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美国青少年小说与青少年认知发展

2015-01-29 15:13:56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元认知青少年文学

■ 杨 春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089)

21世纪美国青少年小说与青少年认知发展

■ 杨 春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089)

21世纪美国青少年小说和青少年认知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构建的关系。一方面,认知发展丰富的内涵成为小说创作必不可少的素材。同时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心路历程成为小说的叙事动力,推动着小说叙事情节的发展。认知发展过程也可以建构小说的叙事单元,使小说人物和故事的众多细节都充满认知意义。另一方面,优秀的青少年小说对青少年成长的认知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21世纪美国一些优秀的青少年小说中认知发展的文学表达形式,可以窥见21世纪美国青少年小说与青少年认知发展的最新轨迹。

21世纪 美国青少年小说 青少年认知发展 叙事单元

相对于世界文学研究的蓬勃发展,目前国内对美国青少年小说的研究,由于受到版权和发行等原因的影响,仍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对21世纪美国青少年小说的研究少之又少。同时,目前国内对美国青少年小说研究多偏向于针对某一部小说作品进行纯文本探讨,如评论某部小说的主题思想、叙事特点以及艺术成就等,忽略了从多学科的角度较宏观地研究青少年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21世纪美国青少年小说与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相互构建作用以及认知发展在青少年文学中的文学表达形式进行探讨,结合分析21世纪美国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为多维视角研究美国青少年文学提供有意义的尝试。

一、青少年小说与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相互构建

自从20世纪30年代美国青少年文学作为一种独立文学类型在美国初步确立以来,美国青少年文学已历经了从开端、演变到日益成熟的发展历程。作为美国青少年文学各种文体中最主要的体裁类型,美国青少年小说代表着美国青少年文学的发展方向和艺术成就,对青少年成长具有深远和广泛的影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青少年小说作为专门为12-18岁的青少年创作、出版和营销的文学作品已广为出版界、学术界和消费市场所接受和认可,并且形成了有别于成人小说的独特的文本特征:第一,以青少年为中心人物,主要以青少年的视角和声音叙述故事;第二,小说的叙事节奏较快,且情节的时间跨度较短,常常是一个假期、学期或某段特定的时期;第三,小说的篇幅往往较短,一般在三百页左右;第四,小说的语言清晰简洁、坦诚直白,常使用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体;第五,小说的结局常体现出一定的乐观精神,蕴涵着人生新的希望;第六,在题材和内容方面,小说主要探讨青少年在精神、情感、智力等方面的成长话题,或揭露他们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1]。青少年小说独特的文本特征有益于文学作品通过青少年读者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文学表达方式传递社会知识和社会伦理,把理性认识感性化,以青少年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影响和感动青少年读者,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大卫·谢弗在《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一书中这样定义认知:“指人类获取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求知活动和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有助于人们理解和适应周围环境,它主要包括注意、知觉、学习、思维和记忆。”[2]认知发展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内涵,青少年没有对社会、自然和自我等方面的认知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青少年小说和青少年认知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构建的关系。一方面,认知发展丰富的内涵成为小说创作必不可少的素材,同时,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心路历程可以成为小说的叙事动力,影响着小说叙事情节的发展。认知发展过程也可以建构小说的叙事单元,即小说叙事链上的一个个“事件”,使小说人物和故事的众多细节都充满认知意义。另一方面,优秀的青少年小说对青少年成长的认知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扩展和提高他们对社会、自我、情感、环境、道德和智慧等方面的认知。

21世纪青少年认知发展领域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博大,小说创作题材也更加丰富。以往青少年文学中的许多题材禁忌被大胆突破,体现出新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青少年文学创作者们普遍意识到,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全面了解生活,包括生活中的困难、非正常现象和黑暗面。因此,许多禁忌话题,例如城市暴力、酗酒、吸毒、艾滋病、同性恋、恐怖主义以及枪支管理失控等社会热点纷纷进入21世纪美国青少年小说创作的主流。创作禁忌的突破使青少年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形象地感知新的社会矛盾,为踏入社会提前获得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第一个维度,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是所有人类关系的基础。它包括对他人和社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相应的社会能力和社会调适能力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美国社会进一步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全球化以及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各种社会矛盾和困惑。“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的发生以及美国国内长期以来存在的种族冲突和移民问题弥散于美国社会政治领域的各个方面。2007年席卷美国乃至世界的“次贷危机”以及由此带来的贫富分化加剧和日益严重的社会不公等后果成为当下美国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新时代语境下,社会变迁一方面给青少年认知发展带来了新课题,另一方面又大大拓展了美国青少年小说的创作题材和思想主题。文学题材禁忌的解除,实现了青少年小说和青少年认知发展之间无间距的相互构建。

当然,优秀的文学作品对青少年认知发展各个层面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正确的社会认知可以促进青少年反思社会现象,以社会为“镜子”反观自我。通过反思和反观完善青少年的洞察力和理解力,达到对自我的个性、需求、身份、理想、地位、优缺点等的认知。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实现情感认知,包括对自我情感和他人情感的体察和理解。因为追求真善美,必然会对社会丑恶和负面情感实行零容忍。智慧认知,包括个体理解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几乎囊括了青少年求知认识的基本渠道。道德认知,即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人的同情心、正义感和公平公正意识等。环境认知则是指人对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感知和认识。21世纪美国青少年优秀小说在传承和巩固传统青少年小说文本特征的基础上呈现出主题多元共生的发展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新世纪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极大地拓展了青少年认知发展的视野,对当今美国青少年的成长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同时消极面的题材进入青少年小说的创作领域,并不意味着文学的式微,反而体现了文学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旺盛的创造力,这一点可以从21世纪涌现出的大量高品质的文学艺术青少年小说作品中看出。

二、认知发展在21世纪美国青少年小说中的文学表达

要理解认知发展对文学表达的功能,可以借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认知心理学系主任雷蒙德教授的一段论述。他从认知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待文学创作,坚持认为人类的认知在本质上是由“诗学”的加工而形成的,诸如隐喻、讽刺、转喻等修辞方法,可以看成是将各种不同经验水平进行概念化的基本策略[3]。值得注意的是,雷蒙德教授特别强调了认知发展中以隐喻为主的文字加工策略。同时由于隐喻的理解过程是动态的,所以,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它便存在多种特定的意义域。因此,笔者认为,认知发展在21世纪美国青少年小说中的文学表达,可粗略地分为三个意义域。

第一,社会环境意义域。美国新世纪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使得21世纪青少年小说在题材上呈现出多元文化性和浓厚的时代气息,为青少年成长和认知发展提供了渴望了解“他人”的隐喻性精神食粮。特别是揭露种族歧视、反思校园惨案、维护宗教信仰、国家安全和应对恐怖主义等素材都高调地进入了21世纪美国青少年小说的创作视野。如非裔美国作家米尔德里德·泰勒获2002年考瑞塔·斯科特·金图书奖的小说《土地》,叙述了小说主人公混血儿保罗·爱德华虽然和其白人父兄生活在一起,却始终被视为下等的黑人、受到侮辱和歧视的经历。2000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的青少年小说《多块石头》则通过描写16岁主人公贝莉的南非之旅,揭露了种族隔离的罪恶。还有一些小说反映了异域文化中人们的生活。如2001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小说《无家可归的鸟》,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印度女孩悲欢离合、自强不息的故事。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通过描述主人公阿米尔所经历的友谊、背叛和救赎之路,展现了风云变幻的阿富汗社会历史及其变迁。2004年第55届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小说皮特·霍特曼的《无神论》,描述了一群少年推崇水塔为神灵,歌颂水是生命的源泉。小说主人公杰森·博克坚持自己的宗教人生,反映了美国人信仰观所具有的多元凝聚力。

同时,许多最新热点如信息爆炸、消费文化、克隆技术等,也成为作家创作的素材。如200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青少年小说《蝎子之屋》涉及克隆技术和器官移植,指出科技的不道德运用可能带来的危害。许多优秀作品紧跟时代步伐,反映当代的历史事件,如曾两度获普利策奖的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2006年创作的小说《恐怖分子》直接关注后“9·11”美国社会。该作品以一个普通少年如何被卷进恐怖组织的行动计划、如何心甘情愿充当自杀和杀人的人肉炸弹为故事线索,深刻反思美国社会,揭示了当代美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信仰问题。

第二,叙事动力意义域。小说多以日记、回忆录等形式,使主人公的认知发展心路历程成为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推动着小说的叙事发展。如美国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2007年“国家图书奖”获奖小说《一个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通过日记方式塑造了具有颠覆白人话语霸权的小人物形象。小说叙述了14岁的印第安少年阿诺面对亲情、友谊、爱情、梦想等一系列问题的心路历程。他天生长有42颗牙齿,比正常人多出10颗。他来到白人开办的“印第安人医疗服务中心”拔牙,因为这家服务中心一年只为印第安人提供一次牙诊机会,他不得不在一天内拔掉多余的10颗牙齿。更可恶的是“白人牙医认为印第安人疼痛的敏感度只有白人的一半,因此他只给我们印第安人使用一半的麻醉剂”[4]。面对种种歧视和误解,阿诺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勇敢地面对挑战,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实现了人生和自我的价值。

2008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青少年小说得主朱迪·布伦德尔在小说《见闻与谎言》中描述了15岁的少女埃薇和漂亮的母亲贝弗莉一起,跟随刚从二战欧洲战场归来的继父乔前往佛罗里达度假,在那里埃薇爱上了继父的战友、英俊的彼得·科勒律治。但随后发生的一起划船事故和彼得的离奇死亡迫使埃薇重新审视自己与父母及彼得之间的关系。当她意识到自己可能一直生活在谎言中时,她决心找出谎言背后的真相。然而,逐渐清晰的真相却让埃薇陷入了必须在父母和恋人之间做出抉择的两难境地。小说主人公埃薇绞尽脑汁想弄明白大人们所作所为背后的复杂动机,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从懵懂无知到欲望横生、从充满偏见到公正客观的变化,并从混乱的家庭关系中获得了一种充满感伤但又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认知智慧。

2011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青少年小说《离开与回归》的故事取材于作者的个人经历。小说主人公哈来出生在越南,1975年越战爆发后,她离开了熟知的家乡西贡市和那里热闹的市场、各式各样的传统以及热情的朋友和自己喜爱的木瓜树,移民到美国阿拉巴马州。然而迎接她的是一个令人失望的世界:冷漠的人们、无趣的食物、奇怪的景物。故事的隐喻之处在于通过一个小姑娘的视野,让人们看到她在移居新国家时的变化、梦想和悲伤。

第三,叙事单元意义域。叙事单元是指组成小说叙事链上的一个个“事件”或“事物”等隐喻对象,认知发展过程作为小说的叙事单元使小说人物和故事的众多细节都充满认知意义。如小说《无家可归的鸟》描写了一个13岁就被迫和身患重病的男孩结婚的印度小女孩如何经过自我奋斗,最终逃脱了凶恶家长的控制,成为女中豪杰的故事。故事中的每一个“事件”,如懵懂成婚、成为寡妇、被婆婆遗弃、在织锦厂工作、新的恋情以及最后的幸福归宿等,都能使青少年读者从中顿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童婚与包办、习俗与守旧、贫穷与落后、封闭与开放、城市与乡村、挣扎与奋斗等基本的人生课题。同时小说还通过一个个的叙事单元启示美国青少年应该像小说主人公一样,要凭自己的实力,重新铸造自己的未来。

三、21世纪美国青少年小说对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影响

与以往任何时代的青少年相比,今天的青少年读者思想越发成熟,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和认知接受程度也在逐步提高。那种以浪漫故事单一情节为主的传统青少年小说已难以满足他们求真、求善的阅读心理。读者需求的变化使得21世纪青少年小说情节更加复杂、人物形象更加丰富、作品的意识形态和现实主义因素更强。同时小说的语言风格也从率真、直白转向充满象征、隐喻和暗示性的艺术语言[5]。这也使得新世纪美国青少年小说作品具有更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品质。小说往往以主人公的认知发展经历为叙事动力,通过艺术地展现主人公成长的困惑、环境的考验、对自我身份与价值的思考以及调整自我与社会关系等经历,为青少年成长提供良好的参照和必要的间接经验,引导青少年不断完善自我,积极寻找生命的意义并获得成长的智慧。同时小说对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影响也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立体的,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能从认知发展的各个层面开阔青少年读者的视野,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人生,洞悉和理解现实世界的种种现象,并且潜移默化地体验和领悟成长,完成青少年从“自然的人”向“社会的人”的转化。换言之,这种转化可以概括为以文学的形象化思维和艺术感染力帮助青少年逐步地实现对社会现实的“元认知”。

“元认知”这一术语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福雷威尔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他在1981年又把它定义为“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6]。一般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其实质是认知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它包含三个部分:元认知知识(对认知活动过程、结果及相关信息的认识)、元认知体验(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主体对认知活动的监控与调节)[7]。例如,科技进步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是二元性的。按照流行的观点,青少年一般都认为科学技术都是公正无私的。如果对这一思维模式提出挑战,揭示它的消极面,自然便是对自我意识的调整,这也是作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职责。通常,外星人、克隆人、机器人等人类异化现象是青少年们在诸多媒介物中接触最多的恐怖性载体。因而读者几乎在事先就有了这方面的特定的“元认知知识”。但是在以往的小说创作中,这些异化人主要呈现在刀光剑影的仇杀情节中,而如何深入揭示他们为价值观而斗争的内心世界,就需要通过作品进行惟妙惟肖的展现,才能帮助读者达到预期的“元认知体验”的目的。

美国作家南希·法默2002年“国家图书奖”获奖青少年小说《蝎子之屋》就是一部足以唤起读者心灵共鸣的堪称天才的作品。小说通过描写一位为挽救处于病危而急需克隆心脏的大毒枭阿尔·帕特隆的罪恶生命而克隆出的备用活体人马特,如何在充满敌意同时又喧嚣纷乱的世界里努力探求生存的权益和自我价值的传奇故事,探析了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道德与伦理的困惑、肉体与灵魂的冲突以及生命的本质和价值等主题。在小说中,作者不仅绘声绘色地讲述了马特在毒枭帝国的困境中出生和生存的磨难细节,揭示他对追求自由和独立身份认可的渴望,在探讨科技给人类带来的道德伦理困惑的同时,也通过马特自我拯救的故事,深刻阐明了只要价值观选择正确,人类终究能够摆脱科学的孽债,让科学回归造福于人的正道,而这一切取决于人类对待复杂人性、生命本质的态度。以科幻外衣为掩护,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作者特意将故事的发生地点定在美国与墨西哥交界广袤的土地之上,直接指出金元帝国乃是一切贪婪与罪恶之源,从而洗去了科学进步必然被附加“唯利是图”的不白之冤。青少年读者通过阅读与文学作品互动,积极参与对事物本质的深度认知与思考,特别是对科学属性二元化的思考,逐步进入元认知的第三阶段——“元认知监控”,从而最终实现对社会现实的全面认知。

结语:21世纪的美国青少年仍然像他们的前辈一样,在光芒四射的星条旗下做着美丽的幻梦。但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促使他们多途径地不断认知自己的现实和未来,不断完善自我,获得成长。蓬勃发展的美国青少年文学,特别是21世纪开放多元的青少年小说创作,给他们提供了别具一格的参照镜子。在新千年世纪之交的十余年里,美国青少年小说创作优秀作品迭出,人物形象众多,为积极塑造青少年的世界观和情操修养提供了良好的认知营养和借鉴经验。全面评介21世纪美国青少年小说,了解青少年认知发展的最新轨迹,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美国青少年小说发展的方向、时代背景和文学意义,进而有益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青少年的成长。

[1]单建国 张 颖:《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美国青少年小说概述》, 载《广西社会科学》, 2012年第12期。

[2]芮渝萍 范 谊:《青少年成长的文学探索:青少年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第263页。

[3]Raymond W. Gibbs,Jr,A New Look at Literal Meaning in Understanding What is said and Implicated.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2,(34)

[4]Sherman Alexie, 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 New York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07, p.3.

[5]Melanie D. Koss, William H. Teale, What's Happening in YA Literature? Trends in Books for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2009, (7).

[6]阮周林:《二语写作元认知知识与写作思维能力培养》, 载《中国外语》,2011年第3期。

[7]郝 玥 王荣华:《元认知理论及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S1期。

(责任编辑:王俊华)

2015-04-10

杨 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元认知青少年文学
基于元认知的数学焦虑研究
成才(2023年15期)2023-11-16 03:44:02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青少年发明家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元认知在大学英语教改中的应用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中国火炬(2012年11期)2012-07-24 14: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