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未末
没有董事长,没有总经理,旗下巨额资产不翼而飞,如今这种种看似无厘头的怪相却确凿地发生在ST国恒身上,这个眼见着就要退市的上市企业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2014年11月中旬,ST国恒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公司董事会依据对募集资金使用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核查,发现子公司中铁(罗定岑溪)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和子公司甘肃酒航铁路有限公司在募集资金的使用上存在重大违规行为,所募集资金并未进入公司的运营账户,8.5亿元人民币竟“不翼而飞”,从公司日常运营用途转为用作委托理财。
ST国恒“失控”乱象背后反映出两大漏洞:一是上市公司经营混乱如此,相关监管机构缺位可见一斑,这体现了未来市场的规范化运作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二是公司经营混乱背后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谁来保障,这种混乱的经营现状是否又存在着大股东趁机套现离场的可能,或许一切答案都得等待时间揭晓。
“三无”困境
ST国恒近期发布公告显示,2014年6月12日,旗下子公司甘肃酒航的相关募集资金专项账户将4.71亿元资金划转到深圳市新东方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的账户。2014年7月23日,中铁罗岑的相关募集资金专项账户将数额为3.81亿元的资金划转到新东方股权投资基金的账户。上述资金划转使用行为,均为中铁罗岑与甘肃酒航在未向公司董事会及股东大会汇报,且未经相关会议审议决议通过情况下的擅自决策后的行为。
就在发现募集资本的用途异常后,ST国恒方面给出了一个看似迅速合理的行动。公司公告称,管理层及董事会依据自查所发现的问题决定,对上述两个公司的相关责任人分别予以免职或开除的处理。公司近期将与新东方股权投资基金就相关情况进行交涉,根据募集资金的用途及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行使公司权利,追讨上述违规使用的募集资金,以挽回损失。
让人们大跌眼镜的远不止如此。2014年1月以来,原实际控制人成清波在2014年6月深陷囹圄,*ST国恒总经理、董事长先后辞职,新任董事长直到2014年10月才上任。即便邓小壮履新董事长后,也难给ST国恒带来一些满意的表现,有网民更是扒出了他的简历,称从他不断变换“东家”的职业经历来看,他的上任很可能是ST国恒退市的前奏。
按照资本市场操作规则,如果ST国恒不能在2014年实现扭亏,确实将面临着退市处境,因为公司2011—2013年连续三年亏损。去年三季度末,公司发布了2014年度业绩预告,预计报告期内亏损约0—500万元,虽然同比大幅减亏,但却依然难逃亏损。
与混乱的公司治理相伴的是,ST国恒被众多投资者戏称为“没有主业的公司”。ST国恒的主业本是铁路运营,但有消息显示,在运营的铁路迟迟未能开通的背景下,其主业早已转为大宗商品交易,公司早在2013年就将旗下的部分铁路资产置换成商业用地。这也就难怪,一家迟迟找不到主营业务的公司,业绩迟迟难以改善几乎是肯定的。
相当一段时间内的无董事长、无总经理、无主业的“三无”状态,这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讲都是致命性的打击。不夸张地说,ST国恒如今的处境其实早在其经营变质之时就已注定。
突围无胜算?
ST国恒虽然病入膏肓,但要做最后的努力也未尝不可,当下最要紧的事就是厘清公司的治理结构,当然这有赖于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意愿。然而,目前在市场上有一种担忧,ST国恒这样的公司虽然营收、利润不佳,但依然能够从资本市场上获得融资,实际上存在着沦为大股东“提款机”的可能。
2009年,ST国恒的业绩乏善可陈,每股收益都不到一毛钱,净资产收益率较低,但其却从市场中圈走超过21亿元的巨资。然而即便是这些资金,也存在着去向不明的尴尬。证监会2014年年初发出的告知书显示,ST国恒年报中所述罗岑铁路募投金额与实际投入有显著出入,其中2009年年报所述2.92亿元未投入罗岑铁路项目;2010年、2011年年报共有4.95亿元未投入;2012年半年报所述则有4.96亿元未投入。这些资金去向显然成谜,背后或许存在着一些利益输送,我们无从得知。
同时,ST国恒要走出困境必须要实现业务“开源”,也就是通过明确主业推动公司业绩的发展与成长。受限于全球金融环境以及大宗商品市场的持续动荡,将大宗商品交易作为公司经营主业的想法或许有些冒险,但即便是在大宗商品交易方面发力,公司也要找到一条差异化的路径并寻求一个类似产业联盟的方式。
在铁路运营方面,公司管理层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态度,随着当前新亚欧大陆桥的拉动效应,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的日益紧密,其原有的在铁路运营方面的布局未来或将为企业带来一个质变,只是这种变化何时发生还取决于整个项目的推进进度以及产业支撑状况。
如果说ST国恒最终走向“死亡”无可避免,那么公司能给市场留下什么“遗产”?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测算,如果单从数据看,ST国恒这个“壳”似乎还有一些用:总股本为149377.19万股;停牌前收盘价1.53元/股,算下来总市值不大,约22亿元左右。截至2014年9月30日,大股东泰兴市力元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2.08%,持股市值2.75亿元;其余单一股东持股比例均在1.22%以下,股东大都是套牢盘。如果此时有人愿意进行重组,似乎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但这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