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举镜鉴 助反腐正能量——评大型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2015-01-29 18:38玉泉水
中国法治文化 2015年4期
关键词:历史

文 / 玉泉水

2015年新春之际和“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先后于1月9日至16日、2月2日至9日,社会与法治频道于2月19日至26日的黄金时段,综合频道于3月3日至10日晚间,先后播出大型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该片是由中央电视台联合河南省纪委倾力打造的我国第一部系统反映古代廉政文化的力作,由《兴衰之思》、《清浊之辨》、《清官之念》、《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和《千秋之评》八集组成。内容以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为视域,以“廉”为核心,以“清慎勤”为旨归,纵览自周秦迄明清社会演进朝代更替历史,探索廉政文化的作用,展示廉政文化的精华。作品播出正值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召开,过去一年“打虎拍蝇”、正风肃纪辉煌成果被载入史册,新一年持续深入推进依法治国、依规治党和反腐败斗争的号角吹响之际,彰显了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成功的艺术形式,“为时代举镜鉴,为盛世鸣警钟”,启观众之心智,助反腐正能量的重要意义。

一、紧扣时代韵律的黄钟大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尤其是以坚决治理“四风”顽疾和铁腕割除腐败毒瘤为标志的反腐工作深入推进,成效明显,受到全党和人民群众乃至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然而,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树倒根在,潜流难竭,防止“四风”反弹和遏制腐败蔓延的任务仍然艰巨。正是立足于弘扬优秀历史廉政文化,助推新时期反腐败斗争,《鉴史问廉》呈现于观众面前,以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警示人们“廉洁兴邦,贪腐亡国”。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也关系每个人的幸福安康,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争,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

反腐倡廉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我国反腐败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败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鉴史问廉》正是为认真贯彻这一指示精神而积极策划、精心拍摄制作、在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高压反腐背景下适时推出的鸿篇巨制,可谓反腐败斗争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紧扣当今时代脉搏,为反腐败斗争鼓与呼的黄钟大吕。

该片以画面为元素,以纪实为原则,综合运用多种电视手段,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进程中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典型人物,系统梳理出独具特色的廉政文化遗产,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朝代更替的客观规律。在《道德之择》中,显现出“修齐治平”的道德修持在官吏人生历程中的决定性影响;在《制度之重》中,强调了制度在治国理政中的根本性作用;在《律令之矩》中,突出了历朝历代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惩治腐败的严肃性;在《千秋之评》和《清浊之辨》中,揭示了人民的评判、历史的记载、时间的检验是辨清浊、论是非、判忠奸的天然权威。从而昭示:公平正义是人民的基本追求,清正廉洁是官员安身立命的根本;贪则衰、廉则兴,贪则耻、廉则荣,不论是对国家社稷还是对从政者个人,都是千古不易的铁律。现实中“打虎拍蝇”的一个个实例,无不验证着这一道理。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这是《鉴史问廉》一再发出的振聋发聩的洪钟之音。网上有许多观众反映:警钟声声,入耳入心,鞭策自己廉洁自律,防微杜渐,秉公用权,砥砺前行。

二、包蕴丰富内涵的文化盛宴

《鉴史问廉》的编导摄制者们,怀着使命感、责任心和敬畏之情,将镜头伸进中华历史长河,用心撷取廉政文化的瑰宝,摄制精彩的画面,运用电视记录语言,将兴与衰、廉与贪、清与浊、是与非、善与恶展现出来,让今天的人们观赏、感悟、思考、警醒。中国古代廉洁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决定了该片记录内涵的丰富性和思想的厚重感。连续八集,近四百分钟的时长,数十场重大历史事件的多维呈现,涉及二百多位历史人物形象的重塑,一连串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的记述,一部部史书档案的生动展现,令人惊叹如入文化宝库,畅享文化大餐。的电视画面再现冷酷的历史,给人心灵以震颤。历史就是这样演绎着一幕幕因廉洁而兴盛,因贪腐而衰败的社会悲喜剧。

(一)真实地再现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该片深怀对历史的探索和对现实的观照,运用丰富的电视画面,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历史重大事件,并深刻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在《兴衰之思》中,镜头从远到近,深入开封城“城摞城”考古现场,由埋葬在地下的历代开封城被黄河洪水湮灭,揭示朝代更迭的现象。镜头转到西安:秦始皇统一中国,命筑长城、修驰道、建阿房宫,贪欲挥霍无度,横征暴敛的苛政,终于引发农民起义,秦朝灭亡。西汉初年,文、景二帝接受秦亡教训,励精图治,成就“文景之治”。片中以多组画面生动再现了身为晋朝重要官员的石崇与王恺斗富比阔、骄奢淫逸,折射官场极度奢靡,终致大面积塌方式腐败的场景。镜头拉到唐代,太宗皇帝李世民尊重贤臣魏征等人,接受前车之鉴,迎来“贞观之治”。同样,又是贪腐导致盛唐渐衰,最后灭亡。繁荣昌盛、领先世界、国人扬眉吐气的北宋,后因徽宗贪逸荒政,由“花石纲”为导引带来各方面腐败盛行,陷入内忧外患之境,酿成“靖康之耻”。生动

(二)深情地塑造了一大批清官廉吏形象

按照电视纪录片摄制规律,《鉴史问廉》在坚持“真实可信”上下功夫的同时,灵活运用多种电视语言,以生动的画面、翔实的解说、和谐的音乐,立体式再现了屈原、孙叔敖、诸葛亮、范仲淹、文天祥、岳飞、于谦、郑板桥、于成龙等一大批清正廉明官吏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形象。对因清正廉洁、刚直不阿而获罪受难的屈原、岳飞、文天祥等人,给予高度褒奖,使观众对清官廉吏贤臣们的嘉德懿行由衷感佩,润物无声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培育大家的廉洁意识和法治理念。另外,以大量文献资料和点评为内容,组成镜头画面,暴露了春秋战国时,晋国因知法犯法而被判“墨刑”的代理司寇羊舌鲋,唐代仗势弄权、贪贿勒索的奸相李义府,南宋戕害忠良、弄权营私的宰相秦桧,清代卖官爵、富可敌国的和 等贪官污吏的卑劣行径和可耻下场,将其一一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三)突出地强调了法律制度的力量

该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努力用电视方式,在呈现历史风云变幻场景、人物、事件的过程中,突出展示法治的力量。《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分别呈现先秦以降,以惩治贪腐为中心的法律法令的制定、实施及完善的情景。夏代将贪贿视作犯罪,并制定相应刑罚,商代设置违禁犯法官员的监所,春秋战国时晋国的羊舌鲋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因徇私枉法被判死刑的“大老虎”。西汉《二年律令》特写镜头显示:“贪贿、枉法及行贿者,以盗处”,“贪贿十金(一万六千个铜钱)判死刑”。唐朝《唐律疏议》明定:官吏一旦贪贿事发,即判处相应徒刑,没收一切财产,且禁止“官当”,即不准赦免。明代皇帝朱元璋高压反腐惩贪,制《大诰》鼓励民众捉嫌疑贪官告御状,甚至将贪官剥皮制革警示后任。由此揭示,历朝历代都对贪污受贿行为深恶痛绝,制定严格的法律严惩不贷。秦朝建立监察制度,各代相沿不断完善,强化了对权力行使和官吏行为的有效监督;汉代开始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发展到隋代的“开科取士”等科举制的完善与实施,体现了选用人才的公平公正,维护了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发展。这是华夏文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片中呈现的“律令之矩”、“制度之重”阐释了一个真理:中国历史上不论哪个朝代,都决不容忍腐败横行,都在努力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法律制度,并不断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直至法制废弛、贪贿盛行、腐败成为封建王朝的不治之症,社会进入下一个循环。而作为官吏个人,只要一失足搞贪腐,必然要受到惩罚,付出惨痛的代价。“有权不可任性”,“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历史的教训。

(四)生动地呈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

《鉴史问廉》紧紧围绕廉政文化的主题立意,交互运用历史档案、经典文献资料、历史遗迹、实物遗存、文化景点以及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影视剧片段等画面,为观众呈现出丰富的历史知识,令人耳目一新。如“孔子成《春秋》, 乱臣贼子惧”,贪官最怕落骂名——奸相秦桧安排儿子秦 做史官,妄图篡改史实美化自己,结果被历史锁定《宋·奸臣传》第一名。岳飞不但文武双全、百战百胜,而且心怀天下、严于律己,曾慨叹“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何患天下不太平”。从未到过洞庭湖的范仲淹竟能写出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原来是他贬谪邓州时,看了友人滕子京捎来的一幅《洞庭晚秋图》,随后即有了于花洲书院住所直抒胸臆之作。此外,周文王对蔡仲“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教诲;召公治陕“甘棠遗爱”的美谈;史上第一廉勤双优的清官孙叔敖为民造福的故事;韩愈在潮州为官,百姓为山水树木改名的佳话;司马光忠信传家成就三代廉吏的美名;朱元璋书“清慎勤”令各级县衙悬作官箴;清朝皇帝重奖重用于成龙并书赠“天下廉吏第一”……真是脍炙人口。还有孔夫子“修齐治平”的倡导与践行、刘宠“一钱太守”的事迹、于谦“两袖清风”的风范、张养浩散家财赴公任著《为政忠告》、张伯行上任伊始贴《却赠檄文》、苏东坡赤壁怀古誓言“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吟“忧乐”心声,如此等等,皆通过鲜活生动的电视画面与声响一一呈现,使观众眼花生彩,叹为观止。这些先人的人格光芒和智慧魅力,启发我们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努力培养道德情操,筑牢“不想腐”的思想防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助推反腐倡廉不断深入。

三、创新表现形式的典范之作

电视纪录片是以电视为载体,以记录为手段,按照创作主题的思想和情感的价值取向而设置的节目形态。在众多种类的纪录片中,无疑以历史为内容的文化纪录片最难把控,因为所要呈现的事实现场早已时过境迁。然而,《鉴史问廉》创作团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表现形式,从策划、撰稿、论证、拍摄到后期制作,坚持创新,努力打造精品,终于成功推出这部既生动体现了“真实性、艺术性、伦理性”的电视纪录片特征,又成功彰显了时代性,为反腐倡廉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助力的成功之作。

(一)创造性的结构安排突出了主题和气势

整体上,《鉴史问廉》的结构安排突破了时空顺序定位的惯例,而是以“廉”为主线,从内容的逻辑出发,用历史事实的灵活安排体现创作主题。八个专题部分,各自独成一集,又相互联系,浑然一体,把对古代文化的挖掘创造性地与当前反腐败斗争结合起来,体现了这部片子的高层次、大视野。创作者把纪录的镜头伸向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源头,探寻廉政文化的发展脉络,聚焦于《清官之念》、《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等重量级板块,加以记叙和呈现,从中引发《兴衰之思》、《清浊之辨》和《千古之评》。内在逻辑清晰,结构匠心独运,既有跌宕起伏的节奏之美,又显气吞山河的声势之壮,更有发人深省的思想之深。具体到每一集的结构,也都较好地体现了创新的特点。如《清浊之辨》,即以跳跃式的倒叙开始,在叙述故事的同时,穿插铺展情景再现、专家点评,生动形象地阐释了“正义可以迟到,却不会缺席”的理念。

(二)画面的创造性组合,丰富了形象和内涵

画面是电视纪录片的基本语言,画面的组合决定着电视纪录片的质量。《鉴史问廉》拍摄过程历时两年,用多组镜头摄取了超过两万多分钟的原始素材画面,剪辑制作成八集,每集近五十分钟。创作者准确把握主题思想和技术艺术标准,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场景再现、环境氛围烘托上,创造性地运用素材、精巧科学地剪辑组合,加上解说和字幕的配合以及音乐辅助,有效丰富了人物形象,丰富了整体的内涵,增强了思想文化的厚重感。如《清官之念》一集中,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新闻纪录、情景再现、现实生活场景、影视片段、专家学者评说、档案典籍翻阅、文物古迹寻访等多种画面语言,立体式呈现出开封府尹包拯、大理寺丞狄仁杰、淳安令海瑞、直隶总督孙嘉淦等著名清官廉臣的高风亮节、性格特征和勤廉事迹,令人肃然而起敬意。特别是以不同元素的画面组合,生动传神地再现了东汉时湖阳公主纵奴逞凶,洛阳令董宣仗义执法捕杀凶犯,光武帝刘秀偏听怒判,董宣据理力争,帝令其向公主磕头谢罪,不意董宣宁死不低头的真实故事,将秉公执法、刚正不阿的“强项令”董宣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电视特长的创造性运用强化了艺术和影响

基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规律,《鉴史问廉》坚持以真实性为前提,以采访拍摄记录影像为叙事手法。同时,创造性地理解和把握“用镜头记录社会生活,反映真人真事,展现完整生活过程”的规范,开阔视野,创新思路,不去追求镜像式地反映生活全貌,而是努力发挥电视的特长与优势,在拍摄中使用轨道、摇臂、航拍,甚至水下拍摄等最新技术,强化电视画面的艺术效果,为实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主题服务。播出的效果证实,这样的创新实现了政治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强化了这部大作的艺术特色和感染力。

在长达近四百分钟的电视画面播映中,观众可以欣赏到一个个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一位位令人敬仰的廉吏清官、一幕幕独具特色的现场情景。其中有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现形式和创新,如片中用于营造典型环境、塑造人物性格的情景再现,强调现场气势和远大情怀的航拍全景等。《制度之重》中内乡县衙现场拍摄《职官表》,用大特写画面多方位展示这个县从隋立县至清末没有一个河南人任职,反映出回避制度的严格执行。《清浊之辨》中,电视特长的运用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汨罗江上龙舟竞渡,村民包粽子过端午,画面转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楚国,屈原与渔父对话,不愿同流合污,抱石投江,水下摄影再现了屈原的伟大形象,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正是多种特长和技术的创造性运用,使《鉴史问廉》在保证历史真实性的同时,有效强化了本身的艺术感染力,播出后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积极的影响。

猜你喜欢
历史
元旦的历史演变
历史重现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新历史
篡改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7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