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华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重庆 400041)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建党思想及其局限
蔡文华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重庆 40004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后,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他们从苏俄经验和马列学说中了解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宗旨、组织方式、活动原则、历史任务等内容,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借鉴和改造,将之用于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直接理论来源。由于经济发展的落后以及文化差异的存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创建政党的思考存在很多不足,如简单照搬、理解不够透彻等,对中共成立后的运行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建党
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与其他社会主义思潮论争中,他们逐步意识到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并对如何建党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
1915年开启的新文化运动从国外引进各种新思想,五四后期掀起了马克思主义传播高潮。随着宣传的深入,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政党逐渐成为一些人的共识。不过,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从接受马克思主义到提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经历了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
1、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新手段被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掀起的各种社会新思潮,如无政府主义、合作主义、改良主义等,都是力主彻底改造中国贫弱落后的现状。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为拯救民族危亡,对各种主义加以借鉴吸收,形成众多的社会团体和学会,积极宣扬改造社会的主张。在这些知识分子群体中,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比较和深思熟虑,最终选择科学社会主义,并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他们通过报刊杂志、演讲等形式影响了一大批年青人,使更多的人接受并宣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陈独秀等人都是“借助它来观察中国的现状,探求从社会制度的深层次上救治中国的方案。”[1]马克思的学说之所以有说服力,在于它以唯物史观作为基础,有明确的革命方式和奋斗目标,对病入膏肓的中国而言不啻是一副猛药。陈独秀曾鼓吹过法兰西革命,在了解马克思学说后,他的政治倾向发生明显转变,1920年9月,他发表《谈政治》一文,明确宣布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探索改造中国的道路。李大钊在与胡适的“问题和主义”之争中也提出,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要通过政治革命和社会改革才能实现中国的改造。“根本改造”和“根本解决”蕴含了新的政治选择,马克思主义就这样被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寄予厚望。
2、劳动者和劳动阶级的价值和地位得到重新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唤起了知识分子对平民的关注,对国民的启蒙成为当务之急。陈独秀就一度认为要实现民主政治,就得依靠一般的国民的政治参与,在陈独秀看来,所谓国民就是指全体民众,直到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他逐渐意识到以工人为代表的人民群众蕴含了巨大的力量。“随着他对劳工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区分,国民的概念也有所转变,……他已经将国民的范围缩小到劳动者群体。”[2]知识分子对劳工群体的重新审视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在中国的直接应用,是从思想层面寻求改造社会的探索到实践层面的演进。李大钊也提出“我们所主张的是民众运动的社会改造”。毛泽东作为青年新秀,在《湘江评论》上发表文章,讴歌民众大联合。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已经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来看待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他们的这种认识转变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对后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文人政客、军阀头目等的否定,是寻求社会变革力量的新发现。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民众的力量后,进一步指出发动群众进行直接斗争,号召将民众组织起来。陈独秀认为劳工阶级虽有觉悟,但要用鲜明的主义组织起来,通过阶级的奋斗建立自己的政权,由阶级联合到阶级专政,其途径就是组建自己的政党,这是谋求工人解放和国家变革的必然途径。李大钊也积极赞扬这种新的工人阶级组织,他呼吁道:“我们现在还要急急组织一个团体。这个团体不是政客组织的政党,也不是中产阶级的民主党,乃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即是社会主义团体,中国谈各种社会主义的都有人了,最近谈Communism的也不少了,但是还没有强固精密的组织产生出来。”[3]由阶级到政党,社会改造的路径愈来愈清晰。
3、苏俄的革命实践是中国知识分子建党思想的直接源头。俄国十月革命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做出了示范,直接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传播,中国人开始关注列宁如何组织、领导工人阶级政党运动,从中汲取经验。1919年底,郑振铎就将列宁的文章《俄罗斯的政党》翻译成中文刊于《新中国》杂志上,引起国人的关注。李大钊在解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时以俄国为例,说道:“俄国革命最近之形势,政权全归急进社会党之手,将从来只政治组织、社会组织根本推翻。”[4]他在多篇文章中阐述俄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介绍列宁的生平、著作。“他的政党政治观已经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他更加期望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新型政党。”[5]1920年11月,陈独秀在《共产党》月刊创刊的短言中说道:“要想把我们的同胞从奴隶境遇中完全救出,非由生产劳动者全体结合起来,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国外国一切资本阶级,跟着俄国的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生产方法不可。”[6]蔡和森在法国表达过类似的看法,“我以为非组织与俄一致的(原理和方法都一致)共产党,则民众运动、劳动运动、改造运动皆不会有力,不会彻底。”[7]毛泽东也讲到:“因无产的不安而发生共产的要求,已经成了一种事实。……俄国的革命,和各国急进派共产党人数日见其多,组织日见其密,只是自然的结果。”[8]他们对在中国组建像苏俄一样的革命政党充满期待。
早期的共产党主义知识分子在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如何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他们逐渐有意识地探讨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组织方式、活动形式等与建党有关的话题,这些理论思考为创立中国共产党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1、关于党的性质与奋斗目标。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农民等群众性的组织,是穷苦大众解放自己的武器。蔡和森较早提出成立共产党的主张,他说:“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9]李大钊也提出,“我们现在还要急急组织一个团体。这个团体不是政客组织的政党,也不是中产阶级的民主党,乃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即是社会主义团体。”[10]1920年11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制定《中国共产党宣言》时,明确地提出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要在经济上消灭剥削制度,在政治上废除资产阶级政权,最终要消灭阶级。1921年5月出版的《共产党》月刊第四号也明确提出“共产党底根本主义,是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改造经济制度,换句话说,就是用共产主义的生产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的生产制度”。从这些表述看,马克思主义者对党的目标任务的认识已经十分清晰了,就是打倒当前的社会制度,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政权,创造一个没有剥削、公平、自由的国家。
2、关于党的指导思想。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一致认为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共产党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李大钊高度评价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认为布尔什维克就是以“革命的社会主义”为指导才取得革命的成功。他在与胡适的论战中,提出要解决中国诸多问题,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1919年9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将马克思主义归纳为社会主义经济学、唯物史观和阶级竞争说,他在阐述三者关系的时候说道:“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11]蔡和森也提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显然为无产阶级的思想,”[12]只有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指导社会革命,才能取得胜利。当时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最深印象就是阶级斗争,连远在欧洲的周恩来也说道:“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13]这些观点直接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阶级革命。
3、关于党的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对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的认识大多来自于对世界工人政党的观察。蔡和森在与毛泽东的通信中指出:“党的组织为极集权的组织,党的纪律为铁的纪律,必如此才能养成少数极觉悟极有组织的分子,适应战争时代及担负偌大的改造事业。”[14]蔡和森之所以做出这种论述,是比较了德国社会党、意大利社会党等欧洲工人政治组织与苏俄共产党之后的体会。他把俄国革命的成绩归因于俄共(布尔什维克)的严密性,对入党分子进行甄别,选取优秀人才,同时入党手续复杂,党员必须遵守纪律。对于当时国内的那些松散的资产阶级政党而言,这种组织无疑具有更强的战斗力。蔡和森还向毛泽东介绍了俄共(布)的组织架构,党的最高机关为中央委员会,由宣传运动部、组织教育部、调查统计部、义务劳动部构成。可能蔡和森等人对俄共的自身建设等问题关注不够,他们对于苏共的各级组织运作并没有更多的了解,这也决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俄共(布)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观察层面,因而对党组织如何集权、如何发展党内民主、如何依靠纪律来约束成员等问题没有更多的思考。
4、关于建党的进行步骤。民国初年到五四时期,国民党、进步党、交通系等资产阶级政党在政治舞台发挥了引人注目的作用,但难以破除中国政治的沉疴。马克思主义者在认定无产阶级政党可以担当历史重任后,也在思索如何将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稳固精密的新型政党。1920年9月,蔡和森在与毛泽东的信件交流中阐释了自己的设想,他认为可以按照四个环节来建党,“(1)结合极有此种了解及主张的人组织一个研究宣传的团体及出版物。(2)普遍联络各处做一个要求集会结社出版自由的运动,取消治安警察法及报纸条例。(3)严格的物色确实党员,分布各职业机关,工厂,农场,议会等处。(4)显然公布一种有力的出版物,然后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15]蔡和森意识到在中国组建共产党的复杂性,他也认识到充分的社会舆论和优秀的骨干成员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党组织的必然要求。虽然蔡和森的观点有点简单化,事实上,后来马克思主义者也的确是从发动宣传、组织出版刊物、在工人中发展成员这个步骤来开展的。
早期共产主义者从接受马列主义到思考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所反映的是中国人苦寻解决国弱民困的现实。他们关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党的探索,在思想上和理论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也加快了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联合起来建立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的步伐。
五四时期马克思列宁的学说在中国的传播时间短,不仅翻译的文章少,而且对这一学说的理论研究也还不够深入。早期共产主义者对于创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思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把一些问题简单化,这是他们在思想认识上的不足,既反映出中共成立前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欠缺,也体现了在落后国家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艰辛。
1、建党思想较多借鉴苏俄党的经验和文件,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独立思考,很多从苏俄借鉴来的做法对中共产生深远影响。蔡和森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翻译了不少马列主义的文本,较早思索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有学者在比较蔡和森与共产国际文件的基础上得出一个结论,认为“蔡和森的许多思想观点,正是建立在列宁关于《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基础上的,尽管有些语言在表述上有所不同,可是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16]当中国的知识分子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浓厚兴趣时,共产国际也派人到中国帮助建立党的组织,从积极层面看,共产国际的指导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列主义建党学说的理解,尤其是加快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进程。但是,这种指导也使中国共产党人不能独立认识中国革命,在党的建设方面对苏俄依赖过多,如党的一大的文件的纲领基本就是对共产国际及俄共(布)的模仿和照搬,这对中共领导革命斗争、加强自身建设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后果。
2、不少人教条地理解马列主义的文本,将党的重点任务放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缺乏对党的建设全面系统思考。李达在回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时曾有这样的评价:“初期的党员们有一部分即使是忠实于马列主义,仍是教条主义者,只知道说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其目的是无产阶级专政,至于如何应用马列主义于中国革命的实践,是不懂的。”[17]这个评论的确中肯,1921年1月,毛泽东在与蔡和森探讨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时候就特别重视建立工人自己的政权,“非得政权则不能发动革命不能保护革命不能完成革命。”[18]正是由于把政权问题看得过于重要,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党的建设自身反而有所忽略,比如,如何处理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的关系、党与军队的关系、怎么领导和发动群众、党员构成、干部的来源及培养、党的基层组织运作、党的制度规范、党内纪律实施等等,这些问题恰恰事关党的自身发展和壮大。
3、理论没有很好地与中国实际相融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上存在不足。马克思主义内容博大精深,中国共产党人从接受马克思主义到成立自己的组织只有不到5年的时间。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从较浅层次来理解马列原著,没有做出创造性的思考,“马克思的理论富于雄辩,但他的力量的大部分来自已经出现在欧洲的思想资源。但中国人并没有动摇这样的认识:马克思的世界观不是他们自己的世界观。”[19]列宁对于俄国革命的思考带有浓厚的欧洲地域特色,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却从俄国革命的成功中看到希望,把中国革命简单地与欧洲类比。虽然他们也认识到中国革命有自身的独特性,从李大钊在与胡适、梁启超、张东荪等人的辩论中可以窥见这些倾向,即使他们能为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进行有智慧的辩护,但是仍难以看到一种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正是缺少列宁式的理论巨匠,中共关于中国革命,尤其是对创建共产党等问题的认识始终处在一种被动学习之中,不断在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要经历好长一段时间的摸索,才逐步尝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建党理论。
客观而言,中国近代落后的经济社会条件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生根、发展的复杂和艰难。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理应是在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精髓之后的一种开拓性工程,既有自身社会发展水平、阶级基础的因素,更有理论准备的条件。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潮流之中,经过比较鉴别和筛选,最终提出而且是敢于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确具有超凡的胆识和勇气,不能因为早期理论认识的不成熟而否认他们的成绩。
[1]课题组.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2.
[2]蔡文华.五四时期陈独秀“工人政党”思想的形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3).
[3][10][11]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1、271、271.
[4]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5.
[5]刘建军等.李大钊思想评传[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170.
[6]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98.
[7][9][12][14][15]蔡和森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69、51、63、70、70.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5.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1989-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7.
[16]张伟良.蔡和森建党思想的形成及其理论渊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17]中共二大史料编纂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185.
[18]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新民学会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63.
[19]格里德尔.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89.
(责任编辑:卫令海)
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研究”(项目批准号:2013PYDS01)的阶段性成果。
2015-05-25
蔡文华(1979-),男,湖北新洲人,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执政党建设。
C93
A
1672-1071(2015)04-0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