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研究

2015-03-10 01:53:42孙桂香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中华民族新疆

■ 孙桂香 马 勇

(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91;石河子大学 学生工作部,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研究

■ 孙桂香 马 勇

(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91;石河子大学 学生工作部,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民族认同问卷调查发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本民族认同及中华民族认同的认同度都较高,且中华民族认同高于本民族认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本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本民族认同及中华民族认同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要通过加强少数民族特色社团建设,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教育等,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水平。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 中华民族认同 本民族认同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的中坚力量,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对于保障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问卷编制

本研究以国内外常用的民族认同量表为参考,同时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对象,依据民族认同的四维结构编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调查问卷》[1],问卷分为两个分问卷,第一个分问卷是本民族认同量表,共有20道题目,选项为李克特4点计分,有1-4四个数字备选,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计为1-4分,分数越高代表对本民族认同的程度越低。第二个分问卷是中华民族认同量表,共有22道题目,选项同样采用李克特4点计分,有1-4四个数字备选,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计为1-4分,分数越高代表对中华民族认同的程度越低。在施测中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评定与各选项的契合程度。总问卷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91。其中,本民族认同问卷的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72,分半信度系数为0.875;中华民族认同问卷的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08,分半信度系数为0.874。

2.调查对象

本调查以新疆7所高校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发放问卷1 5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1 302份,问卷有效率为86.8%。调查对象中男生408人,占总人数31.3%,女生894人,占总人数68.7%;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别为572人、224人、329人、177人,分别占总人数的43.9%、17.2%、25.3%、13.6%;维吾尔族大学生706人,占总人数的54.2%,哈萨克族大学生325人,占总人数的25.0%,回族大学生111人,占总人数的8.5%,其他民族大学生160人,占总人数的12.3%。

二、调查结果

1.对测试结果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调查数据得知:本民族认同分问卷得分1.9857±0.45819,其中民族身份的认知和探索维度得分1.8448±0.54037,民族归属与依恋维度得分2.0402±0.52084,民族态度维度得分1.9555±0.50659,行为卷入维度得分2.1391±0.61071;中华民族认同分问卷得分为1.4905±0.43517,其中,民族身份的认知与探索维度得分1.4761±0.47738,民族归属与依恋维度得分1.5192±0.45695,民族态度维度得分1.4627±0.53150,行为卷入维度得分1.5077±0.53264。在两个分问卷及其各维度上,平均得分均低于2.5,说明从总体上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和中华民族都有着较高的认同度。不过,相对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行为卷入的得分最高,认同程度最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态度得分最低,认同程度最高。

2.数据在人口变量上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将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知: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分问卷的得分几乎都低于本民族认同的得分,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程度高于对本民族的认同。

3.民族认同在人口变量上的差异

(1)民族认同在性别上的差异。将性别作为变量进行T检验分析,对本民族认同维度:男女大学生T值为3.245,sig为0.001。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对本民族认同维度存在显著差异,而对中华民族认同维度没有显著性差异。(2)民族认同在民族上的差异。对不同民族大学生在民族认同的两个维度进行方差分析,对本民族认同维度:维吾尔、哈萨克、回族及其他民族大学生比较F值为56.519,sig为0.000。对中华民族认同维度:维吾尔、哈萨克、回族与其他民族大学生比较F值为3.063,sig为0.027。为了进一步理清民族对民族认同的影响,对不同民族大学生在民族认同的两个维度进行方差分析,本研究将民族划分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和其他民族4组,比较不同组别间的差异。通过方差分析,发现不同民族大学生在民族认同的两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从综合结果可知,在对本民族认同维度上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得分均显著小于其他各组,这表明维吾尔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度最高;在对中华民族认同得分上,回族大学生相较于维吾尔、哈萨克和其他民族大学生得分最低,这表明回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度最高。(3)民族认同在年级上的差异。通过方差分析发现,对本民族认同维度: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方差分析F值为21.272,sig为0.000;对中华民族认同维度: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方差分析F值为14.111,sig为0.000。因此,不同年级大学生民族认同的两个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为了进一步理清不同年级组之间的具体差异情况,调查发现对本民族认同维度大学四年级组与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组有显著性差异;对中华民族认同维度大学三年级组与一年级、二年级和四年级组有显著性差异。

4.对本民族认同与对中华民族认同的相关性分析

(1)对本民族认同和对中华民族认同的相关性。通过分析可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认同和对中华民族认同有显著正相关。(2)分量表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通过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对本民族身份的认知和探索与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认知和探索、对本民族的民族归属与依恋和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的归属与依恋、对本民族的态度和对中华民族的态度、对本民族的行为卷入和对中华民族的行为卷入都有显著的正相关(见下表)。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分量相关统计表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三、分析与讨论

首先,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整体状况向好,既有较高的本民族认同,又有较高的中华民族认同。其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和对中华民族认同呈高度正相关,而且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高于对本民族的认同。最后,新疆少数民族男女大学生在对本民族认同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对本民族认同和对中华民族认同上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

(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状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状况良好,表现为对本民族认同和对中华民族认同平均得分均低于 2.5分,且对中华民族认同高于对本民族认同,这说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认可自己属于少数民族,认可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同时,在对中华民族认同上,中华民族行为卷入得分最高,本民族的民族身份认知和探索得分最低,这表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认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有着强烈的归属感。既认可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同时又把自己归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其民族观是端正的。以往的研究认为,少数民族个体在民族身份自我认定的基础上,会不自觉地在生活中突出本民族的优势和特长,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加以区分,从而贬低或歧视其他民族,对本民族持有较高的认同度。而调查显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度更高,说明他们将自己归为中华民族中的一员,既承认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同时也承认自己的中华民族身份。他们的双重身份认同状况,可以说是政治一体化和文化多元性的一种良好展现,也说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意识”普遍较高。从民族认同在人口变量上的差异分析可以看出,男生对本民族认同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说明女生对本民族的认同比男生高,笔者认为,这与新疆少数民族家庭对女孩的管教方式有关。在对不同少数民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对本民族认同和对中华民族认同维度存在着差异,对本民族认同方面,维吾尔族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哈萨克族、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看出维吾尔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认同度比较高。维吾尔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体民族,维吾尔族大学生作为一个较为敏感的社会群体,由于从小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度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和中华民族双重身份的认同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说明他们对本民族认同与对中华民族认同是一致的。

(二)增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对策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能动的群体,他们可以同时认同两种文化,形成对本民族和对中华民族两种层次的认同。也就是说,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同时对本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保持积极认同。因此,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学校及社会都要采取积极措施,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双认同”。

1.加强少数民族特色社团建设

(1)成立少数民族大学生舞蹈团。选择一批少数民族学生成立舞蹈团,聘请校内外专业老师进行培训,将爱好提升为特长,排练出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舞蹈,并搭建平台集中展示,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2)成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社团。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集中起来,将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结对,开展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采用游戏学习法、主题演讲与辩论、案例学习法、情景剧表演等方法,开展学习活动,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综合素质。(3)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咨询室。邀请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开展心理知识互助学习、团体心理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活动,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客观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促进相互交流,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素质。(4)成立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社团。以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对外交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宗旨,通过开展少数民族文化讲座、才艺大赛、风情文化展览、普通话演讲比赛、多民族学生联谊会等活动,增强情感互融,促进民族团结。

2.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利用暑期组建团队赴南北疆各少数民族团场,结合政策宣讲、教育帮扶、文化惠民、医疗卫生服务等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开展志愿服务,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3.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活环境、接受的教育、感受的文化、固有的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因此,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让少数民族学生全面了解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增进相互间的理解,促进各民族同学间的团结。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将价值观教育融入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大力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4.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认同不能超越或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国家认同必须高于民族认同。高校应重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在国家认同教育中的作用,在国家庆典、祭奠先烈、仪式教育等活动中,加强对大学生作为公民的统一规范和行为要求,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及行为规范中自觉地以公民的身份要求自己。同时,高校应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校园民主的新方式,拓宽教育渠道,改进公民意识的教育方法,将公民教育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互联网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利用网络传播主流价值理念,提高大学生搜集信息、鉴别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增强大学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1]史慧颖:《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载《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责任编辑:邢 哲)

2015-04-23

孙桂香,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石河子大学团委书记,副教授,主要研究教育经济与管理; 马 勇,石河子大学学生工作部讲师,主要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系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和谐民族关系研究”(课题编号:10CSH007)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中华民族新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新疆多怪
丝绸之路(2014年9期)2015-01-22 04:24:46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