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琰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510310)
自20世纪到21世纪,中国水墨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很多水墨艺术家积极探索材料与表现这一领域,从材料语言的角度去拓展水墨画的新空间。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画种,其材料媒介的变革一定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的。对于一千多年来的水墨艺术来讲,到了当代却为何要通过其他的材料媒介的介入才可以称之为“现代”?水墨真的落伍了么?本文试就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媒材的变革的第一个原发动力是观念。纵观绘画史,可以说是不断改进绘画材料技术的历史。传统绘画所用的材料只是承载了其作为形式语言的责任,它的作用是间接的,画家与受众都往往忽视了其本身的审美特质。但在现代语境下,原有的表现语汇已经不能满足艺术家新的表现冲动,艺术家变得更看重自己的审美感受。与此同时,高科技和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也为艺术家的实践带来机遇,画家开始意识到材料本身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内涵,并将其纳入作品之中。在这种作用下,艺术家的观念和绘画的传统语言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于是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
在强势文化、西化影响无处不在的现在,水墨也早已不是水墨画界自己的事情了,它已成为中国式的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的先驱从对西方的照抄照搬到越来越少再到通过水墨媒材巧妙使用水墨涵义及痕迹,都反映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水墨是中国艺术当代化的重要媒介。不同的时代必然打造不同的艺术观念,观念不同,对待艺术的处理方式当然不同,而媒材的变革,是必然的。
第二个原因是材料对人的生理带来的影响。理论家阿·卡普认为:“由于不满意通过颜料的其它意义来进行暗示,我们将利用视觉、声觉、人群、运动、气味和触觉的具体的物质性。各种物质都是新艺术的素材。”1生理感觉——感观联觉(知觉)——心理感受,这是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多元化的材料语言引发出多层次的生理效应,继而形成丰富的心理感受。
一为生理感觉。对材料的审美心理首先形成于生理感觉,通过视、听、触、嗅、味等感官作为媒介来得以完成。现代水墨艺术家们一定了解,材料的扩展运用,视觉艺术的感官效果会更丰富,生理效应也更复杂。
首先,绘画材料带来了对视觉的刺激。色彩、质感与表面肌理等是人类对材料认识的基础,这些因素决定着视觉感受和观众的审美感受。波洛克将颜料滴、洒、泼、甩向铺在地上的画布,安东尼奥·塔皮埃斯的熟黏土、湿水泥;基弗尔的沥青、麦秸和黏土;杜布菲的废料和煤渣,塔皮埃斯的《苍白的构成》《猫》《黄土的重唱》等作品,不仅仅用颜料或颜料色层的厚涂、薄涂来表现,而且采用画材以外的沙粒、泥土、大理石粉、木屑、铁屑、熔岩、木炭、海绵屑等物质,这种在画面中尽量的接近真实,可谓艺术家模仿视知觉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其次是触觉层面。美国波普艺术家奥尔登堡说:“……我想抛弃绘画的局限,我不想把它画出来,而是让它变得可触知,把眼睛转译成手指。”作者这句“把眼睛转译成手指”表明绘画可以变为“物品”,这中间存在一个演变过程,同时向我们暗示了绘画在由视觉向触觉的转变。
再次是听觉,听觉可以说是依靠视、听两种感觉的关系存在在绘画作品中的。在画面当中,材料不但是一种视觉存在,同时又是一种听觉存在。比如,当人们在画中看到灶台旁的木头时,通常不但会感到它本身干燥的质地,还能联想到它在燃烧时发出的噼里啪啦的声音,由此建立起来的通感构成了人们对作品的立体认识。
二是心理感觉。材料使用带给人的心理感觉主要来自材料之间的对比,艺术家对材料观念性的认识从材料外部形态向材料内部蕴涵的转化,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模仿视知觉,使材料本身的语言言说力被发现、被挖掘、被张扬和被材料意志化。20世纪后半期,有一部分艺术家更是有意识的借用各种能够到达艺术幻觉的手段,甚至服用大量药物,从而进入非常的状态2。
三是感观联觉。众所周知,一种材质只有在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方面密切关联时,才能得到最好的表现,感觉与思维才能连接起来形成联觉。不同的材料能拼凑出特别的效果,这种手段的运用更好的利用到了材料联觉来表现复杂丰富的情感与内容,使观察画面的人们通过作品体会到了各种各样的客观存在,内心感受也变得丰富起来。
第三个原因则是心理感受的多元化。现代水墨画家通过利用材料本身的审美价值及内涵的精神意义把材料提升为绘画语言的独立地位,材料本体成为现代水墨画家关注的直接思考与对话的重要形式,着引发了现代水墨从二维艺术扩至多维艺术的重大突破,更使艺术家有了微妙而多元的心理感受。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现代水墨的基本特征是偏离传统笔墨规范和强调水墨的现代性表达,也是它坚持着的基本理念。在水墨艺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材料媒介只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表达工具,它的多样化体现了艺术家们在现代水墨艺术领域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归根结底,材料和媒介都只是线索,它们的目的都只有一个:表达当下,表达观念。
注释:
1.参见段常宁.《反叛与超越——现代西方绘画艺术》.
2.参见车建全.《现代绘画材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