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喜梅 牛 飞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道德维度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喜梅 牛 飞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意识形态的明确性和核心价值的坚定性是国家治理的价值基础,是统一思想,凝聚民心的基础性工程,是实现社会和谐有序的社会保障。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体现为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和个人的德。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围绕社会、家庭、学校、交友及个人修养、制度规范、法治等各个环节,真正培育并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维度;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1]
1.价值观是人长期坚守的影响人的行为判断、指导人的行为选择的根本信念。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是指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在社会关系中,价值观就是人们作为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评价和认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多重复杂关系中,人需要价值理想、价值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选择。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对社会关系是非对错的基本价值判断,是协调和处理社会关系的价值准则,是道德理想、道德价值、道德标准和道德行为的指导。它“可以从价值层面为深入回答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提供根本价值遵循,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形成价值共识。为国家的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先进的、根本的价值导向和理想信念,提供明确的、稳定的价值依据和评判标准”。[2]一般地说,价值观指导人的道德行为,并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理论战线上的重大战略任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基于一定时空体系内发展的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反映,并且以理想的形态引导、塑造着这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3]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推动了产权制度的深刻变革,促进传统利益结构重新调整,催生了利益诉求多样化,社会利益整合面临着巨大的复杂性困难性。同时,全球化进程中超时空的开放性、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时代,促进了各种思想文化思潮之间的交往交流交锋,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性复杂性,使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认同性、凝聚力和整合力面临着强烈的冲击。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坍塌了,许多新的价值观在形成与发展。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紊乱和迷茫,容易导致社会行为的随意性,社会道德行为的错乱,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和社会无序、动荡。“在当代国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表征,主要取决于其所信奉的政治价值和道德价值对公众的吸引力。”“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的混乱更容易导致整个社会‘价值迷茫’使‘社会危机’内化为‘个人危机’,从而引发社会矛盾问题丛生,致使社会团结、社会合作、社会凝聚力销蚀,使国家运用已有的战略资源和经济成果的能力以及民众支持力的双重衰减,并导致国家治理能力的下降”。[4]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融入公民的道德生活,转化为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升华为国家的精神旗帜,才可能得到践行和培育。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就是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5]“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伦理思想指导下人的行为所体现的情感、风格、情操等。道德是一种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6]过去,我们容易把道德简单地理解为个人的行为,个人的修养。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其包含着三个层次的涵义:第一,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国兴、家兴、人兴,国家的稳定有序、进步发展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国家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价值观认同的基准,是凝聚社会的精神旗帜,是引领和指导社会道德建设和标准的灵魂。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国家的大德。第二,社会道德。社会道德是实现各个不同利益群体、集团、阶层和个人之间普遍行为调整的规范。社会道德为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协调矛盾冲突提供规范,为实现和保障人的权利、进步发展创建和谐稳定、充满活力的社会空间,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三,公民的道德。公民是道德的基本行动者,社会道德和国家道德的承载者,是核心价值观实践的主体。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思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的大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的德,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体现,又是明确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个人的德,个人的修养,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1.从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看。第一,爱国。要求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念源于深厚的历史观,只有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才能真正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刻涵义,深刻领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第二,敬业。要求我们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的热忱,努力涵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7]第三,诚信。要求我们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要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遵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扫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实事求是。在谋划事业和工作中,要有突出的问题意识,理清思路,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坚持大胆去试,大胆去闯,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对党、对人民、对组织襟怀坦白,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搭一次花架子,就把群众心伤一回;走一次过场,就与群众的距离远一分。第四,友善。要求我们学会宽容、理解、真诚,努力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懂得现代社会的合作共赢。
2.从社会道德的价值准则看。第一,自由。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指出: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与自由,包括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公民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权利等,也规定了相应的义务和应尽的责任。如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破坏国家统一,制造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每个公民都应自觉遵循各项法律法规等等。第二,平等。我们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消除各种社会等级制度,消除特权,实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中权利平等、规则平等、发展平等,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充分解放社会生产力,释放社会活力创造社会条件。第三,公正。要求我们依据社会主义制度和法制协调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秩序,促进公共福利最大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四,法治。国家的治理,不仅需要道德的规范和约束,还需要强制性的规范。在现代政治关系中,法律是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契约,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强制性手段。法治作为一种基本的治国方略,不仅能够制约权力,保障公民权利,而且能够为协调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提供强制性的规范,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必须通过强制性的规范来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领导干部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8]
3.从国家道德的要求看。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9]第一,富强是国家繁荣强盛,人民幸福安康,中国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必然要求。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是要创造各种有效的民主形式来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第三,文明是民族的血脉,是统摄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的精神旗帜,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第四,和谐是社会系统得以良性运转,社会关系稳定的体现,是现代化建设的社会条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凝聚国家精神力量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统一社会思想的基础,也是引领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的旗帜和指导思想。
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是一种信念形成的过程,而且是道德行为涵养过程的开始。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受特定社会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影响,其中,社会舆论的影响是十分突出的。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以道德行为的塑造为切入点。
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仅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启蒙,更重要的是个人道德行为塑造、道德理想和人的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环节。父母的言行,就是道德行为的示范和楷模。注重家庭道德的教育,培养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始化,也是最基础性的工作,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内容。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墙壁上书写着他的教子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古人曰,子不教父之过。说的就是孩子的成长与父母、家庭教育的关系。现代社会工作繁忙,很多父母容易忽视家庭教育,而把孩子的教育完全委托给学校,甚至于仅仅限于提供金钱和财物的支持。事实证明,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往往是价值观迷茫、迷失的基础性因素。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研究,把家庭道德行为的塑造、家庭美德的培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程。
2.学校教育。教育是人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最重要手段。农业时代,教育主要集中在“子承父业、言传身教”的家庭教育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不仅能够传授知识、文化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形成人共同的理想、信念,塑造社会认可的价值观,提供人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人的价值观、道德素养并不直接创造财富,但却是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为此,在学校教育中,第一,要坚持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的教育发展目标,坚持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个环节。第二,适应青少年的心理思想特点,深化教育方法的改革。通过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为青少年传授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必备的文化知识技能,而且,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懂得并熟知社会规范,塑造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
3.社会环境。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向我们讲述的就是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行为塑造的影响。群体、阶层、集团、地域的传统文化是涵养价值观的土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既是人们对道德准则不同理解的根源,也是道德行为差异的根源。随着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社会关系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产生了从事一定职业活动的个人或群体与服务对象的特殊关系、职业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特殊关系、职业群体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等,在道德领域就出现了与职业相适合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行为最直接的体现,敬业诚信精神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润滑剂。社会舆论对价值观的形成就比较直接。对一种行为的评价,实际上就是倡导一种道德行为,或者展现一种道德楷模,也就是一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媒体传播已经成为直接影响公众道德行为选择,确立道德价值的最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家庭美德的培育作为起点,让孩子生活在良好的家庭道德氛围,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学会良好的社会行为,形成对未来乐观积极态度的正能量,这是一项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基础性工程。“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10]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社会公德,能够使公民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调整社会关系,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保证社会的日常生活和正常交往,维护社会秩序,形成社会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方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要改革目前学校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培育和塑造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形成对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非对错的道德准则和道德选择,这是我们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发挥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重要作用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文化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当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文化成果传播出去。”[11]即是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之融入社会生活,要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做细、做小、做实上下功夫。要健全各行各业的制度行为准则,注重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对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政策制度、法律法规规范社会行为,创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氛围。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注重从严治党。党的作风是政党的整体道德准则的体现,也是政党价值观的行为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最重要是要抓住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党的十八大决定,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在于帮助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群众观点,解决脱离群众的各种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12]应该看到,当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情况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是好的,党的作风也是好的,但也要看到,在某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身上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严重,成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作风建设不是小事,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束以后,习近平同志对党员、党员干部提出了“三严、三实”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行为要求,不仅为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党员、党员干部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价值理想的塑指明了方向,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找到了切入点,创造了政治条件。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J].党史文苑(纪实版),2014(03).
[2]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1.
[3]韩震.人文北京论坛主题演讲之六:人文北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供丰富养分[N].京报网,2009-03-09.
[4]竹立家.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科学社会主义,2014(01).
[5]薛春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以德润心[J].改革与开放,2014(20).
[6]李秀林、李淮春、陈志良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7]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21.
[8]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2015.
[9]许淑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作用[C].——2007年山西省哲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07.
[10]云南省委宣传部.公民道德规范读本[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
[11]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
[12]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2.
责任编辑:马树勋
D 648
A
1671-2994(2015)03-0032-04
2015-04-22
马喜梅(1986-),女,河南三门峡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牛 飞(1970-),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