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旻旻
过去10年间,在中国第一大报、中共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人民日报》上,有9位外国领导人刊发了自己的署名文章。其中,国家元首4位,政府首脑5位。
《人民日报》以“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及时传播国内外各领域信息……”作为审稿的衡量标准,外国领导人在《人民日报》发文,被认为是两国关系稳定且对对方充满善意的信号。
普京曾在一年时间里两次成为《人民日报》的特约撰稿。2012年6月5日,第三次当选总统的普京开始访华。这是普京第3个总统任期内的首次访华,在此期间,署名普京的文章出现在了《人民日报》上。一年之后的2013年6月16日,普京又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对发展问题的思考与实践》的文章。
文章的署名是“弗拉基米尔·普京”,这或许是因为普京的名字太长,中间的父名没有显示,文章末尾注明,作者为俄罗斯总统。《人民日报》显然不希望这篇俄总统的投稿“泯然众人”,正文使用了特殊字体。据人民大学新闻编辑学老师蔡雯介绍,一般的新闻、通讯都会用宋体,言论、评论类文章则用楷体以示区别,普京的文章属于后者。
中俄正寻求能源、经贸和武器进口领域的进一步合作。两次发文是“蜜月期”前奏。
两国关系的亲疏和利益版图影响着发文的频率,9位发过文章的元首来自7个国家,俄罗斯和日本分别有2任领导人得到了机会。
2010年6月,梅德韦杰夫的文章被刊载。虽然普京比梅氏早做了八年总统,但在《人民日报》发文,梅德韦杰夫比普京早了2年。
日本也先后有2位首相受到过这种待遇。这与中日两国之间有心结的历史渊源相关。2011年,日本“3·11”地震过去一个月后,日本首相菅直人在《人民日报》刊登约半个版的广告,向全世界对日本提供支援的国家、地区和个人表示感谢。但普京的文章出现在要闻版,菅直人的文章则直接投给了广告部。
前任领导人如果希望释放善意,文章也会被重视。2013年9月2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8周年纪念日前一天,《人民日报》刊发了曾在1994-1996年担任日本首相的村山富市的文章《日本,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这是一篇约稿,村上提倡直面历史。他在文章中批评了首相安倍晋三的言论与政策。当时正值中日关系的“冰点”。
发文时机往往经过仔细琢磨。《长江日报》总结发现,除了一些针对具体事务的文章,大部分外国领导人的文章都发在访华期间,或是某个纪念日。
2012年4月,泰国总理英拉开始了上任后对中国首次访问。英拉访华第二天《人民日报》刊登了整版广告,文中称:“借助此次机会,我欢迎更多的中国商人来泰国投资……”
《新京报》的一则报道透露,到访外国元首和领导人很多,但不是所有人都会有发文章的要求。但一般政府首脑(总理、首相)以上级别的来访者如果提出,都会予以满足。
退了休以老朋友的身份在《人民日报》上发光发热的有2人。除了村山富市,德国前总统施罗德卸任4年后,于2009年发表文章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2005年春节前夕,法国前总统希拉克通过《人民日报》向中国人民拜年。他也是10年间第一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的外国领导人。在更早的时候,他曾邀请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到自己的私人城堡里做客,也曾受江的邀请到江老家扬州品尝了当地的点心。
民间关系紧张时,在《人民日报》上的外国领导人文章则可以缓和民间敌对情绪,也表达本国的国家利益和政府立场。“马航MH370”客机失踪事件两个多月后,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动身开始了对中国的正式访问。
马航客机失事后马方政府的反应曾引起中国民众不满,但在南海问题频发的多事之秋,中马承受不起关系的疏离。有评论认为:在中菲中越关系紧张,中泰关系因泰国政局动荡而陷入停滞之际,马方首脑的访问,凸显了中马关系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
纳吉布在访中期间发表署名文章《马中友谊恒久不变》,他提到,马航客机失联对两国关系是个挑战,但马中友谊经受住了考验。
大部分文章都是外国领导人主动联系提出刊发的意愿。纳吉布访华前,总理办公室联系到了《人民日报》亚太中心分社。
政治意图永远是外国领导人在《人民日报》上发文章的首要目的,但有越来越多的人瞄准了《人民日报》这块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广告牌”。2014年巴西世界杯开幕前夕,巴西总统罗塞夫与《人民日报》取得了联系,随后发表文章邀请中国球迷去巴西。
“在这个月,来我国的游客会发现,巴西现在是一个成熟、繁荣和民主的国家。”罗塞夫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