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 敏 王振涛
(北京巴士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48;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青少年工作系,北京100089)
当年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态度分析
■ 罗 敏 王振涛
(北京巴士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48;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青少年工作系,北京100089)
对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知和态度的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并不理想。当代青年崇尚自由、思想独立、追求多样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却不深入;当代青年对青年价值观状况基本认可,承认有问题。因此,对当代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显得十分迫切。
当代青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谈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深刻阐明了少年儿童价值观培养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任何一个思想观念,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并长期发挥作用,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1]他语重心长地对青年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2]前者阐明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对一个社会的关键作用,后者阐述了价值观培养对青少年个体人生的决定性作用。这些重要论述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青少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生活在改革开放、资讯发达时代背景下的当代青年,思想活跃、价值多元、崇尚自我、反感束缚,同时谋求发展、渴望成功、目标单一、心理脆弱,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青少年心中扎下根,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问题,也是难题。
该文所研究对象是指80、90后青年统称当代青年,为深入了解当代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知和他们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态度,我们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采取滚雪球式抽样,选取了部分高校的8名在校生,对他们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当代青年在自我评价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一些基本认识(见下表)。调查发现,表示自己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3人,明确表示不熟悉的有两人,认为一般了解的也有3人。这表明,在当代大学生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并不理想。这显然与党对此问题的重视,以及青年在价值观传承上的重要使命不相匹配。分析访谈结果,我们有一些有价值的发现。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表
与前辈相比,这一代青年带着强烈的时代色彩,他们自己怎样认识自己?研究这一问题,对于精神和价值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眼中的当代青年具有四个主要特点。
第一,崇尚自由平等。通过访谈我们看到,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青年人的思想更加自由,对自由的渴望也更加强烈。几乎每一个受访者都谈到了自由的话题。“每个年代的青年都有各自的特色,当今时代的青年更崇尚自由一些,了解的东西更多,希望更自由一些,对平等更加看重,看重自己的权利,也愿意去争取自己的权利。”(被访者C)“青年更加追求自由、平等,而且对于自由的范围要求越来越大,从开始的恋爱自由,时间支配自由,到现在的择校自由,择业自由,青年人更加渴求获得更多的活动空间。”(被访者A)
第二,思想独立,更具批判性。通过访谈我们看到,现在的青年人和以往的不同突出表现在,他们对于独立和开放的强烈追求,受访者大都明确表示,既要思想的独立,也要生活的自立,批判性是时代赋予他们的特征。被访者D解释说:“青年们思想独立具体来说就是希望家长们能够尊重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自己的事不一言而决,多考虑自己提出的意见。”生活上的自立更是当代青年们的共同想法,这与他们的家庭背景无关。他们接受的教育是要自力更生,生活独立。 被访者E在谈到批判性时说:“现在青年批判性比较强,以前,比如爸爸妈妈那一代,他们会习惯性听从,去接受,没去想这些东西对不对。现在因为我们接触的东西更多,就会去反思。”与父辈习惯统一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不同,在剧烈变革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更热衷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认识世界,思考自己的人生。
第三,追求多样化,思想多元化,个性更加鲜明。随着社会环境更加开放和自由,各种外来文化大量涌进。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现代科技和知识的爆炸性发展等交织在当代青年的成长经历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当代青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繁荣历程的见证者,也是中国数字化时代的最早体验者。这样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多样化的追求,再加上青年人的叛逆心理和追求刺激的性格特征,导致当代青年更加倾向于选择新鲜事物。在人生意义的追寻与选择上,他们张扬个性,追求多样。被访者F 在谈到当代青年的个性和反叛时解释说:“原来青年思想更单纯,当代青年能接触到的不仅仅是国家的一些思想,还有外来的一些思想,多元化是最突出的特点。个性比较独立,叛逆心理更强,这种反主流情结更严重,即使他们内心是认同的,他们表现出来的仍然是这种反对的态度。”被访者G则表示:“我觉得我弟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具个性,比如穿着打扮方面会特别个性,更加早熟,看一些与年龄不符的爱情电影和书籍。”
第四,创新能力强,乐于创造未来,但普遍感觉压力大。当今时代是一个充满挑战与竞争的时代,一方面,青年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快,反应敏捷,创新能力强;另一方面,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青年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普遍压力增大。被访者D 认为:“过去的思维是体制化的产物,完全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生产线一样;现在的青年可能思维更发散,更活,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即使更加难以管理,但社会是开放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是好的,青年才会更加有创新的能力。”而被访者F认为:“过去教育者们说每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这是绝对的真理。但是后来认识到这样的教育既不符合客观事实,又不利于青年创造力的培养,便改成了每个问题不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诸如此类,当代的教育是从青年自身特点出发,更加看重青年创造力的培养。” 被访者G明确表示:“整个时代都比较浮躁。功利主义、急功近利也是浮躁的表现,现在工作、生活压力这么大,生活极度空虚……被物质所束缚……”
访谈结果显示,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问题上,当代青年总体呈现出三种状况。一是普遍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缺乏深入认识。受访者大多数都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认识不深,有不少人说不清具体内容。“只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知道具体的二十四个字,也不清楚三个划分。”(被访者D)“了解一点,知道分这三个方面,但是说不全,考研的时候学过,老师讲过。”(被访者B)二是认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接受核心价值观的观点。大多数被访者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并认同其基本观点。“觉得核心价值观很重要,它在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被访者B)“非常认同这三个方面的划分,基本涵盖了国家、社会、公民。”(被访者B)三是建议丰富核心价值观弘扬的方式、方法,对贯彻落实充满期待。当代青年对如何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自己的认识,对目前的教育并不满意,对宣传和落实方式的改革充满期待。被访者H则认为:“非常认同这一说法,但是(现在社会)并没有按说的去实施。只是一个口号。一个人每天都宣扬自己是正人君子,但是却做着卑鄙小人的事情,会让人很反感。宣扬这些事的时候,并没有去做一些实事,多少有点言行不一的感觉。”被访者E 认为应改进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方式:“我觉得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来讲,必须要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要去践行核心价值观。这二十四个字是任何人的终极追求,但是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应该突出不同的重点。”
在对这一代人价值观的自我评价上,被访者普遍认为,当代青年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大多数青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同时他们也承认,因受到国内外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迷茫、困惑、模糊、矛盾甚至扭曲的问题普遍存在。一是总体上价值认同趋向于正向,但也存在一些差异。被访者B 认为当代青年是“主流的群体,有担当精神,更加懂得自己去创造未来,更加努力。比较认可当前青年的价值观”。 被访者H也认同,当前确实存在一些小问题:“当前青年很踏实和上进,并非很急躁,比如自己周围的人都很上进,很积极进取。从整体上而言,还是存在一些状况的,价值观主流偏于正向,也存在一些小问题。”二是认为这代人的问题是思想不够成熟,小部分人存在功利主义甚至拜金主义的倾向,并认为这是社会问题,不能归罪于这一代人。“青年价值标准混乱,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越来越倾向于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整个时代都比较浮躁。” (被访者G)对于部分青年价值标准混乱,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越来越倾向于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状况,被访者C认为:“当前整个社会的风气,不是哪一代人造成的,而是整个社会共同塑造形成的。主要我们国家正处在转型期……没有形成一个在社会中强有力的、主流的价值观……价值观比较庞杂,有一些不好的价值观,比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 被访者E更是对00后青年的价值观状况做了预测:“ 接触过00后青年,他们生活条件非常优越,思想多元化,他们会强于我们……过度拜金主义是小部分人,(他们)受到的教育更好,资源更多,总体来讲,综合素质会超越我们……都是比较认同社会价值观,虽然会有个人意见……”
第一,当代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较高,期盼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诚信是他们的普遍愿望。从访谈结果可以看到,当代青年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内容构成和积极建设都持有正确的态度,这一点对于国家的发展和青年的成长与教育都有特别的意义。习近平同志的多次讲话充分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国家发展道路,关乎民族振兴大业,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我们重大的政治任务。当代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是价值观传播、培育、落实的基础,也是希望。特别是被访者对价值观教育提出了一些想法和期望,不仅反映了这一代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肯定和支持,也为我们改进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第二,当代青年承认在价值观和道德发展方面存在一些偏差,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事实上,当前道德失范和理想信念的危机确实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带来功利主义盛行。市场经济本质上是追逐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在发展市场经济时,必然伴随着人们行为的失范和道德的下滑,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青年人道德问题出现的社会原因。(2)对价值观教育的相对忽视。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关注经济的增长,忽视了价值观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重知识理论轻道德人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滞后,手段单一,理论脱离实际,导致部分学生反感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社会,忽视个人对社会、家庭及国家的责任教育问题长期存在。(3)文化政策导向偏差。在文化建设中缺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措施,导致消极落后现象和庸俗文化的蔓延,主流价值观难以彰显。(4)官员的腐败现象,以及有些媒体的不良报道模糊了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少数官员的腐化等消极现象的披露,客观上不仅引发大众对执政者道德形象的质疑、失望,还对社会起到了不良作用,在社会中产生了信任危机。对此,当代青年群体也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
第三,当代青年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对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进一步更新意识,创新方法。习近平同志在谈到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时曾指出,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3]。针对当代青年群体,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从知、行、意3个方面逐渐深入。
要针对当代青年思想独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缺乏的状况,着重解决理论认知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的综合体,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精神、社会理念和公民道德的抽象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个由内在信念转化为现实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理论认知的推动。要通过建立理论学习小组、召开理论研讨会及理论家报告会等形式,有效组织青年的政治理论学习,帮助青年研究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思考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和表达方式,从根本上弄清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为什么。
要针对当代青年追求多样化,渴望更多、更大空间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青年的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青年社会行为的一种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包含着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这就要求在个人品德建设上,要注重德行的养成,特别是对于青少年,需要从公民道德基本行为的训练着手,加强其道德自律。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要通过教育落实到青年的行为当中,另一方面要通过科学的行为训练方法,推动青年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针对这一代青年的特点,特别要注重健全道德规范机制和评价导向机制,通过道德评价,引导青年学会调节并制约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反省和调整不符合社会要求和自身利益的行为。同时需要注重健全道德规范的舆论引导机制,引导青年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在青年中树立道德楷模,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青年群体实现良性的道德互动。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践时生动地说,只要从小就沿着正确道路走,学到一点,就实践一点,努力做最好的我,人生就会迎来一路阳光[4]。在谈到青年价值观教育时明确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带头倡导”。对于青少年来说,自组织小社团、面向社会的考察和实践、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社会观察参与、对于社会事件直接的全方位的解读、新媒体运用等,都是生动的道德实践,是将青少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的正向化和社会正能量建设紧密相连的实践形式,值得大力提倡。
要针对当代青年崇尚自由、叛逆性强、情感丰富的心理倾向重视青年道德情感的培养。情感、心理是一个人道德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不可忽视。道德是一种内在的自律,由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自律需要公民的自觉接受与认同,这中间,情感起着重要作用。以核心价值观中对公民的爱国、敬业等价值要求为例,实际上这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唐·罗威(Don Rowe)在《价值多元、民主和公民教育》一文中将公民教育模式分为认知模式、情感模式和经验模式三种。所谓认知模式就是通过教育让青少年获得公民知识与能力;情感模式就是培养青少年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感以及公民之间的相互责任感;经验模式即通过各种经验锻炼青少年,使之具备公民行为的能力[5]。这里面除了重要的价值,即社会个体心目中国家、社会、他人等都是什么,自己与这些社会元素的关系准则到底是什么之外,还必然包括情感,即一个人对于国家、社会的情感状态和精神联系。与“责任”需要一定的组织、制度或者机制制约的被动属性相比,责任感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的特点,是一种内化了的社会性规则意识,它具有社会道德心理的属性,描述的是一个人对于自然、社会和自我以及这三个范畴包含的国家、团体、家庭、他人等主动负起责任、并施以有益作用的精神[6]。英雄模范故事、革命先烈的事迹、道德楷模的榜样、现实生活的实例、自我的社会参与等方式都是激发情感的好形式,需要认真研究实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中国梦的伦理基础和价值保障,是我国公民教育的基本方向和准则,是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目标与原则,培育青年的核心价值观,关系到中国梦的构建。改善当前青年生活压力大和迷茫矛盾的生存境况,除了为青年创造更加公平、宽容的制度环境,也需要青年们自身的努力。认真研究新一代青年的特点,建构起与这一代青年平等、畅通的对话渠道,是在青年群体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青年与社会共赢的重要步骤。
[1][4]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5/30/c_1110944180.htm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5/08/c_126477806.htm
[3]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04/c_115639203.htm
[5]唐克军 蔡迎旗:《当代西方公民教育的模式》,载《未来与发展》,2009年第1期。
[6]陆士桢:《“中国梦”与社会责任感教育》,载《中国德育》,2013年第16期。
(责任编辑:任天成)
2015-03-05
罗 敏,北京巴士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法律顾问,经济师,主要研究法律、思想教育; 王振涛,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青少年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