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铁毅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哈尔滨 150080)
基金成果传播
·大学生信仰教育专题(一)·
对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哲学思考
宋铁毅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哈尔滨 150080)
[摘要]对信仰的本质及其形式的探究应从两个问题入手,即信仰复杂的历时态关系和相对的共时态关系。当代信仰危机除了在以往双重视域下——对宏观和微观两个视域进行考察,同时还应关注其在现代化这一背景下又有了新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不仅具有其他群体所普遍具有的共性问题,而且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深入的分析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一是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剖析我国当代信仰危机的现实与文化根源;二是有助于发现当代影响和左右个体信仰机制生成的关键因素和发展态势;三是有助于发现我国当代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四是有助于合理的信仰危机干预机制的形成,于源头有效抑制信仰危机的发展趋势。所以,对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从理论和现实这两条路径同时展开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仰;信仰危机;文化
可以说,“信仰危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一方面,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一概念被不断地提及,以致于每当这一概念出现时,我们似乎达成了某种自明的“共识”;另一方面,我们却不曾对这个“熟悉”的概念进行反思或者追问——“熟知”未必就可以等同为“真知”——在理论范围内,学界对于我们应当树立的“信仰”连同与其相关的所谓的“危机”的本质和内涵尚存在诸多分歧,更遑论日常生活当中对之不假思索的运用。
无论如何,当代我国所呈现出的对于“信仰危机”的普遍忧虑愈加具体地指向一个特定的群体——当代大学生。就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而言,他们正在经历着与以往世代截然迥异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的剧变,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质;就社会对于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关注而言,其本质乃是社会整体对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种种问题的忧虑,即是说,对于当代大学生信仰状态的担忧是社会整体对于我国实现“现代”的未来的进程,即当前全面转型期的文化焦虑的一种现实表现。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以我国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为对象的理论研究至少应围绕着两条相互统一的逻辑而展开:其一,在普遍性的层面上,考察“信仰”的本质及其生成的机制,并对所谓的“危机”进行合理的理论定位;其二,在特殊性的层面上,对我国现代化进程及文化转型过程中的“信仰危机”现象进行适当的历史定位,并在这一历史坐标中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信仰危机”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能够采取一种更加合理的研究视域以及更加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首先,这种视域不满足于将“信仰危机”被指认为纯粹的社会现象,而是致力于深入到普遍性的层面,在历史、文化、社会的发展背景下而考察“信仰”的现实意义及其生成机制,进而揭示并促使所谓的“危机”产生的宏观因素。其次,这种视域同样也不满足于单纯的同质性的或普遍性的考察,而是力求对特定的时代、迥异的文化背景、不同群体之间的“信仰”及其“危机”的差异做出相对精准的说明,进而揭示并促使所谓“危机”产生的微观因素。由此可见,以这种视域为基础的方法论一定要能够综合宏观与微观、普遍与特殊、现实与历史等多元视角,简言之,这种方法一定是哲学的。
基于上述原因和立场,本研究尝试以哲学的方法对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和分析,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可以说,哲学与社会学之间存在着某种古老的“联姻”关系,以哲学的研究和考察社会学问题的传统方法也自古有之。然而,本研究并不打算在笼统和模糊的意义上进行这样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而是试图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哲学学科所取得的新发展和所确立的新范式的基础上,以新的视域重新阐释一个业已被我们所“熟知”的现实问题。确切地说,本课题拟采用以马克思实践哲学为方法论基础的日常生活批判范式对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性的与可供参考的资料。为此,有必要对本研究所涉及的核心范畴进行明确的界定。
一、信仰的本质及其形式
“信仰”这一概念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即是说,“信仰”概念内蕴和体现复杂的历史关系与现实结构,因此不能对之进行庸俗化或简单化的理解。一言以蔽之,对于“信仰”的合理理解并非是一个外在于人的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人之存在的历史和实践问题——任何信仰形式都与人之存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存境遇、生活方式与价值诉求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换言之,对于任何一种特定信仰形式及以它为核心所构建起的一整套信仰体系的研究,归根结底乃是对于人与其对象世界之间关系的诠释,更进一步说,是对于人自身及发展的研究,“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1]。在此意义上,被置于历史视域当中的社会学研究与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类学的内涵是一致的。然而,这一点却极易被当代的相关研究所忽视*纯粹实证化的研究倾向割裂了人之历史的总体性,因此,不同形式的信仰之间的内在的和历史的联系被彼此之间的差异与冲突所淹没。出于静态的研究范式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偏见”,某种特定的信仰形式往往被视为超越历史的和给定的“存在”,一种“定在”,关注它们的表象胜于关注它们本质,关注它们的合法性胜于关注它们的实践的和历史的生成过程。。
值得庆幸的是,通过现当代学者们的不懈努力和繁复的理论工作,在哲学学科——尤其是马克思哲学——内部逐渐形成了着眼于人之历史的总体性并恰当地看待实证化研究的理论趋势。这对于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出发分析和研究我国当代的现实问题的研究工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历史意义。因此,对于人类信仰的系统的及哲学的研究——在人类历史总体性视域下的研究——能够也应当成为现当代的“一种精致的或批判的人类学”(马尔科维奇)*马尔科维奇(1923-2010),南斯拉夫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南斯拉夫实践派重要代表人物,以青年马克思著作中的实践人道主义概念为核心重新理解和诠释马克思哲学,认为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法,进而以此为基础,尝试构建一种“现代批判的社会哲学”,并将其表述为“精致的或批判的人类学”。、“回归日常生活的文化哲学”以及“人类学实践论”等马克思哲学理论新范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意义上,信仰并不是业已完成的给定的体系,而是重新获得了其不断生成的实践特质的历史进程本身。
按照人类的历史进程或人之存在生存方式变迁的不同阶段,人类迄今为止所经历的信仰形式大致可以划分为:原始信仰、宗教信仰、政治信仰与哲学信仰,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关系。
原始信仰、宗教信仰、政治信仰与哲学信仰是存在着一定的历时态关系的。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是人自身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原始信仰、宗教信仰、政治信仰与哲学信仰依次推上了人类进步的舞台,各自成为人类发展特定阶段的生活核心。但是,我们需要注意这里的“依次”仅仅是就其发生学意义上的产生节点而言,即是说,不同信仰形式的历史更迭乃是后者对于前者“中心”地位的取代,而不是前者的“消灭”或“灭亡”。而这种看似“客观”的历史演进规律的背后,则是人不断地从自在走向自觉,即人之主体性不断生成的历史进程。
原始信仰、宗教信仰、政治信仰与哲学信仰存在着一定的共时态关系。某种特定的信仰形式的“中心”地位被另一种所取代,并不意味着它是自身的彻底消亡。相反,它会以持续的以人类生活的“非中心”的地位上发挥作用。换言之,它会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的历史积淀隐退到人类生活的背景世界当中,以隐秘的手段继续影响着特定历史阶段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因此,原始信仰、宗教信仰、政治信仰与哲学信仰又是“共存”的。这种“共存”关系在特定的时期,尤其是现代社会个体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现代社会总体上的异化造就了以异化被动方式生活和存在的人。在这种境遇之下,现代人经历着自身的分裂,他的身上被贴满了各种各样的可供我们进行分类的标签,他的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被割裂,并且存在着紧张的冲突,甚至在不同的生活领域和活动范围之内遵循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在这个意义上,不同信仰形式“共存”的关系与程度,表明了个体自身信仰的总体化或统一的程度,亦即他自身总体性的发展程度。
综上所述,假如原始信仰、宗教信仰、政治信仰与哲学信仰的历时态关系构成了可以令我们审视人类信仰形式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宏观视域,即对于人之主体性的发展程度进行历史定位的话,那么,它们的共时态关系则可以构成我们探索个体信仰得以生成的微观机制,即对于人之总体性的发展程度进行现实定位。但是,这并不是说原始信仰、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和哲学信仰的历时态关系与共时态关系,或人之主体性与人之总体性的发展之间是截然分裂的,毋庸置疑,两者是同一进程的不同维度或结构,而这一进程正是展现为人类历史的人类个体的特殊性与人类的普遍性之间辩证关系展开的过程,是人类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实践过程,也就是人类自身历史的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人类通过信仰在不同的形式和关系中,不断地确证着自身的地位并对这一地位进行认同——无论是上帝的奴仆、政治上的公民,抑或是一个纯粹的无与伦比的生命。
二、当代信仰危机的本质及其视域转换
当将“信仰危机”指认为一种社会和历史现象而提出,甚至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时,其本质却仍然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下,换言之,作为现象的笼统的“信仰危机”并未考虑到“危机”本身的差异性或其形成的历史条件与社会背景等等。不同信仰形式的“危机”之间显然不能一概而论,历史上的“信仰危机”与“当代”的“信仰危机”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基于上述研究方法及其所建构的理论体系和路径,不难发现,尽管信仰危机始终与人类或个体对于自身地位的“认同”的式微相关联,但是个中差异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与论述。
在人类信仰的宏观与微观双重视域之下,对于自身地位认同的式微同样存在着不同的根源——信仰形式自身的根源与个体的信仰形成机制的根源,即是说,我们至少面对着两种不同形式的“信仰危机”。
当一种信仰形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及历史发展的内在需要时,就会造成信仰宏观视域下的“危机”。从原始的泛神论信仰到一神论信仰,从以宗教为核心的政治形式到“政教分离”的现代国家形式,人类在自我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一次又一次地经历了这样的“信仰危机”。信仰形式的历史更迭反映出人类成长的轨迹,毋庸置疑,宏观视域下的“信仰危机”乃是人类对自身关系与地位不断进行修正,并不断走向历史自觉的结果。因此,就其形式而言,这种信仰危机即是信仰自身的危机或信仰的“历史危机”。
然而,信仰微观机制下的“危机”则更加复杂。一方面,当个体对自身地位的认同感——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尚未被确立之时,他始终会以“悖离”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地位认同的形式而呈现出一种“危机”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微观视域中不同信仰形式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之下,个体又不得不做出选择,甚至其最终所认同的对象也并非是唯一的。因此,这种“危机”形式可以被指认为个体的危机或“选择的危机”。
伴随着世界的近代化与现代化发展,人类在双重视域之下的信仰危机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人在现代的存在和生活方式决定了“当代”信仰危机的形式,换言之,就“当代”的特殊时代背景而言,个体的危机或“选择的危机”成为信仰危机的核心,此种危机有着如下表现:一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的断裂,使现代人失去了精神家园,从而导致了一种以回归的方式找寻心灵安逸的精神诉求。因此,对于传统信仰形式的回归往往会成为对现实社会进行排斥的表达形式。二是现代人自身的分裂导致了其自我确证的分裂或信仰的分裂。片面化的发展方式致使现代的个体被贴满了不同的“标签”,甚至使其在不同“标签”的规范下,遵循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即是说,一个人可以分别在宗教信仰、政治信仰以及哲学信仰中以彼此存在差异甚至是矛盾的方式来确证自身,却无法以总体的方式将自身确证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一言以蔽之,个体丧失了自身的总体性,并在信仰领域中表现出这种丧失。后者对于理解我国当代的信仰危机尤为重要。三是信仰成了空洞的实证主义的产物。一个正在经历着现代化进程的国家面临着前所未见的社会问题与文化冲突,而传统的实证主义方式仍然是民众衡量一种信仰形式的重要标准——功利化的诉求将一切信仰形式都转化为对现实结果或“物”的崇拜。因此,我们正面临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为了使民众能够认识到作为哲学信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总体性,我们就不得不牺牲这种信仰的总体性而对其进行实证主义的表达。
凡此种种,都将问题引向了更加深层的微观视域,换言之,外在的“塑性”的方式在当代的失效,促使我们不得不转变看待问题的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对微观的信仰生成机制进行考察,以实现在考虑到个体特殊性的基础上对其总体性的自我确证方式的“引导”。
三、对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研究的理论意义
在诸多具有信仰危机表现的社会群体中,大学生是一个典型的样本。一方面,大学生信仰危机的表现涵盖了我国当代信仰危机的种种形式;另一方面,他们正处于自身信仰生成的关键时期,是对信仰生成机制研究的最佳对象。因此,对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研究可以成为对我国当代信仰危机进行深入研究并可作为一只便于解剖的“麻雀”。
1.对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剖析我国当代信仰危机的现实与文化根源。当代大学生正经历着社会的进步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在此过程中,他们一方面渴望个性的张扬,以否定施加在他们身上的束缚;另一方面又迫切地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简言之,他们以自己的视角审视着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进而成为我们文化转型期不同文化类型间相互冲突与融合的焦点。因此,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不但存在着其他群体信仰危机的共性问题,而且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即他们受到了更加严重的现实与文化冲击,并且自我确证方式的总体性丧失的趋势更为明显。
2.对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当代影响和左右个体信仰机制生成的关键因素和发展态势。由于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影响信仰生成机制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因素也产生了一定的历史变化。因此,需要就新的生活方式、文化产品、信息流通渠道等在新时期下对于信仰危机的形成产生影响,及其在此间所发挥的作用进行更进一步的探求。对于虚拟的网络文化以及不断革新的娱乐和消费方式的迅速传播,使当代的大学生成为新的生活方式的倡导和实践者,同时,这些新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也就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信仰危机打上了时代的印记,而这一印记恰恰可以对信仰危机未来发展态势的研究提供基石。
3.对于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研究有助于发现我国当代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由于现代社会价值诉求与取向的多元化发展,传统信仰教育的方式已经不足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并因其无法适应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发展而逐步走向式微。尽管创新信仰教育的理念、方式与方法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如何把握创新的方向并形成具体的应对措施仍然有待于理论者与实践者们的进一步探索。但是,一旦厘清作为当代信仰教育主要对象的大学生群体的信仰生成机制,那么当代信仰教育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也就能够清晰地显现出来。
4.对于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研究有助于合理的信仰危机干预机制的形成,便于从源头有效抑制信仰危机的发展趋势。不可否认,信仰危机是每一个时代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甚至任何时代的任何个体都曾被冠以“叛逆者”的标签。无论是“80后”“90后”还是不断引发全社会热议的“00后”,他们的身上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如何把握信仰危机的实质,能够在诸多现象中区分他们的时代特性与信仰危机发展态势,将是衡量一种信仰危机干预机制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不仅如此,一套合理的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干预机制的形成,也能够有效地在源头上缓解和抑制我国当代信仰危机的发展趋势,换言之,对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合理干预即是对我国未来的信仰危机的合理干预。
总而言之,从微观视域对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进行深入研究的尝试是在理论和现实两条路径上展开的:一方面,我们尝试从微观视域出发,确立一种针对当代信仰危机进行研究的有效的理论范式;另一方面,我们尝试从对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现实分析中,构建一种描述性的且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人”信仰的生成机制。不难看出,这两条路径实际上是相互统一的,即是说,理论层面的研究范式的转换是前提,而现实层面的分析及信仰生成机制的构建则是范式转换的具体展现,并能够为信仰问题研究的范式转换提供合理性的证明,同时,也能够为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并合理干预当代信仰危机而提供帮助。因此,尽管在目前来看,这一工作仍然只能算得上是一次理论的“历险”,但是,毋庸置疑,这种“历险”是值得我们去勇于尝试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
〔责任编辑:崔家善〕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the faith crisis of Modern College Students
SONG-Tieyi
(PhilosophyResearchDepartment,ThePartySchoolofHeilongjiangProvincialPartyCommitteeoftheC.P.C.Harbin150080)
Abstract:The exploration of the nature and the form of faith should start with from two points---the complex diachronic relationships of faiths and relative synchronic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The contemporary crisis of faith with new changes should be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z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conventional dual perspectives---from both macro and micro ones. Faith crisi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not only have common problems as other social groups, but there are some peculiarities of its own. In-depth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Firstly, it helps us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of realistic and cultural roots of our contemporary crisis of faith. Secondly, it assists us to identify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mechanism of generating contemporary individual beliefs, bringing its trend under effective control. Thirdly, it aids us to identify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contemporary faith education in China. Fourthly, it benefits the formation of reasonable mechanisms of intervention of belief crisis, and thus effectively inhibit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risis of faith from its source. Therefore, the faith crisis of modern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profoundly studied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at the same time, which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faith;faith crisis;culture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4-0122-05
[作者简介]宋铁毅(198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哲学博士,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哲学和宗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哲学反思及对策研究”(14CSH015)阶段成果
[收稿日期]201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