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对草书创作的启示

2015-01-30 00:10:08王冠军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6期
关键词:书谱孙过庭王献之

王冠军

(大连市少年宫,辽宁 大连 116021)

一、《书谱》创作理论对草书创作的启示

(一)感受、构思

“感受”是草书创作者,进行创作的起点。外部物理结构、生理感受结构、社会情感结构是书法创作审美感受的特点,好的创作是三者之间有机契合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我们在感受酸与甜时,酸与甜就会自觉不自觉与某些社会行为和情感模式发生同构。

现实中当我们面对一个内容进行草书创作时,我们应当效仿先贤们,服从这一感受规律。接着所创作内容一定会唤起我们对自然、对社会产生一种向上向善的感情体验,这为我们的草书创作在心理上提供了一个书写流程。

“构思”是草书创作工程之中,在感受之上的另一个持续的创作阶段。构思的目的是,运用感知和表象展开联想,在感受材料的基础上,在心理结构上达成共识,在创作者心中形成审美的初步意象。

在构思意象的基础上,草书创作者通过对媒介形式系统,即艺术载体的娴熟把握,把审美意象物态化,使意象转为艺术作品,这个过程就是意象的“传达”。在艺术传达中,要求草书的创作者对笔、墨、纸的运用要达到高度娴熟的程度,要做到心理上有心灵意象,生理上手的操作,物理上笔墨纸的物理属性机制的相互协调契合。我们可以用现代艺术理论来理解意象的传达,和孙过庭的观点相对照,诠释孙过庭关于草书创作的前瞻性。

倘若草书创作者不能熟练驾驭书法的载体,尽管他的构思再周详,尽管“规矩闇于胸襟”,也只是一个理论家,并不是一个全面的书法家。

(二)创作的启示

从书法创作性情论来看,孙过庭在《书谱》中讲述各种书体的功用之后的论述,给了我们在草书创作上的思考,他认为书法创作的风格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由此可见,我们在品读王羲之的作品时,情多怫郁之感是王羲之《乐毅》中所表达的;意涉瑰奇之感是王羲之《画赞》中所表达的;怡怿虚无之感是《黄庭经》中所表达的;纵横争折之感是《太师箴》中所表达的,不同时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不一,这是书法创作的可贵之处。

孙过庭和王羲之的草书作品给我们的草书创作时提供了如下心得:抒情功能还可以通过变化笔法,运用线条的疾涩、粗细、浓淡等形态的变化来获取。草书创作过程也是感情的注入过程。

在草书创作风格论上,孙过庭在《书谱》中认为书法艺术风格是通变的。他认为书法创作最后要形成风格,第一要“通”进而“兼善”最后达到“博识”。在通的基础上,书法家需要进行不断创新,目的是 “求变”。风格就会因时而变,就会因情而变,最后因具体作品而变……他论述了书法家的不同个性,主张风格的多方面性。我们在草书创作过程中,正是要很好地把握“通”与“变”的关系,使自己的草书有一定的个性色彩。先“兼善”、“博识”,在掌握了草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对王羲之、孙过庭、张旭、怀素、黄庭坚、徐渭、王铎、于右仁诸多草书大家广泛涉猎,综合借鉴。再在一定审美理想的指导下,既有意又无意,水到渠成地形成某种和多种艺术风格。

二、《书谱》艺术技法对草书创作的启示

笔法和结体

孙过庭用笔上是全面继承了“二王”的。《书谱》中在笔法上方圆兼并,无处不显示出精妙和准确。他和王羲之、王献之是一个体系的。我们看到《书谱》文字书写之中所展现出来的用笔的速度、点画的形质等也全是王羲之、王献之一路的。但是我们在细品孙过庭的《书谱》时,还是可以感觉到他用笔的速度是稍快于王羲之、王献之的。

王羲之、王献之生活的年代经孙过庭所生活的年代只有三百多年。据说二王和孙过庭都在吴郡生活过。现在虽然没有王羲之王献之的真迹,孙过庭在他那个时代是有可能见到王羲之、王献之墨迹的。所以,孙过庭对王羲之、王献之的笔法、作品气息、神采等方面的领悟是非常让我们佩服的。这也对我们当下的草书创作想师法“二王”书风可以先研究孙过庭如《书谱》提供了思考。《书谱》字数之多,风格又较统一,这是我们进行书法创作窥探二王的真正捷径。

孙过庭的用笔秉承王羲之、王献之,注重“爽利”,笔法是相当精熟的,没有一丝懈怠和迟疑。信笔直抒胸臆,这种用笔如果稍微有滞碍的话,一定会出现涨墨现象,笔画就不会精准表达。要想达到没有散逸而产生利落感的前提,是对笔法的领悟和非常娴熟的运用。可见,孙过庭对王羲之、王献之的了解程度很深,同时王羲之、王献之的书写法度在孙过庭的笔下已经达到了相当自信的程度。草书创作时,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在用笔上注意每个笔画的开头,要有隽拔刚断的感觉,这是《书谱》学习给我们非常重要的启示。

有时候,我们的创作可能结构非常好看,实际上缺少书法最重要的焕发生机的“神”,写得不松活,放不开手脚,散不开怀抱。因为笔法上的取势,在笔画和笔画之间,在组合、穿插方面以及它们所组成的局部,甚至通篇上是造成一个张力感。没有张力的组合,作品所呈现给观者的感受是涣散的。在单个字与字之间,靠的是这一个小块单元的“弹力”。他们之间相互组合实现小局部的“弹性”。孙过庭书写时落笔快,调整笔尖后,行笔稍微缓一些,在收笔处又是第二次蓄势以获得新的“取势”,在写到下一笔画时,这其中的变化是有抑扬顿挫的快慢动作的。稍快的落笔,会出现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上,是充满弹性的跳跃感之美。

所以我们学习《书谱》时,孙过庭这种因势结字,对于草书创作是很有裨益的。否则,我们的草书创作之中字形就会坍塌绵软而无力,要么圆转成一团又一团,要么方折非常明显,字与字之间强拉硬拽而没有呼应,缺乏勃勃的生命之机。

我们在学习和进行书法创作时必须按照有定理无定法的原则对其结构进行分析,草书结构的基本规律是“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这是孙过庭自己的结构理论观点。草书的结构是具有随意性的。

总结

孙过庭在草书上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也奠定了一定的高度,给后世的草书创作以众多启迪。《书谱》继承了二王等优秀的传统精粹,在二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具有时代特色,启发后人的草书创作理念。

本文选取孙过庭《书谱》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草书创作上的美学思想、创作理论、创作方法等深入探讨引出对我们草书的创作中的启示,希望这微不足道的实践体会,能给草书创作在实践上起到一定引导思考作用,这也是这篇论文的意义所在。

[1]沃兴华.形势衍书法创作论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8月版

[2]胡方钺.书谱探微[M].济南:齐鲁书社,2012年.4月版

[3]陈海良.孙过庭书谱[M].上海:古吴轩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4]孙伯翔.草书技法49例[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5]陈海良.陈海良解密十七帖[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8月版

[6]宋民.《书法美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7月版

猜你喜欢
书谱孙过庭王献之
孙过庭《书谱》书学理论与写法分析(二十七)
老年教育(2022年8期)2022-10-19 13:31:26
摘《书谱》孙过庭句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练字
临帖孙过庭《书谱》
人物画报(2021年3期)2021-01-06 07:42:20
王献之练字
孙过庭今译三
丹青少年(2017年3期)2018-01-22 02:50:26
《书谱》(十五)
中国篆刻(2016年3期)2016-09-26 12:19:33
《书谱》(十七)
中国篆刻(2016年5期)2016-09-26 07:40:07
《中秋帖》与“中秋”无关——王献之《中秋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