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娥
一、案例
案例1:
星期二早上一到校,就见嘉龙的爸妈焦急地等候在教师办公室门口。原来,前两天嘉龙的舅舅从新加坡回来,给了他一百元钱作为“见面礼”。平时不乱花钱的小嘉龙认为这一百元就是他的“私有财产”,于是把它偷偷带到学校和几个要好的同学“有福同享”了。
了解了事情的经过,我找来这几个“当事者”,经过一番教育之后,第二天其他三名同学都已“物”归原主,也向家长、老师承认了错误,只有林晖同学还无动于衷。我纳闷:这样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怎么可能比别人后知后觉呢?一定是跨不过心里的那道“坎”,不敢告诉家里。怎么办?我要不要直接向家长“告状”呢?不行。林晖是个自尊心极强的孩子,我不能这么做。正因如此,更要给他一个独自面对、勇于承担的机会。
放学后,我把林晖领到宿舍。我端起桌上的鱼缸,抚摸着他的头亲切地说道:“林晖你看,教师节那天你送老师的那条小鱼,老师还特意买了一个漂亮的鱼缸把它养了起来,它是那样机灵可爱!老师喜欢它,就像喜欢你的诚实可爱一样……”我暗想:这么近距离的交流应该对他有所鼓动。可没想第三天早上,他还是毫无动静。我当时确实有点火了,但最终还是克制住了自己。平心静气地想再次暗示他、说服他:“林晖,老师看得出来你这两天心里的痛苦和不安,与其这样折磨自己,还不如早一天把事情解决。身为小男子汉,应该敢于直面自己所犯的错误……”
我的良苦用心终于激起了林晖的勇气。当天下午,我终于等来了林晖妈妈的电话,而林晖也重获了快乐。
案例2:
一天,体育老师找到我,严肃地对我说道:“你们班的陈温馨啊,在体育课上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身为班长,自己都管不好自己,还影响其他同学,趁我让他们跑步的时候跑去上厕所,也不请假……”
开学初,在我对这个新接手的班级了解甚少的情况下,陈温馨首先引起了我的注意,她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组织管理能力,都比其他同学突出。于是,我对她委以重任,让她当了班长。她倒也尽心尽力,收发作业本、管理班级卫生、组织各类活动等,样样都干得不错。
听了体育老师的话,我决定找陈温馨好好谈谈。在谈话过程中,陈温馨一脸悔意地向我保证她以后会好好表现。我就让她回了班级,我想她一定会说到做到的。可让我没想到的事情还在后头,第二个星期的一个晚上,我接到了一位家长的电话,说他的孙女林夕因为一道题没做完,被班长用棍子打了,还被罚抄50遍。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跟我印象中的陈温馨真是判若两人,会不会是家长搞错了呢?第二天语文课上,我故意让陈温馨到办公室帮我整理作业本。借此机会,我向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令我吃惊,向我“大倒苦水”的不只林夕一个,陈温馨居然偷偷体罚了好多同学,因为慑于班长的威信和老师的偏爱,这些同学一直敢怒不敢言,这可如何是好?我陷入了沉思……
待陈温馨回到班级,我当没事一样继续上课。在下午的班会课上,我以她“身兼多职,负担太重导致成绩下滑”的理由“贬”了她的“职”,让她当小组长。以后在课堂上也不怎么请她发言,课后也故意对她冷淡。我想,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她肯定知道“遭此冷遇”的原因。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处理”后,陈温馨大大收敛了她的锋芒,不但对自己要求越来越严格,而且和同学走得越来越近了。我想,是时候“重新启用”她了,于是,在校运动会到来之际,我让她当了“法制宣讲员”,还让她协助现任班长做好工作。毕竟,她的才能和积极性是不可以扼杀的。
案例3:
林莹是个性格内向的女生,学习好,爱劳动,守纪律,于是被全班学生推荐当了我们班的学习委员。可令人头疼的是她太“吝啬”于表现自己了,明明写话写得好,就是不愿念出来让大家“共享”,明明是被小组推选出来的“小代表”,就是不愿上台与大家交流。不管是激励,还是激将,“软的”、“硬的”她都“不吃”。无奈之下,我试着与家长沟通,共商对策(听说林莹在家最听爸爸的话了)。果不其然,在家长的配合下,林莹的表现越来越令人满意了。她不再像以前那么孤僻了,能和同学探讨问题,也会向我提出一些小建议。同学们都说:“这才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嘛!”
二、案例分析
(一)优等生的基本特点
优等生在班级中占有特殊地位,容易滋长一些问题和缺点。一般来说,优秀学生容易出现骄傲自大、自鸣得意、目空一切,甚至对老师不尊敬、对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屑一顾的现象;“官”气十足,为所欲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常常对同学发号施令;他们往往很少关注周围同学的学业成绩,并存有戒心,不轻易与同学交流真实思想;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拔尖,名列前茅,生怕被别人超过;不能承受失败的挫折。
(二)教育优等生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1.过分偏爱。
班主任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偏爱优等生。看他们顺眼,打心眼里喜欢他们。而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采取原谅的态度,发现问题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不想批评,不忍训斥,一般采用“小问题放过,大问题带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法,对优等生的缺点、错误一再容忍。
2.对优等生一百个放心。
班主任对优等生谈着放心、看着高兴,往往认为一好百好,只重视他们在自己面前的表现,而忽视他们在课外、在家庭中的表现。有的优等生课堂内外言行判若两人,班主任却一无所知,甚至犯了错误还半信半疑。班主任对优等生教育的偏差往往会影响优等生纯洁的心灵,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一些缺陷。
(三)做好优等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在他的新作《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中指出:“好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往往掩盖了其人格方面的缺陷和问题,并有可能变成一枚可怕的“定时炸弹”。根据优秀学生的基本特点和一般问题,班主任必须对他们进行严格教育,帮助他们发现并纠正自己的缺点,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1.从思想上重视优等生的教育。
要深入了解他们,善于洞察他们瞬间的心理动向,注意他们内心活动的细微表现,机敏果断地采取措施,引导他们学会客观地看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成绩,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帮助他们克服骄傲自满的情绪,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防止消极因素的滋长。绝不能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好,而对他们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来的缺点和错误有所迁就。
2.通过多种渠道,有针对性地引导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为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对优等生采取暗示教育尤为重要。
有时候还可以“冷处理”,让学生知道老师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不满意、不高兴,从而间接地表明老师对他们的评价,使他们中止不良行为。优等生习惯于对自己宽容、原谅。所以,若他们做了错事而没有受到惩罚,就等于强化了他们的不良行为,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变得肆无忌惮。因此,对优越感甚强者采取冷落教育法是很有必要的。
此外,还可以采取家校联系的方法。家庭教育是基础,无论在时间、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都具有优势,有时家长比老师更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更懂得“对症下药”。因此可以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3.帮助优等生树立更高、更具体明确的目标。
班主任要帮助优秀学生确定更高的奋斗目标,使他们获得强大的动力,自觉用高尚的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还要提出具体的努力方向,鼓励他们不断进取,及时引导他们调整奋斗目标。这样,重锤响鼓、鞭催快马,督促优秀学生不断进步。
总之,“玉不琢,不成器”,优等生不能仅仅是优“智”生,做好优等生的引导工作与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同样重要,班主任要慎重处理优等生的“难得糊涂”,而不能爱屋及“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