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分析

2015-01-29 15:13:56沈光涛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特殊性少数民族民族

■ 曹 斌 沈光涛

(中央民族大学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 北京100081)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分析

■ 曹 斌 沈光涛

(中央民族大学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 北京100081)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民族高等教育目标的特殊性,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必须以尊重、平等、理解的情感理念为切入点;以文化适应教育和能力素质教育为着力点;以多元化和多渠道的教育平台为关键点;不断优化“预防”与“疏导”相结合的发展性教育环境。

少数民族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特殊性

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中较为活跃的一个群体,而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指除汉族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将其作为当今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探索如何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且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文化背景,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加之少数民族往往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同时,各民族学子生活于高校这一相对聚集的区域,构成了高校民族成分的复杂性。例如,民族院校学生的民族成分一般都在三十个以上,非民族院校也有不少开设了民族班,因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对象的特殊性。

第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民族意识普遍增强已是明显的事实和现实趋势[1],尤其是民族院校独特的文化多样性使得各民族青年学子容易感受到本民族的与众不同从而产生凝聚力。而非民族类院校则会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人数较少,他们可能因本民族语言、历史、文化背景和民族习俗等的相似性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形成凝聚力[2]。

第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二重性的心理特点。一方面是因少数民族大学生长期受到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熏陶而形成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是因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滞后所导致严重的贫困问题以及对新鲜事物感到茫然而产生的自卑感;一方面是因家庭的现状激励少数民族大学生自强自立,积极进取以改变现状,另一方面是因教育资源稀缺、文化交流不畅等问题导致的学业基础、学习成绩较差产生的进取心严重挫败感;一方面是因学生渴望融入新环境、多交朋友而产生的开放心态,另一方面则是因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差异所导致的封闭而形成的本民族同学的小团体。

第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的过程实际上是主流文化与本民族固有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势必导致价值观与行为方式的冲突。

第四,少数民族大学生还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由于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民族精神,会形成某一民族特有的性格,如蒙古族的豪迈奔放、维吾尔族的热情活泼、朝鲜族的谦恭有礼、佤族的热情豪爽等。

2.教育目标的特殊性

党和政府始终把少数民族的人才培养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放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既要遵循国家的一般教育目标,又要承认其特殊性的存在。

第一,服务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服务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性目标[3]。立德树人,“德”的教育正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所在,是确保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服务于少数民族文化、科技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专业设置上,除了常规专业外,还需要设置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专业;另一方面是在科学研究上更加倾向于对民族问题的研究。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科技的重要人才资源,确保其具备健康的思想、高尚的操守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

第三,服务于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真正为民族地区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第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缺失。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是国家、学校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关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方法、内容、模式、效果等的观念和态度的总和。目前,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缺失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党和国家提出的教育理念普适于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缺少与具有特殊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的理念;(2)高校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呈现出教育信息与外在环境不对称的现象,难以整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教育理念缺乏对个性个体的思考;(3)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年轻化、专业知识缺乏等因素,导致教育理念的偏颇、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造成教育定位与学生个体成长的断裂。

第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失。教育内容的形式化问题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前无法做到从认知、情感到思想内化和实践外化的统一。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理解为区别于汉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后果是55个少数民族的大学生被“打包”成一个整体,而忽略了各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名义上是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但实质上其适应性较低,操作性很差,导致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佳。

第三,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缺失。(1)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机制相对僵化,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无法满足教育实践活动灵活性的需求;(2)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化、民族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所产生的特殊性,直接沿用或者简单照搬普适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导致教育的操作性、针对性、适用性差等严重问题,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3)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运行机制在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有效经验和实践特色难以及时渗透到外部体制,使得教育机制错位,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等不能实现有效衔接。

第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缺失。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策主要包括招生、人才培养等内容,虽然也会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但相关政策分布零散,缺乏系统性。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虽然给出了基本框架和具体要求,但是缺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性的考虑。即便是政府部门和高校出台了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文件,也仅仅是宏观层面的概括,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并没有从系统的角度给予考虑。

第五,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缺失。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表现出单一性、枯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少数民族大学生被当作教育的客体,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权威式灌输方式,这种单向的、强迫式的教育极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因此,课堂教育效果较差,而课外活动忽略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多变性,不能把实践环节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行为养成有效结合;最为重要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缺乏情感互动和思想沟通。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分析

第一,找准切入点,凝炼教育理念。提出适合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理念,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切入点。从国家层面,我国已经迎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机遇期。西方国家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软实力作为遏制我国发展的重要手段,利用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等试图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思潮多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这些都为我们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国家提供了梳理问题、凝聚理念的机遇。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层面看,我们必须坚持尊重、平等、理解的理念。通过梳理以往的教育理念不难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一直处于被要求、必须做到或者应该做到的角色位置上,这种自上而下的教育,无论坚持何种理念都会导致失败。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得到学生的信任、理解和接纳,要在学生中树立起教育者的“威信”。教育者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平等交往,真诚相待,更要正确对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正确对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习俗,不要给少数民族大学生“扣帽子”,而要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扣扣子”,带着情感工作。

第二,找准着力点,整合教育内容。中央16号文件已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给出了明确界定,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一内容是对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然而,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和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在这一总体要求的基础上,还要坚持4个“紧密结合”,即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的新变化,紧密结合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实践,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只有坚持这4个“紧密结合”,才能有效避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抽象化的问题。与此同时,在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1)文化适应教育。要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尤其是要开展民族文化发展史的教育,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史是各民族文化史不断交融的结果,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不仅要传承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还要接纳其他民族的文化。(2)能力素质教育。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尤其是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知识面不宽、视野不够开阔和自我定位不准的特点,公民素质、法律素质、生态价值观、科学思维方式、系统思考能力以及职业规划素养等都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以及自我成长成才的迫切需求,这些都应当成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找准关键点,丰富教育手段。少数民族大学生既具有大学生的普遍性特点,又具有其独立性、多元性、特珠性等特点,单一的课堂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需求。当前网络是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党、团、学”组织是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是凝聚力量的重要载体;班级、宿舍是实现学生个体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场域,是最适宜的落脚点。要将这3种方式有机统一起来。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自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抓住重大活动、重点项目、重要任务,利用网络积极挖掘榜样的力量,贴近学生实际、走进学生生活、适应学生心理,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同感;同时,要努力拓展和建设实践平台,特别是在民族地区拓展和建设实践基地,综合利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平台,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切实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如开展“红色1+1”活动,利用学校多元而丰富的校园文化和人脉资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搭建平台,让他们走进基层,了解基层,促进沟通交流,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践行者和主力军。

第四,找准制约点,优化教育环境。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构建“预防”与“疏导”相结合的发展性机制,即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积极通过定时访谈和不定时对话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状态、学习情况和人际关系等。预防是以班级或宿舍为单位由辅导员或学生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团体深度辅导帮助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它有利于解决一些同学共性或普遍存在的问题;疏导则是以个体为单位由辅导员通过深度访谈形成一对一的交流,发现深层次问题,了解学生的个人需求,切实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解决学生的个人问题,帮助大学生更快地融入环境,更好地学习和工作,体现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同时,在对大学生进行疏导的过程中,要积极推进“发现-治疗-促进”的工作机制,做到有问题早发现,发现后及时解决,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效果。

[1]乌小花 孙 懿等:《部分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民族意识现状抽样调研报告》,载《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2]巴玉玺:《对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殊性的认识》,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3]曲木铁西:《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载《民族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责任编辑:邢 哲)

2015-04-21

曹 斌,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沈光涛,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特殊性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医治疗特殊性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女性冠心病诊断与防治的特殊性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7:48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对博物馆工程建设特殊性的思考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