度、政策纪律许可的范围内,巧妙运用传播理论,帮助公众在混乱的信息中去伪存真,还原真相,理性引导公众情绪。

2.完善社会对媒体的多元监督。避免媒体的负效应和风险,还要完善社会对媒体的多元监督,包括政府对媒体的监管,公众对媒体的监督,法律对媒体的约束。加强政府对媒体的监管并不是要扼制新闻自由,而是要政府发挥自身调控功能和作为监管者的平台优势,积极主动与媒体沟通信息,分析利弊,用权威真实的信息和辩证负责的态度与媒体共同做好信息把关人,引导公众情绪趋于理性。完善公众监督是指尊重公众的话语权,为公众表达自己的观点提供畅通渠道,实现有效沟通。公众作为信息的消费主体,也可通过“用脚投票”等无形的杠杆对媒体的公信力做出判断和自由取舍,从而实现对媒体的监督。通过建立健全新闻法律制度,明确媒体及从业人员的具体责任,对缺位、失实、歪曲、炮制等报道不端行为加以界定,严格法律问责,完善法律监督。加强自我约束是媒体由内而外的自律,社会多元监督就是对媒体由外而内的他律。只有内外兼治,才能使媒体的正效应更大限度地得以发挥,负效应最大限度地得以遏制。

3.健全规范食品安全标准。避免食品安全报道的负效应和风险,更需从技术层面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健全规范。当前食品安全报道实践中的失语乱语等问题和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健全度、规范度、公开度严重不够密切相关。公众对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等知之甚少,媒体报道也是莫衷一是,甚至前后矛盾。标准的模糊,导致认知的混沌,认知的混沌导致判断的非理性。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技术性强,既关系百姓的生命健康,也关系各方利益,更关系产业长远发展及政府公信力。因此,加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加快食品标准清理整合工作迫在眉睫。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对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与执行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需要食品行业加强行业自律,自我监督;同时合理借鉴国外经验,积极发展社会公共机构的力量,对食品安全标准实行政、企、媒、众之外第四方的专业监督。此外,做好食品安全标准的定期公开与日常宣传普及工作,通过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各大媒体等平台,主动向公众介绍食品标准等方面的知识,定期组织权威专家对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释疑等,都将有助于培养塑造理性的媒体和公众。

[1]喻国明.新闻的三重价值:公开、及时、平衡——关于国家应急机制中媒体价值构建的思考[J].新闻与写作,2008,(8).

[2][英]扎奥丁·萨德尔,博林·梵隆.视读传媒研究[M].章浩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李孝敏]

G212

A

1671-6701(2015)03-0046-04

2015-04-10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3YJC740021)、2011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112400450325)阶段性成果

原 鹏(1973— ),女,河南汤阴人,硕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人文社科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负效应公众信息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订阅信息
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负效应的解决对策
论网络传播中新闻道德的负效应缺失
《寂静的春天》科技生态伦理观解读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