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奠基

2015-01-29 21:58黎博雅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第三世界外交和平

黎博雅 贾 凯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350)

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奠基

黎博雅 贾 凯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350)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深入研究和分析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观。邓小平在坚持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思想的基础上又赋予其新的内涵,实现了从结盟外交到不结盟外交的发展嬗变,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石,中国恢复并发展了同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为新时期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和平发展;独立自主;韬光养晦;现实启示

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国家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的和平发展道路来之不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逐步形成的。我们党始终高举和平的旗帜,从来没有动摇过。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提出和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和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作出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强调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1]这段论述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精辟概括,而邓小平是这条道路的奠基者。

一、“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观:和平发展道路的认识基础

任何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发展都需要一个历史过程,邓小平时代主题观也概莫能外。随着对外开放战略的提出和对外交往的日益活跃,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际局势有了更为准确全面的认识,最终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确立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深刻论断。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认识基础。

(一)战争不可避免,但是可以延缓

1.战争不可避免,但是可能延缓。“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受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的影响,邓小平认为战争不可避免,但是可以延缓。1977年12月,在接待巴基斯坦政府首脑齐亚·哈克时,邓小平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小的战争不断,说明战争不可避免”,“根据毛主席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规定,我们以第三世界为主力军,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包括第二世界的力量”,“如果第三世界和第二世界的统一战线搞好了,战争就可以延缓。”[2]在随后的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邓小平又得出“国际形势是好的”“战争可能延缓爆发”[3]的结论。

2.世界大战打不起来。1983年3月2日,邓小平与胡耀邦、赵紫阳等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还指出:“大战打不起来,不要怕,不存在什么冒险的问题。以前总是担心打仗,每年总要说一次。现在看,担心得过分了。我看至少十年打不起来。”[4]由此可见,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判断由“战争可以延缓”转为“战争打不起来”。随着中国对外交往实践的发展,邓小平更加深入和全面地了解世界格局的变化,估计世界战争爆发的可能性愈来愈小。

(二)“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观的形成

1.时代主题观的初步提出。随着国际和平力量的增长,中国与美、苏两国关系的改善,以及新科技革命使得经济、科技等因素在国际竞争中地位愈来愈突出,邓小平认识到世界会有一个较长的和平期,甚至有避免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这一判断是邓小平对列宁、毛泽东的帝国主义时代主题观的发展。1984年5月17日,在会见厄瓜多尔总统奥斯瓦尔多·乌尔塔时,邓小平指出:“我看世界现在存在两个最根本的问题。第一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当今世界不安宁的根源来源于霸权主义的争夺,它损害的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第二是南北问题。这是今后国际问题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5]这是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观的雏形。

2.时代主题观的基本形成。1985年3月4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说到:“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6]同年6月4日,邓小平又深入阐述了对和平是时代主题的认识:“世界很大,复杂得很,但一分析,真正支持战争的没有多少,人民是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7]因此,邓小平得出维护世界和平有很大希望,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大规模战争不会爆发的结论。他改变了过去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观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观也基本形成。此后,邓小平在多个场合重申这一观点。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

(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调整对外政策,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1989年夏,中国发生政治风波,之后又面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国际制裁。苏东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邓小平顶住重重压力,重申时代主题没有变。1989年9月4日,在与中央新的领导人谈话时,邓小平指出:“国际形势有一个战争问题。美苏两家打不起来,就没有世界大战。小的战争不可避免。”[8]鉴于苏东剧变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的变化,邓小平提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原来的秩序被打乱了,地区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现在需要国际政治家来考虑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这个问题。”[9]考虑到国际局势变动,我国的对外政策也有所调整:一是坚决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继续维护世界和平;二是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10]关于新的世界格局形成的时间,邓小平预计需要几十年。

2.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未改变。邓小平关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主张,其核心内容是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将从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世界,中国成为多极中的一极。“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11]1992年,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谈话时,邓小平感叹:“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12]此时,邓小平的时代主题观发展成熟,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世界正走向多极格局,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这一系列论断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奠定了认识基础。

二、独立自主、韬光养晦: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方略

在提出“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同时,邓小平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为建立新型国家关系、维护国际和平作出了独特贡献。苏东剧变后,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邓小平审时度势,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以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基本方略。

(一)确立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路线

1.由“一条线”到“独立自主”路线的转变。

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解冻”后,由于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苏联,因此,中国实行“联美抗苏”战略。这一战略是毛泽东“一条线”理论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具体反映。这一战略的实施,有助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善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缓解了我国当时面临的安全压力。改革开放后,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成为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不管这种霸权主义来自“美帝”还是“苏修”,都要坚决反对。随着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的发展,中国的外交路线适时调整,重新强调“独立自主”,“不允许任何人打‘中国牌’。这是维护和平的最好的政策。因为中国这个力量,加到任何一方,都会发生质的变化。”[13]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正确的外交路线和对外政策,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谁搞霸权就反对谁,谁搞战争就反对谁。”[14]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重新提出我国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国实现了从“一条线”到“独立自主”外交路线的转变。这一转变具有标志性意义,它是在新的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作出的正确决断,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大国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

2.不结盟外交政策的确立。邓小平赋予独立自主外交路线以新的内涵,即不结盟。这是邓小平独立自主外交路线的鲜明特色。1984年5月19日,在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15]中国不同任何国家结盟,不依附于任何大国,参加国家集团;对于国际问题,中国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决定自己的政策和立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原则,不拿原则做交易。此外,邓小平强调在对外关系中要维护国家利益,不要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16]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实践经验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的国家观和外交观日益成熟,开始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因素,能够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并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

1989年夏中国发生政治风波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采用了干涉内政、经济制裁、外交孤立等一系列的遏制政策,企图影响中国发展道路,实现“和平演变”的目标。经过1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各项指标按照人均算,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邓小平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17]与当时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关系高度成熟的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要实现从“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转变,中国必须排除干扰,集中精力搞好自己的建设。

1.不打旗,搞好自己的事。1989年9月3日,邓小平指出:“切不要打旗,不要去干涉别国的时情。关键是自己要搞好,自己搞好了,本身就是对国际共运的贡献,是对马列主义的贡献。”[18]9月 4日,在与中央领导人谈话时,邓小平又强调:“中国自己要稳住阵脚,否则,人家就要打我们的主意”;[19]“东欧、苏联乱,我看也不可避免,还要很冷静地观察”;[20]“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21]

2.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当头。针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当头”的建议,邓小平明确提出“不当头”的外交战略。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指出:“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也永远不当头。但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22]至此,邓小平“韬光养晦”外交战略基本形成,其主要内涵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二十字方针成为后冷战时代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战略。其中“韬光养晦”是这一外交战略的关键。

3.“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深刻内涵。“韬光养晦”外交战略,赋予中国独立自主外交路线新的意义。第一,中国要少说多干,把自己发展起来。由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对于中国来说,“发展是硬道理”,一切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来展开,对外关系的目标是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第二,中国不能当头。冷战结束后,很多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压力,希望中国“当头”。“当头”意味着与发展中国家结盟,成为西方国家的战略敌人。第三,中国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同苏联打交道,搞好关系;同美国继续打交道,搞好关系;同日本、欧洲国家也继续打交道,搞好关系。”[23]“韬光养晦”这一务实灵活外交战略的实施,有助于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和平的外部环境,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基本方略。

三、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和平发展道路的实践基础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以及中美关系的解冻,引发了世界各国与中国建交的新高潮,中国外部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但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并不理想:中苏边界问题严重存在,中国与印度关系冷淡,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严重对立。[24]改革开放后,随着外交领域拨乱反正的展开,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发展、恢复了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关系,为新时期和平发展道路奠定了实践基础。

(一)中美关系平稳发展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然而,美国总统里根上台后对华推行“双轨政策”:美国逐步放松了在军品出口和技术转让方面对中国的一些限制,并有选择性地向中国出售一些防御性武器和转让一些技术;同时,美国又向中国台湾出售武器,并提供包括无偿援助、租借军品、信贷军品销售等多种形式的援助。[25]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一个中国”原则,损害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政治基础。美国的所作所为迫使中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对美政策,考虑寻求“少依赖于与美国结成紧密关系”。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表明了态度,即“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26]

1989年夏政治风波以后,美国总统布什立即发表讲话,宣布对华采取五项制裁措施。11月15日、16日,两院又通过《美国国务院授权法》修正案,要求总统“重新审查”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两国间所有贸易协定以及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观察员地位。[27]但是,两国关系并没有滑落到敌对状态,经贸交流也没有中断。邓小平与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多次通信,探讨如何使中美关系正常化。1989年底,美国开始采取措施逐步恢复两国关系,取消制裁。1990年底,中美两国外交官员开始“接触”,两国人员交流日益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也采取缓和两国紧张关系的步骤,恢复中断的教育文化交流。中美关系的平稳发展,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

(二)中苏关系逐步正常化

在中美关系因台湾问题出现危机之时,苏联领导人敏锐地抓住时机,向中国发出积极与友善的信号,标志是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的讲话。讲话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一个中国”立场和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并表示愿意改善对华关系,建议双方磋商以改善苏中关系。中国外交部积极回应:“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28]4月16日,邓小平请齐奥赛斯库转告苏联:“叫他先做一两件事看看,从柬埔寨、阿富汗事情上做起也可以,从中苏边界或蒙古撤出他的军队也可以。”[29]在邓小平的提议下,中苏两国从1982年10月开始了长达6年的副部长级特使磋商。

1985年6月,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改变针对苏联霸权主义威胁的“一条线”战略,这标志着中国对苏政策的重大转变。1986年7月28日,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发表讲话,表示“苏联愿在任何时间、任何级别上同中国十分认真地讨论建立睦邻关系的‘进一步措施’”,[30]并提出从阿富汗撤军、削减中苏边境陆军数量等意见。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在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采访时指出,如果苏联让越南从柬埔寨撤军,那么可以破例到苏联的任何地方与戈尔巴乔夫见面。5月16日,随着戈尔巴乔夫对华访问的成功,中苏两国关系恢复正常。这为冷战后中俄关系的稳定发展和外交新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基础。1991年12月12日,在俄罗斯联邦独立两天后,中国迅即宣布承认俄联邦的主权国家地位,随后两国确定在1989年和1991年两个中俄联合公报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实现了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

(三)中欧关系深入发展

随着1972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许多欧洲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欧洲走向一体化的过程中,中国也发挥了积极作用。1975年4月,中国与欧共体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1989年政治风波后,中欧关系受到一定影响。6月,欧共体首脑会议发表了一项攻击中国的声明,停止各国与中国的军事合作和武器贸易,中断部长级以上的高级接触等。不久之后,欧洲政经界的有识之士很快认识到同中国改善关系的重要性,要求恢复同中国的经贸往来。1990年10月,欧共体外长会议决定取消除政府首脑往来和武器贸易以外的所有对华制裁。从1991年开始,欧共体各国与中国的合作逐步恢复正常。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国家关系不受意识形态分歧影响的外交原则,中国与东欧、南欧国家的关系随之恢复正常。东欧剧变时,邓小平明确指出:“朋友要交,但心中要有数。不随便批评别人、指责别人,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31]苏东剧变时中国政府的不干涉政策,为冷战结束后中国同东欧各国关系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1990年8月,中国副外长田曾佩先后访问保加利亚、匈牙利、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在与各国磋商过程中达成共识,决定继续全面发展国家关系,中国与东欧、南欧国家的外交关系实现了平稳过渡。

(四)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积极推动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东盟国家与中国东南边陲紧邻,战略地位重要。为改善与东盟国家的关系,邓小平于1978年11月5日至14日对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三国进行友好访问。访问期间,邓小平明确支持东盟和平、自由与中立的政策;针对东南亚国家的共产党问题,提出党际关系与国家关系分离的原则;针对东南亚国家的华侨问题,重申不承认双重国籍问题;对于南沙群岛领土争端问题,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思想。邓小平的睦邻友好思想为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全面发展,创造和平的周边环境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中印边界冲突后,中印关系一直处于冷淡状态。为改善中印关系,邓小平提出以求同存异、着眼未来的思路发展中印关系。1979年2月14日,在会见印度外交部长瓦杰帕伊时,邓小平指出:“中印两国应求同存异,抓紧时间改善关系。至于两国的边界问题可以通过和平协商解决。”[32]1988年12月,在邓小平与印度总理甘地的主持下,中印双方达成共识:同意通过和平友好的方式协商解决边界问题,建立关于边界问题的联合工作小组,并共同维护实控线地区的和平与安宁。[33]在邓小平的亲自指导和努力下,中印关系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两国关系进入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五)深化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

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又有着同样被帝国主义和殖民者蹂躏的苦难历史。因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共同任务。邓小平把深化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作为我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1984年5月29日,在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邓小平指出:“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中国现在属于第三世界,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34]

在深化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中,中国不干涉第三世界国家的内部事务。中国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无私援助,且不带任何附加条件。这种做法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高度评价。邓小平认为,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必须团结起来,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三世界是真正的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力。”[35]由此可见,邓小平认为第三世界国家是维护世界和平、解决发展问题的决定力量;要想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必须积极深化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

四、邓小平外交思想与实践的现实启示

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观,为新时期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奠定了认识基础;确立“韬光养晦”外交战略,为新时期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基本方略;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为新时期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奠定了实践基础。深入研究和分析邓小平外交思想与实践,对于我们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具有重要启示。

(一)顺应“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发展大势

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观为新时期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认识论基础。邓小平提出时代主题观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当前国际格局发展演变呈现出种种复杂性,但是,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国际上不同国家的矛盾和斗争仍然很尖锐,但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没有改变。当今的世界是不断变革的世界,是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深刻调整的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变,“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综合判断,我们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36]这要求我们要重视各种风险和挑战,善于化危机为机遇,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

(二)既坚持“韬光养晦”,又要“有所作为”

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即苏东剧变后西方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当今中国面临的安全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部分学者和民众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持质疑态度,这种观点主要针对中国与一些国家在东海、南海的领土问题,并未认识到中国安全形势的复杂性。邓小平的这一外交战略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不可偏废其一,特别是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显然应当在国际上有所作为。“永不称霸”是中国的外交口号,更是外交实践。“有所作为”的目标是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在这一点上我们绝不动摇。

(三)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实践,与不同文明交流与互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等西方国家提出“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会走上“国强必霸”的路子,这显然是出于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中国坚持与不同国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平等交往,这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对待不同文明与国际分歧,中国强调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新时期中国积极推进多边外交,通过跨国界、跨文明的交流互鉴活动,努力在世界人民心中坚定和平与发展的理念,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种多边外交的实践、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正在成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动力。

[1]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N].光明日报,2013-01-30.

[2][3][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247、251、489.

[4][7][11][12][14][15][16][17][26][31][3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127、353、383、128、57、330、225、3、353、19.

[5][8][9][10][18][19][20][21][22][23][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974、1287、1297、1310、1286、1287、1287、1288、1323、1323、815.

[6][3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5、416.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302.

[24]王逸舟.中国外交六十年(1949—200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4.

[25]刘山、薛君度.中国外交新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310-313.

[27]项立岭.中美关系史全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09.

[28][30]钱其琛.外交十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4、23-24.

[33]杜幼康.邓小平关于发展中印关系的外交思想与实践[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10).

[36]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光明日报,2014-11-30.

责任编辑:许如江

D 610.1

A

1671-2994(2015)05-0044-06

2015-05-11

黎博雅(1991-),女,湖南浏阳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

贾 凯(1986-),男,山东莱芜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本文系2013年度天津社科规划一般项目《中国梦与中国外交选择》(TJKS13-01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第三世界外交和平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博弈·和平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期盼和平
外交
激进反对派要香港仿效“第三世界”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
“遥远的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