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勋,刘立民
(1.哈尔滨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 50025;2.黑龙江省总工会 政研室,黑龙江 哈尔滨 1 50001)
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是指直接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和提高职工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定向性教育培训和按照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进行的规范性培训训练活动。近年来,我国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日益得到国家和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以推进。然而,应该看到,随着企业发展、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各行业技术工人尤其是高技能职工的短缺,以及职业培训跟不上企业的需求或者说严重滞后于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国技术工人占职工总数的比重还很低,而且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从低到高,人员越来越少,职工队伍技能结构呈“金字塔型”。这与发达国家“橄榄型”的职工队伍技能结构截然不同。发达国家大体是,高级工以上占40%左右,中级工占45%左右,初级工占15%左右。在实践中,企业因力不从心或不够重视,而政府抓培训的工作力量还不够强,再加上培训总体投入不足,导致培训的规模、效果远远满足不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对产业工人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任务艰巨、使命光荣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以为,实现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快速、有效发展,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院校为阵地、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各类培训机构广泛参与的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明确了我国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改革要求,政府在新的形势下很多权力行为将被减少和约束,但其公共服务的职能必将得到扩大和深入的履行。其中为企业及经济领域提供更多的技能人才也是政府的一大重要任务。多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及劳动行政等部门越来越重视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制定了中长期规划以及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大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实施职业培训的政府补贴,全面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提升职工职业技能任务更重,培训的数量质量要求更高。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培训体制。
第一,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不断强化各级人社部门职工技能培训的职责,加强机构和人员配备,形成制定规划 (计划)、组织开展培训、检查指导、技能评价鉴定“一条龙”的工作格局。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及支持力度,推动人社部修订《企业职工培训规定 (劳部发[1996]370号)》或直接提请全国人大立法。这方面,德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早在19世纪60年代末期,德国政府就出台了《强迫职业补习教育法》,对推动工人的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进一步完善政府对职工培训的经费补贴制度。建议对职业技能培训增加投入,加大职业培训补贴直补企业的资金数额,不断提高就业专项资金中职业培训支出的比重,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并积极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职工技能培训进行投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
第三,加大对企业落实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检查监管监督力度。建议由人大或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由人社、国资、工会等组成检查督导组,每两年定期组织一次督查。检查企业是否认真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比例列支职工职业教育培训经费,是否将60%以上的经费用于一线职工培训,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职工教育培训内容写入劳动合同,列入集体合同和厂务公开内容,是否认真组织职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对获得技术等级的职工兑现工资、奖金、津贴和技术晋升、荣誉等方面的政策待遇。
第四,把农民工技能培训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来抓。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工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亟待需要不断提高。提升农民工技能素质,已经成为社会和谐和解决农民工就业的关键。从2014年起,国家开始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用几年时间使每一名农民工特别是80后、90后农民工,都能得到一次免费的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因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抓住国家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这一机遇,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认真实施和推进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切实把这项培训抓出成效。
企业是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主体,这是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但在当前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和日益竞争的各类企业,企业在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家、企业、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巨大的情势下,产能过剩和结构不合理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一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出现了问题,这与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的缺乏关系较大,尤其是装备、机械制造、汽车产业等。笔者曾到过一些不同类型的企业搞过调查,发现导致我国企业职工技能培训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有的企业对技术创新和职工职业技能培训重视不够;二是有的企业受经济效益的影响对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不足;三是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在创业甚至是原始资本积累阶段根本顾不上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四是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主要心思和精力不是在抓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五是很多企业的职工技能培训不是按照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进行的,充其量是企业的岗位适应性应急培训,培训的质量达不到标准;六是还有相当多的企业自身没有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师资,与有些院校及培训机构的培训合作也不理想,培训效果满足不了企业和职工的需求等等。原因还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应充分发挥好企业的培训主体作用。笔者以为,对于数以万计的企业来说,搞好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充分认识到抓好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已经不是“未雨绸缪”,而是企业的核心任务,甚至是“亡羊补牢”。
第二,企业应准确掌握人社部门确定的职业技能培训资质院校,按照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进行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后,应积极向当地人社部门申领技师、高级技师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第三,企业必须足额提取职工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用于专项培训,并最大限度地增加投入。同时,充分利用好、积极争取政府的培训补贴,经人社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无异议后,人社部门按照补贴标准将培训补贴直接拨付给企业。
第四,对具备培训条件的企业来说,企业新录用符合条件人员,与企业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签订之日起6个月内应由企业依托培训机构进行岗前就业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企业持培训人员相关材料,向当地人社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
第五,对于不具备培训条件的企业,企业新录用的符合条件人员,与企业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签订之日起6个月内,可由企业委托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开展岗前就业技能培训,培训前由企业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协议书》。培训结束后,企业持培训人员相关材料,向当地人社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
第六,企业按照职工职业技能资格和工作业绩,改革和完善企业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建立与职工技能水平相一致的薪酬体系和奖惩办法,以形成企业人人学技能、提高技能的良好氛围。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曾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理论,表明职业教育可使用教育形式,让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个性得到教育培训,它具有四个作用:一是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二是使人们获得生存能力;三是使得人们拥有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四是促进国家生产力的提高。现阶段,我国的职业培训院校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的,有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院校,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还有其它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以及数量繁多的各类培训机构,有的归属人社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大部分属民营性质。这些民营化的职业培训学校已经成为政府提供社会保障的一种渠道,提高下岗职工技能的主要手段。与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还需要“快马加鞭”。目前一些职业院校以及培养的学生没有享受到与大学同样的待遇,既没纳入国民教育系列,更没有学历学位。笔者以为,构建较为完备、科学合理的职工职业技能培训阵地体系,是政府及有关部门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第一,应将一些职业院校纳入教育系统管理,教育行政部门拨付一定的办学经费,并确定相应的学历学位。德国在1975年承认职业学院是继大学和高等应用技术学院的“第三种教育机构”,将职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范畴。之后政府又承认职业学院的学位与本科学位一样。1997年职业教育学位被纳入欧盟“高校文凭准则”。据统计,德国70%的学生选择这种职业教育,而且毕业后收入和社会地位都得到社会的尊重。我国的职业教育大多是在职教育,借鉴德国的经验,建议可以采取授予第二学历 (学位)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轨制”的做法,使参加培训的职工获得较长时间的培训,保证培训的效果。
第二,依托高等院校资源开展培训,改革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的培训内容。目前我国高校无论是设置还是教材及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以素质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即使是职业院校培训的内容和方式距离企业岗位技能的要求都较大。因此,高校、职业院校在这方面的改革步子一定要大,要解放思想,在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上向着市场需要方向加强和改进。在抓好职业培训院校建设的同时,确定一批定点高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保证培训专业、工种、师资、实训等条件符合职工技能的实际需求。定点高校每年要制定校企合作计划,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人社部门应按照国家和省里有关规定,对这些培训单位进行审核鉴定,符合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条件的,予以确认,使其能够符合国家和各级政府有关培训补贴的规定条件,享受到资金的支持。
第三,充分依托内外部的培训资源,采取有效措施,整合现有的培训机构,大大提高培训基地的承接能力,软硬件建设一起抓,并不断选择扩大一些院校确定为培训基地,特别突出的单位确定为本地区的行业培训基地。以黑龙江为例,全省现有高校94所,技工院校134所,中职院校395所,还有各类培训机构近千家。这些培训院校和机构是职工技能培训的重要资源和培训阵地,只有充分利用并整合好这些培训资源,特别是把优秀的专业技能教师纳入职工技能培训的师资库,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办好各类职工职业技能培训。
第四,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编写实用的教材,建立一支较为专业的兼职培训师资队伍。目前,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教材建设非常落后,有的没有教材,有的教材实践性不强,需要院校以及培训单位根据培训的实际技能要求和标准,编制可操作性强的培训使用教材。同时,教育部门、人社部门应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在本地区和行业建立一支由高等院校、职业技工院校、企业中具有职工职业技能师资水准的师资组成的师资库,资源共享,由培训机构和企业根据工种和职业的具体要求,确定不同的老师进行授课。
第五,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优秀的职工技能人才骨干,培养职工技能紧缺人才。校企合作开展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高等院校可以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为校企深度合作搭建平台。按照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进一步发挥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两个方面作用的同时,要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开展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力度,制定出不同的培训方案,以便于与企业沟通,满足企业需求,使大批技能劳动者通过这一通道迅速成才,满足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第六,对一些需求量小但又必不可少的培训项目,积极利用社会培训机构力量开展培训,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搞好培训。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具有提升广大职工、青年、妇女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职能,更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的职责,还有维护职工、青年、妇女自身发展的职责。因此,抓好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是工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工会组织直接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一个有效载体,也是对各级政府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一个补充。为此,工会等群团组织要发挥“大学校”作用,在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第一,工会组织应克服三个不好的倾向:一是克服抓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是政府的事情、不是工会的事情的倾向;二是克服工会没能力抓好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倾向;三是克服单纯以工会开展的就业培训、农民工培训来代替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倾向。
第二,工会等群团组织应积极争取将开展的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政府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序列和总体规划。按照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进行培训,加强与人社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自觉接受对其培训的监管,促进培训的规范化、标准化,积极争取政府及人社等部门为其开展培训提供政策支持,享受各级政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待遇,将培训经费列入政府专项培训资金序列,对培训的职工达到职业鉴定标准的,人社部门予以颁发职业鉴定资格证书。
第三,深入调研,确定培训规划。准确摸清区域内和行业内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情况,认真掌握国家和各级政府及人社部门相关政策规定,科学制定培训实施规划。以黑龙江为例,2013年至2014年,黑龙江省总工会先后制定了《2014年—2016年全省工会职工技能培训规划》和《2014—2020年全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职工 (农民工)技能培训规划》,提出了全省工会组织自主培训40万名技术工人和50万农民工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目标,省总工会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职工和农民工技能培训,各级工会组织都根据所属地区、产业职工数量和经费数额确定专项培训预算,专款专用。目前,黑龙江省工会开展的这项培训工作全面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省委和广大企业、职工的好评。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全省工会共开展职工技能培训15.1万人,完成全年培训计划的72.1%。
第四,工会组织自身的力量是有限的,应紧紧依托各类培训资源开展好职工技能培训。2014年,黑龙江省总工会、黑龙江省教育工会通过广泛与高校联系和筛选,确定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20所大学和职业技能院校作为全省职工技能培训的基地。同时,建立了200余名不同院校以及培训单位的教师、技师组成的全省职工技能培训的师资库。此外,还有各级工会自办、联办的实训基地和培训机构260多家。这些培训机构对于各级工会大规模地开展职工技能培训起到了有效的保障作用。
第五,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可以联合开展培训。这不仅能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可以避免重复培训,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第六,建立健全培训保障机制。一是健全目标责任机制,各级工会应按照培训规划的具体要求,制定本地区、本系统的职工 (农民工)技能培训规划以及年度培训计划;二是健全推进检查机制,各级工会应建立调研检查、随机抽查制度,及时解决培训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保证培训工作有序深入推进;三是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四是健全激励奖惩机制,上级工会对职工技能培训工作进行年度考核和情况通报,对职工、农民工技能培训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授予和推荐“五一”劳动奖状和“五一”劳动奖章的荣誉称号。同时,对职工技能培训工作开展不力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第七,工会组织开展职工技能培训与推进职工素质工程、劳动竞赛、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发明创造活动以及引导职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第八,工会组织开展农民工培训,应本着农民工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根据农民工的特点、工种、岗位以及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对培训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等培训方式,确保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13年中国工会统计年报 [Z].2014.
[2]侯纯禄.黑龙江省总工会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工作的提案[Z].2014.
[3]郎咸平,马行空.郎咸平说萧条下的期望[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
[4]李俊,王继平.德国企业内职业培训的多维度探析——基于成本-收益、社会合作及质量保障的视角 [J].德国研究,2014,(2).
[5]范婧.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经济学分析 [J].经济问题,2014,(9).
[6]韩红.浅析提高职工技能培训的方法[J].管理科学,2011,(1).
[7]鲁瑞琴.浅谈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J].现代商业,2013,(15).
[8]郭佳.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研究 [J].时代金融 (下旬刊),2013,(5).
[9]姚丽萍.如何加强职工教育培训以打造高素质职工队伍[J].管理论坛,2014,(3).
[10]赵宝柱等.培训系统与农民工职业培训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J].经济管理,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