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泉
梅良勇 古琳
领导激励艺术的“妙用”
李泉
随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开展,为党员干部“修身、为政、成事”定出了“规矩”,对领导干部“为官”艺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有效调动下属积极性,成为领导干部面临的重点课题。
领导激励方式、方法很多,但要掌握技巧,通过科学方法寻找最佳激励点,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激励时机要及时。激励时机的选择直接影响效果。激励是为了满足需要、激发动机,把握恰当的激励时机是实现激励目标的前提。及时激励,就会极大地激发下属的热情,事半功倍。一是下属在希望得到激励或者渴望得到肯定的时候,领导及时地肯定了其成绩,进行了奖励,实施了激励,下属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就有了成就感,会更加努力千方百计地达到并超过领导的期望;二是适时激励下属并做到赏罚严明,体现出领导的可信度,下属从内心里感觉到领导是可以信赖的,就能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利于形成赶学比超的良好氛围。激励不及时,效果就大打折扣,特别是迟到的激励可能会让下属觉得自己的工作可有可无,失去了激励的意义。
激励点要不断调整。激励点的选择是达到领导激励效果的关键。每个人的需要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个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所以激励点的选择也要不断变化。领导激励下属,要因人而异,充分考虑到下属的不同需要,不断调整激励点,否则会适得其反。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一直高高在上,一次与丈夫吵了架,丈夫独自回到卧室,闭门不出。女王回卧室时,只好敲门。丈夫在里边问:“谁?”维多利亚傲慢地回答:“女王。”没想到里边既不开门,又无声息。她只好再次敲门。里边又问:“谁?”“维多利亚。”女王回答。里边还是没有动静,女王只好再次敲门。里边再问:“谁?”女王学乖了,柔声回答:“你的妻子。”这一次,门开了。维多利亚女王不断调整自己态度,对丈夫最需要的内容进行揣摩——尊重!这对领导干部激励下属和处理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激励频率要适度。激励频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激励的次数。激励次数与激励效果并不完全是正相关系:不是激励的频率越大效果越好。领导干部在激励时一定要慎重,不可随意发挥;切实做到随“机”、“景”、“时”、“意”激励。激励频率选择要考虑综合因素,如任务难易、工序简繁、下属素质高低、条件和环境等。对于任务较重、目标较高,长时期才可见成果的工作,激励频率要高些;对于任务较轻、要求不大高,短期可见成果的工作,激励频率要低。当然,激励频率没有固定公式,没有机械模式,通常情况下应综合各种情况,因人、因事、因地确定恰当的激励频率。
激励力度要合适。激励量大小也会对激励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激励量大小要视情况而定。过量激励和欠量激励都是不妥的,有时不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甚至还会起相反的作用,会使下属工作积极性受挫。如激励力度偏大,给予过分优厚的奖赏,下属就容易产生满足感,会感到来得来全不费功夫,自我满足,甚至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过分的惩罚,会使下属信心受到打击,成为破罐破摔,对事业无信心。过于轻率表扬奖赏,会使下属自认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产生失落感,从而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激励在量的把握上,要做到大小适中,恰如其分,通过激励达到使先进更先进,后进变先进的目的。
激励技巧运用要科学。激励技巧在实践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一是要先“励已”再“励人”。领导在激励时,要处理好自我激励与激励他人的关系。只有首先自己振作起来,才能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鼓舞士气,把下属也激励起来。二是对个体与群体的激励要科学,有效发挥两个积极性。如只注重对群体的激励,可能造成平均主义,使贡献大的个体感到不公平,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如只把激励重点放在少数人身上,可能影响群体中其他人的积极性。因此,对个体与群体的激励,都要兼顾,不可片面;三是对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关系处理上要科学。物质利益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工资的增加,绩效津贴的发放,生活条件改善,都会对人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但其作用不可夸大。人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尊重、信任、理解、荣誉感等精神需求。它们是激励中的两只轮子,哪一只轮子动力不足、力度不够都会出问题。领导者应把关心下属的精神需要与物质需求结合起来,“两手抓”,激励效果才会更好。
(本文作者:中共山东省东平县委党校教研室主任)
责任编辑:江生亮
梅良勇 古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