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8431(2015)05 - 0078 - 03
〔收稿日期〕2015-08-02
〔作者简介〕杨艳(1963-),女,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副教授;朱方兴(1961-),男,中共太原市委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教师。
一、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历史渊源
八段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以人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要素的民族传统运动方法。
八段锦是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健身功法,起源于北宋,在明、清代逐渐发展。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导引术。4000~5000年前,中国中原大地洪水泛滥,百姓深受雨水潮湿的侵害,筋骨多瑟缩而不达,气血多郁滞而不畅。有贤能者发明了“舞”,用来摆脱这些病痛,这种祛病健身的“舞”后来就演变成导引术。导引者,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也就是通过自身的特殊锻炼方式,使机体气机流畅,骨正筋柔,可以很好的激发自身调理能力,消除病痛,增进健康,延缓衰老。八段锦动作简单易行,健身功效确切显著,是中华养生文化的瑰宝,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八段锦的“八”字,不是单指段、节和八个动作,而是表示其功法有多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循环运转。锦者,誉其似锦之柔和优美,除此之外,“锦”字还可理解为单个导引术式的汇集,如丝锦那样连绵不断,是一套完整的健身方法。
另一方面,八段锦有坐势、立势和静、动之分。中医认为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是人气血运行的通道,不可不通。八段锦的每一式歌诀都与预防疾病,调理脏腑相联系,并且在动作的选择上都是已被传统健身术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每式的练习都要求上下肢的协调配合,动作柔和,不用僵劲,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做到连贯自然。八段锦的练习过程包含了许多抻筋拔股的伸展性动作,这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柔韧性,达到引体令柔的目的。“肾主骨,藏精、生髓”肾气的充盛,对人体的强壮和智力的改善有益,八段锦功法强调畅通肾经,重视手指的抓握,掌指的变化,踮脚趾以及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这样就可以使大脑得到锻炼,达到增智充慧,醒脑宁神的目的。
二、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功法特点
八段锦的运动强度和动作的编排次序符合运动学和生理学规律,属于有氧运动,安全可靠。整套功法增加了预备势和收势,使套路更加完整规范。功法动作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柔和缓慢,圆活连贯
柔和,是指习练时动作不僵不拘,轻松自如,舒展大方。缓慢,是指习练时身体重心平稳,虚实分明,轻飘徐缓。圆活,是指动作路线带有弧形,不起棱角,不直来直往,符合人体各关节自然弯曲的状态。它是以腰脊为轴带动四肢运动,上下相随,节节贯穿。连贯,是要求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转换衔接,无停顿断续之处。既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又如春蚕吐丝相连无间,使人神清气爽,体态安详,从而达到疏通经络、畅通气血和强身健体的效果。
(二)松紧结合,动静相兼
松,是指习练时肌肉、关节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器官的放松。在意识的主动支配下,逐步达到呼吸柔和、心静体松,同时松而不懈,保持正确的姿态,并将这种放松程度不断加深。紧,是指习练中适当用力,且缓慢进行,主要体现在前一动作的结束与下一动作的开始之前。八段锦中的“双手托天理三焦”的上托、“左右弯弓似射雕”的马步拉弓、“调理脾胃须单举”的上举、“五劳七伤往后瞧”的转头旋臂、“攒拳怒目增气力”的冲拳与抓握、“背后七颠百病消”的脚趾抓地与提肛等,都体现了这一点。紧,在动作中只在一瞬间,而放松须贯穿动作的始终。松紧配合得适度,有助于平衡阴阳、疏通经络、分解粘滞、滑利关节、活血化淤、强筋壮骨、增强体质。
本功法中的动与静主要是指身体动作的外在表现。动,就是在意念的引导下,动作轻灵活泼、节节贯穿、舒适自然。静,是指在动作的节分处做到沉稳,特别是在前面所讲八个动作的缓慢用力之处,在外观上看略有停顿之感,但内劲没有停,肌肉继续用力,保持牵引抻拉。
(三)神与形合,气寓其中
神,是指人体的精神状态和正常的意识活动,以及在意识支配下的形体表现。“神为形之主,形乃神之宅”。神与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本功法每势动作以及动作之间充满了对称与和谐,做到了意动形随、神形兼备。气寓其中,是指通过精神的修养和形体的锻炼,促进真气在体内的运行,以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习练本功法时,呼吸应顺畅,不可强吸硬呼。
三、八段锦的养生作用
“八段锦”功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如果经络阻隔、气机不畅,则导致津液凝滞而成痰饮、痰湿、血行不利而成血瘀,同时脏腑有病可通过经络反应出来,所以疏通经络就能治脏腑之病,“八段锦”每个动作根据经络循行起终交结规律,突出体现逢练必旋、逢功必绕的特点,这样缓解了末梢小血管痉挛状态,改善微循环,从而达到通经活络的目的。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肌肉、关节与内脏之间,内脏与内脏之间,都有着复杂的联系。八段锦各个动作,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不是说只有单举手,或只靠单举手就能调理脾胃,一个往后瞧的动作就能把“五劳七伤”都去掉了。而是八段锦的各节动作综合起来,才能起到调理脾胃、理三焦、去心火、固肾腰等作用,也就是说才起到全面养生作用。
(一)两手托天理三焦
这一节从动作上看是四肢和躯干的伸展运动,和伸懒腰很相似。据现有资料来看,加强四肢和躯干的伸展活动确可影响胸腹腔血流的再分配,有利于肺部的扩张,使呼吸加深,吸进更多的氧气,显然对消除疲劳有一定的作用。
八段锦开头就做这一动作,一是可消除疲劳,吸进更多的新鲜空气;二是一种全身肌肉和内脏的总动员,给以下各段动作做好准备;三是对三焦有调整作用。三焦,系中医学对人身部位的名称,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等脏腑;中焦指膈以下、脐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下焦指脐以下,包括肾、膀胱、大肠、小肠等。由于这节动作是全身的伸展活动,又伴随深呼吸,所以对内脏各部调理是自然的。不仅如此,通过两手交叉上托,缓慢用力,保持抻拉,可使“三焦”通畅、气血调和。通过拉长躯干与上肢各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及关节软组织,对防治肩部疾患、预防颈椎病等具有良好的作用。
(二)左右开弓似射雕
这一动作展肩扩胸,左右手如同拉弓射箭式,招式优美;可以抒发胸气,消除胸闷;疏理肝气,治疗胁痛;同时消除肩背部的酸痛不适。可有效发展下肢肌肉力量,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同时,增加前臂和手部肌肉的力量,提高手腕关节及指关节的灵活性。有利于矫正不良姿势,如驼背及肩内收,很好地预防肩、颈疾病等。
(三)调理脾胃须单举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源泉。中医认为,脾主升发清气,胃主消降浊气。这一动作通过上肢一松一紧的上下对拉,可以牵拉腹腔,对脾胃中焦肝胆起到按摩作用;同时可以刺激位于腹、胸肋部的相关经络以及背部俞穴等,达到调理脾胃和脏腑经络的作用。还可使脊柱内各椎骨间的小关节及小肌肉得到锻炼,从而增强脊柱的灵活性与稳定性,有利于预防和治疗肩、颈疾病等。
(四)五劳七伤往后瞧
这一节动作是头部反复向左、向右转动,眼球尽量往后看。头部运动对活跃头部血液循环、增强颈部肌肉活动有较明显的作用,而且对消除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和一些生理功能障碍等也有促进作用。其中,这节动作对“五劳七伤”有防治作用。“五劳”是指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劳损;“七伤”是指喜、怒、悲、忧、恐、惊、思七情的伤害。五劳七伤,犹如我们今天的亚健康;长期劳累,没有及时修养生息,终究造成损伤的累积。本式动作通过上肢伸直外旋的静力牵张作用,可以扩张牵拉胸腔、腹腔内的脏腑。而头部运动,对脑部(中枢神经)、颈椎(通往全身的神经总通路)都有良好作用,有助于增强和改善它们的功能,调节它们对脏腑气血及身体各部的作用,从而达到消除疲劳和劳损的目的。
此外,这一动作还可以加大眼球活动范围,增强眼肌;使颈诸肌感到酸疼,其作用和针灸时酸痛的作用相似,对大脑和全身神经活动有良好作用;有助于预防和治疗颈椎病,保持颈部肌肉正常的运动功能,改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的平衡功能,减少眩晕感觉。
(五)摇头摆尾去心火
这一动作是个全身性动作,对整个身体都有良好作用。但为什么强调可去心火。心火者,思虑过度,内火旺盛。要降心火,须得肾水,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这一式,上身前俯,尾闾摆动,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可以消除心烦、口疮、口臭、失眠多梦、小便热赤、便秘等等。
(六)两手攀足固肾腰
这一动作,既有前俯,又有后仰,可充分伸展腰背肌肉,同时两臂也尽量向下伸展,显然对增强腰部及下腹有良好作用。腰,是全身运动的关键部位,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腰肌、腰椎骨骼和重要神经,而且保护着内脏重要器官,如肾、肾上腺、输尿管、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腰部运动,实际上也包括腹部及腹部所包括的各种人体组织和器官的运动。肾,其作用是排泄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对人体无用或有害的终产物,它排泄的种类最多,其量也大;又有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机能,对保持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起着重要作用。肾上腺等内分泌器官,更与全身各种代谢功能有密切关系。
坚持练两手攀足可使腰肌延伸而受到锻炼,使腰部各组织、各器官、特别是肾脏、肾上腺等得到增强,既有助于防治常见的腰肌劳损等病,又能增强全身机能。但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头部不宜垂得太低。
(七)攒拳怒目增气力
这一动作要求两腿下蹲十趾抓地、双手攒拳、旋腕、手指逐节强力抓握等动作可以刺激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的俞穴和督脉等同时,使全身肌肉、筋脉受到静力牵张刺激,长期锻炼可使全身肌肉结实,气力增加。中医认为,“肝主筋,开窍于目”。本式中的“怒目瞪眼”可刺激肝经,使肝血充盈,肝气疏泻,有强筋健骨的作用。
(八)背后七颠百病消
这一动作提踵颠足,其力由脚跟经下肢各关节向上传递,至人体脊柱的各锥体以及大脑,在传递中可震动脊柱和大脑,刺激人体中枢神经。从传统中医理论分析,其力的传递和震动都在督脉上,对督脉的刺激是必然的。又因督脉络两肾,故其对肾的刺激也在震动之内。由此可知,该动作可通过经络和神经两个不同的系统,改善人体各脏腑的气血运行,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体质。所谓百病消,并非指单做七颠能消百病,而是指长期坚持练整套八段锦动作才可以增强整个身体,夸大些说就是“百病消”。
八段锦健康,科学,正规。在心理上可以调节改善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在生理上能增强人体脏腑功能,提高身体素质,改善身体机能,增强防病抗病及抗衰老的能力,并能辅助治疗一些慢性病。八段锦的动作简单,形式多样,功效显著,对场地也要求不高,因此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适应于不同人群锻炼,常年坚持八段锦的练习,对保持精力充沛,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都有极实用的保健和养生作用。
(责编:张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