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敬平 朱慧群
重庆市南岸区川益小学(以下简称川益小学)建校于1924年,悠久的历史为学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2004年前,学校主要生源是铜元局地区居民——长江电工厂(兵工厂)子女,随着长江电工厂厂址搬迁,大量进城务工子女的涌入,学校进城务工子女人数比例逐渐加大。家长群体主要是普通工人和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他们整天忙于生计。大部分家长对当今学校教育的意义和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问题认识不足。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就只有学习任务,由学校、老师全权负责……
家长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在人的一生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影响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我校的校情,加强家校联系,为实现家校共育而有所作为,因此,“发挥家校育人合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成为川益小学的重要办学理念之一。
培训学习 认识共育
教师和家长是实现家校共育的核心,提高家长、教师对家校共育的认识,是有效实施家校共育的前提。
学校利用教师培训会集中学习、或组织教师开展“家长育人故事分享会”等,以帮助教师树立服务于家长的观念,学会信任、理解家长。我们强调教师要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与家长倾心交流,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对教育观念缺失或错误的家长要给予诚恳的指导。同时,教给教师与家长有效互动的可操作的方法、策略。
根据学生的不同年段、家长的不同需求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培训学习,帮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向家长传递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调动家长主动关心子女全面发展的积极性等。比如,一年级新生家长对孩子进入小学学习存在一定的焦虑,他们不知道如何帮助、引导孩子更好更快地适应学校的生活和学习,不清楚学校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为此,学校坚持开办新生入学家长夜校,校长、班主任、教师分别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了解新生入学准备,帮助新生克服恐慌情绪。每次“夜校”结束,都要通过问卷形式征求家长意见,了解家长需求,以便组织好下一次“夜校”。针对毕业年级开展家长培训会,与家长沟通孩子在青春期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同时就孩子即将毕业上中学的问题接受家长的咨询。针对一些情况比较特殊的孩子,主要是心理方面可能存在问题的学生,学校整合区关工委的资源,组织专家面对面与家长座谈,共同讨论帮助孩子走出心理阴影的办法。
搭建平台 促进共育
我们通过多种形式搭建家校联系的桥梁,畅通家校信息沟通的渠道,让家长能够积极参与到“共育”大计中来。
畅通交流,真诚互动。以新生家长夜校、家长会、“川益小灵通”、校讯通、班级家校QQ群、经常性的家长问卷、家访等形式为媒介,以学校和家庭双向沟通为依托,向家长传递教育理念,为家长提供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搭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的平台,开辟家长发表意见、出谋划策的渠道。
走进课堂,亦师亦长。学校秉承“纳百川、益身心”的办学追求,广纳办学资源,把家长请进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家长的行业优势,为学生的特长发展和兴趣培养提供场所和技能指导。以本学期为例,一位爱好摄影的家长,每周都过来为喜欢摄影的孩子们上课;一个英国籍家长,每周为孩子们义务教英语口语,传递英伦文化;一个会茶道的家长,每周抽半天时间教孩子们学茶艺;有在航空部门工作的家长,则来到课堂为学生进行飞向蓝天的启蒙教育。
一会一节,快乐陪伴。川益小学每学年上、下期分别举行体质健康达标运动会、体艺节。体质健康达标运动的裁判工作均由家长志愿者承担,这样做既让家长了解学校工作,更向家长传递了一个信息——孩子要全面发展。为了使家长的裁判工作更科学,在运动会前,体育老师会对家长进行培训,帮助家长弄懂每种运动的裁判标准。运动会时,家长志愿者戴上工作牌、帽子,也像孩子们一样组成一个方阵参加隆重的开幕式。裁判工作中,他们既是工作人员又是家长,一边认真地进行评判,一边为孩子们加油助威。学校因每年的体质健康达标运动测评认真,数据准确,得到区教委认可与好评,这种家长全程参与学生体质达标测试的做法在全区得以推广。
总之,在推进家校共育工作中,川益小学通过提高认识、畅通家校沟通等措施,家校共育效果显著。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家校联系,尊重并重视家长在学生成长过程的重要影响,不断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发挥整体教育效应,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唐敬平,重庆市南岸区川益小学校长;朱慧群,重庆市南岸区川益小学德育主任】
责任编辑/肖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