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传斌 陈 园 (福建师范大学 350000)
清代画家恽南田有言:“有笔有墨谓之画。”笔墨作为中国画不可或缺的、极具魅力的艺术语言,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意义非同小可。随着时代发展,笔墨语言审美性的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也促进着笔墨技法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追寻多元化视觉审美感受的当代写意人物画中,笔墨有时候甚至超越画作内容,成为最重要的审美标准。所以,如何既保留传统笔墨优点同时追求新的笔墨语言,对当代的写意画家而言,翻新出奇确乎是一种考验。
“笔墨”是传统中国画的基本特征。在作为中国画技法术语的理解时,“笔”通常指钩、勒、皴、擦、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今天“笔墨”的概念是近代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对中国传统绘画创作的一个总结,他认为“笔墨”有“平、留、圆、重、变”五字笔法,并谈到墨法分明,其要有七:“浓墨、淡墨、破墨、积墨、泼墨、焦墨、宿墨”。
据考究,原始人为了在岩壁上表现关于巫术和自然崇拜的内容,从而研制出用捆绑在木棍上的兽毛做成的原始的笔,颜料则是运用矿石粉。新石器时代彩陶的出现,黑墨的运用让线条变得细腻流畅,线墨是为了装饰彩陶瓶,没有太多笔墨技法的体现。战国时期帛画的产生,用笔用线也开始讲究,这点可以从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图》画面上规整的线条看出。但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此时画的重点是描绘死者的形象。汉代时期,制墨技术的发展,松烟墨才在国画界的广泛使用。不过汉时期的松烟墨只是当做黑颜色勾线或色块使用,没有后世“墨韵”的文化和审美意义。
人们开始关注用笔用线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描述,顾恺之用线如“春蚕吐丝”,连绵不断,被画史上尊称为“高古游丝描”。顾恺之的传世文章《魏晋胜流画赞》中有涉及到用笔用墨的问题:“若长短、刚柔、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豪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但是,我们不难看出顾恺之之所以谈到笔墨是担心因此而有小失,进而引起的“神气”之变的“大失”。
唐代用笔的技法进入到成熟阶段。吴道子“莼菜条”的线描引领了“吴带当风”的热潮,对后世的笔法影响颇深。至于“用墨”方面,王维首次将“破墨”技法运用在画面之中,其特点是用浓淡墨相渗透、映衬,画面滋润鲜活。这个时候的墨法大多体现在山水画中,人物画依旧多用线来表现。
南宋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的关注点转向作品的审美,作者的情趣、精神都能以笔墨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用写意方式以意象造型为特征,中国意笔人物画由此诞生。至此,画家逐步摆脱了工整细腻的线描人物画的严谨作风,开始追求画面的神韵。南宋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是现存最早的泼墨写意人物画。酣畅淋漓的笔墨大胆的描绘出人物蹒跚的癫狂醉态,仅用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了仙人酒醉的面目神情。人物画笔墨因为梁楷简洁、随性的画风而升华到自由表现的境界,至此笔墨的传统模式有了雏形。
元代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已有提倡的书画结合的观念,这种对笔墨的重视开了明清笔墨独立倾向的肇端。赵孟頫作为元代画家的领袖人物,提出了“书画同源”论。由元代开始出现的那股以书入画的风气,到了明清确实出现了一种新的特质,这就是笔墨自身的审美价值在文人画中的独立。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用奇特的笔墨语言塑造出夸张人物形象,他丰富的笔墨语言深刻的影响了近代乃至当代的中国画。
20世纪初,封建王朝灭亡,民主主义新思想兴起,欧洲艺术的涌入,中国画有了新的发展,美术界的笔墨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五四”以后,徐悲鸿,蒋兆和等人传承了中国古典传统或西方古典传统写实画派,讲究形神兼备,在人物五官,四肢体面的皴擦引用了素描的调子,衣纹和背景则糅合了笔墨的技法。其后,叶浅予、黄胄以速写融入人物画,将体面造型转化为线面造型。融入了书法用笔的流畅感、力度感和速度感。
直到90年代,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促使了传统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写意的本体探索、水墨的形式开拓、笔墨语言的实验,给当代人物画坛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笔者列举两位在笔墨语言探索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当代写意人物家,在自己的理解范畴解读他们的笔墨语言。
为了表达一种现代的感觉,即表达画面上不可言状与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情绪,刘庆和完全消解了传统的中锋用笔,代之以阔笔横扫的作画方式。由于很好地借鉴了传统没骨画法,并熟练控制了墨色的层次变化,所以画面上象征着烟雾一样的浓重墨色恰如其分地显示了当下人的生存环境。如果说,传统人物画强调的是细线与细线的相互组合,那么,刘庆和在画中则强调的是阔笔与阔笔,也就是面与面的相互组合,细线只是其中的点缀而已,这使他最终创造出了直逼现实生活体验的新水墨表现方法。
笔者认为在吸纳西方人物画新潮元素为中国传统意笔人物画注入新活力的同时,当代意笔人物画家们更需要冷静地、理性地探索本国意笔人物画的多元发展趋势。
1.注重造型对当代写意人物画的重大意义。因为笔墨的具体形态受客观物象描绘的制约,为造型服务;笔墨生命的延伸和拓展要在画家自身的造型功底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品质笔墨。
2.注重画面结构。所谓结构,就是笔与墨所组合的点、线、面的构成。历代的名家大师的笔墨结构都有所不同,这些不同的笔墨结构是每个大师的区分标志。
3.线是中国画造型的命脉,笔墨中体现的丰富的“线性语言”是历代画家积累的成果。由于古代的传统服饰很适合流畅且富于变化的线条勾勒,但现代社会的丰富性对传统绘画语言提出了挑战。
4.笔墨不只是展现事物的工具和手段,这对意笔人物画家自身的精神修养提出了要求。意笔人物画家们或温柔敦厚、或厚重磅礴的精气神,融于笔墨,又借于笔墨呈现纸端,体现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总之,笔墨技法不可固守陈规,应当在传统笔墨的基底之上,随时代发展不断地完善,扬弃。尤其对于当下的中国画创作而言,写意人物画笔墨探索的方向应该是多元化的,笔者认为应该用真诚的笔墨表现自己的感受,因此也就要求我们扩大笔墨的自由度,继而把中国画发展成为现代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