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盎然的谜语诗

2015-01-29 13:37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童养媳谜底黄庭坚

在色彩缤纷的诗歌百花园里有一枝奇葩——谜语诗,它是诗歌和谜语联姻的结晶,既有诗歌的特征,音韵和谐,韵味无穷;又具备谜语的情趣,启人心智,妙趣横生。

北宋王安石是一位制谜能手。有年暑天,他与王吉甫在室外乘凉,王安石信口念出一首谜语诗:“户部一侍郎,恰似关云长。上任石榴红,辞官金菊香。”王吉甫不假思索,立即回敬两句:“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两个诗谜异曲同工,谜底皆是手中拿着的“扇子”。王安石又出一首字谜诗:“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王吉甫沉思片刻,也以谜语诗对答:“东海有条鱼,无头又无尾;更除脊梁骨,就是这个谜。”原来两人都打的是“日”字。

传说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有一天与黄庭坚、秦少游结伴去游西湖。秦少游吟出一首谜语诗:“我有一間房,半间租与轮转王;有时射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当。”苏轼已猜到这是什么,却佯装不知,笑着问黄庭坚。黄庭坚明白苏轼的意思,于是随口说道:“我有一只船,一人摇橹一人牵;去时拉纤走,归时摇橹还。”苏轼诙谐地说:“你们二位有船有房,想必过得不错,与你们相比,我可寒酸多了——我有一张琴,一根琴弦腹中藏;为君马上弹,弹尽天下曲。”原来他们三人所作的谜语诗是同一个谜底——木工用的墨斗。

宋代才女朱淑真写过一首意趣盎然的谜语诗:“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谜底为“筷子”。这首诗写得含蓄幽默,谐趣横生。前两句巧用拟人,生动形象,两枝筷子成了娇小多姿、苗条可人的姊妹俩,人们用筷子时不正是“捏着腰儿”吗?后两句则暗示我们用筷子夹佳肴还得用口舌方可品尝到美味来!

清代著名学者赵翼写过一首谜语诗:“路迢迢而非远,石叠叠而无山,雷轰轰而未雨,雪飘飘而不寒。”谜底是“石磨”。人们磨豆腐时,一圈一圈地转,正是“路迢迢而非远”;石磨上下都是石头琢成的,不正好是“石叠叠而无山”;磨时响声不断,流出白花花的浆来,岂不是“雷轰轰而未雨,雪飘飘而不寒”?这首谜语诗,别具韵味,情趣盎然。

有些谜语诗暗含反封建主题,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在娘家青枝绿叶,到婆家骨瘦肌黄;受够了苦难折磨,历尽了浪险波狂;不提起倒也罢了,一提起泪洒江河。”诗句韵味隽永,仿佛一个在旧社会里受尽虐待、满腹苦水的童养媳,声泪俱下地诉说她的悲惨身世。这首谜语诗的谜底是撑船用的“竹篙”。竹篙的遭遇与童养媳的遭遇相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让人对旧社会罪恶的童养媳制度感到无比的憎恨。“小时青青花未黄,敲敲打打凑成双。他日病来身有恙,喜新厌旧弃路旁。”谜面讲的是一位妇女年轻时迫于父母之命,嫁给了自己不喜欢的人,到头来被喜新厌旧的丈夫无情地抛弃,而谜底则是“草鞋”。这则谜语寓意深刻,古代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不正如草鞋一样被践踏被抛弃吗?“昔日丰姿新样妆,如今褴褛实堪伤。堂前厨下来服侍,啜饮残羹剩茶汤。”这则谜语讲的是一位妇女婚后忙碌操劳的凄惨生活。青春年华不复存在,如今身穿破衣烂衫,终日在堂前厨下服侍公婆和丈夫,只能靠吃残羹冷炙度日,而谜底则是“抹布”。这是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低下的真实写照。

[作者单位:湖北省英山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童养媳谜底黄庭坚
每期谜语
红色童养媳
康菊英:从童养媳到全国劳动模范
数字里的成语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红色童养媳
如泣亦如诉
——从民间歌谣看中国历史上的童养媳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谜底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