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与中国作协换届风波

2015-01-28 14:04陈晓萍
时代人物 2014年8期
关键词:胡乔木周扬中宣部

陈晓萍

198 4年对于中国文坛,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是中国作家协会(简称“中国作协”)的换届之年。

1983年6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简称“作协四大”)开始筹备。一年半来,拟议中的作协书记处成员名单、主席团成员名单一再调整。名单难产,会期一再变动。

至关重要的党组书记人选,至少提出过4种方案:从贺敬之、马烽、王蒙到唐达成,而这几种方案的更替背后,是主导思想和理念的变化。

作家们自己为自己平反了

中国作协“文革”之后,被全面破坏的秩序陆续恢复。1978年5月,中国作协正式恢复工作,这个正部级人民团体重新开始了运转。

没有任何正式手续,作为中国作协文艺评论重镇的《文艺报》与《文学评论》在北京新侨饭店联合举办了一个座谈会,邀请作家们在会上发言,会后在报纸上发消息。就这样,作家们自己就给自己以及在“文革”中受到批判的上百部文学作品平了反。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也在这个座谈会上获得平反。

会议结束后不久,王蒙从新疆调回北京,成了北京市文联领工资的专业作家,或曰驻会作家。

改革的青春期

在王蒙的眼中,从打倒“四人帮”到80年代初期,是改革的青春期。改革这一新生儿尚未成熟,还在酝酿。尚未完全成型的精神让他有所期待,但也感到了相当的不安。

王蒙的不安来自这一时期吉凶祸福的“测不准原理”。这期间,发生了1981年的《苦恋》风波、1982年的“现代派”风波和1983年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

1982年的“现代派”风波发生之时,王蒙身陷其中。

这场风波,名义上是关于小说技巧的争论,实际上是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之争。

王蒙关于“意识流”的观点以及以此手法创作的小说《蝴蝶》《夜的眼》《风筝飘带》《春之声》等,受到了点名批评。

关键时刻,是胡乔木保护了他。

胡乔木,1941年起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终身担任毛泽东著作出版委员会的实际负责人,有“党内第一支笔”之称。他上世纪50年代出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比部长陆定一还要活跃,经常做总结性发言。

在胡乔木看来,王蒙“走得不远”。胡乔木把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批评现代派的文章复印给王蒙,并托人带话:“少来点现代派。”

当王蒙把胡乔木的意见告诉周扬的时候,周扬却表达了不同意见,认为应该更多地探索,更少地干涉。

周扬,新中国成立前就是毛泽东文艺理论的权威解释者和中共文艺方针政策的首席发言人,是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大陆文艺界实权人物。“文革”时,毛泽东称中宣部“阎王殿”,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和副部长周扬为“大阎王”和“二阎王”,固化了周扬“文艺沙皇”的形象。1979年,胡耀邦举荐,周扬重回文艺界,出任全国文联主席,并任中宣部分管文艺的副部长。

此时的王蒙,因为得到不同立场的领导的认可,意外地处于仕途的上升通道。1982年秋天,他在中共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1982年年底,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张光年跟周扬商量,改组中国作协的机关刊物——《人民文学》编辑委员会,由王蒙出任主编一职。周扬表示同意。

1983年2月,张光年又跟胡乔木谈了对王蒙的工作安排:先调王蒙到中国作协驻会,参加编辑工作,让他同各地分会有个互相认识的过程,便于日后王蒙出任《人民文学》主编一职。这个安排最终得到胡乔木的首肯。

清除精神污染运动

1983年3月3日下午,张光年和王蒙驱车3个小时前往天津,拜会周扬。

当时,周扬正带着一个写作班子住在天津迎宾馆里,闭门写作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学术报告。在中宣部文化局任职的顾骧,是写作班子成员之一。

见到他们,周扬表示,很高兴《人民文学》将有一个年轻主编,并希望《人民文学》开设评论栏目,加强新时期的文艺理论建设。

就在这次会面的4天之后,3月7日,周扬在中共中央党校礼堂作了这个学术报告——《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报告中提出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引起了轩然大波,直接导致当年10月的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在原定的整党决定之外,又加上了“不搞精神污染”的决定。

很快,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推向全国。与此同时,对周扬的批判进入高潮。周扬被迫作了自我检讨。

1984年1月3日,胡乔木在10个月前周扬作学术报告的同一地点——中央党校礼堂,用同样的方式,也由播音员代读,作了题为《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报告,对周扬的观点进行了批判。

11日,邓小平批示:“这篇文章写得好,可在《人民日报》发表或转载,由教育部规定大专学生必读,文艺理论界可组织自由参加性质的座谈,允许辩论,不打棍子。”

27日,胡乔木报告全文在《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之后发行了单行本,印数为3000万册。

这场争论,致使周扬与胡乔木反目。后来,胡乔木对龚育之承认,此篇批评文章把问题过分政治化了。

向习仲勋汇报

进入1984年,原本声势浩大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在社会上渐渐不提了。

当时负责中央书记处日常工作的是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习仲勋非常关心中国作协的换届工作,多次约张光年谈话,了解情况,交换意见。

7月10日,习仲勋让秘书打电话给张光年,下午去中南海面谈。下午3点半,张光年如约前往中南海勤政殿。秘书说习仲勋头晕,正在看大夫,请张一定等着。后来,习仲勋被工作人员扶着出来,坚持同张光年谈话。他表示,赞成作协四大12月开,让张光年给中央写个报告。张光年提出,要为作协下届党组成员准备参考名单,习仲勋赞赏地说:“对了!”还表示,会将谈话向胡耀邦汇报。

12月20日,一直难产的作协书记处成员名单、主席团成员名单终于出台,上报中央书记处。

作协党组成员是由上级党组织任命的,主席团和理事会(后改为全国委员会)则由大会选举产生,主席团再推举书记处书记。书记处为作协的常设机构,负责处理协会的日常工作。

最终,张光年也没有顺利说服王蒙出任新一届中国作协党组书记一职,王蒙勉强同意担任副书记。这样,新一届作协党组书记拟由《文艺报》副主编唐达成担任。

当天上午,张光年和王蒙、唐达成三人一起前往中南海勤政殿,参加了由胡耀邦主持的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

讨论作协四大会议报告时,张光年提出,稿子里没有提反对“精神污染”,但两处提到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各方意见不一,如果要修改,请中央定夺。经过简短的讨论,胡耀邦拍板决定:“两个都不提,但也不要去批。”

对于中宣部提出的作协领导班子候选名单,胡耀邦明确地表示:这名单既不是“指令性”的,也不是“指导性”的。既然协会是群众团体性质的,那就交给会员们去选举自己的领导人好了。

作协四大召开

12月29日上午9时,作协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开幕。胡耀邦、习仲勋、万里、胡启立、乔石、谷牧等中央领导出席了会议。

1985年1月3日,理事会选举。根据胡耀邦的指示,作协党组在原有的人事名单基础上再行增补,并撤换了一些原有候选人,进行差额选举。

投票的结果,巴金得票第一,张光年第二,王蒙得票第三。第二天,《人民日报》公布了得票结果。

根据选举结果,巴金当选为作协主席,王蒙任常务副主席。endprint

猜你喜欢
胡乔木周扬中宣部
赞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
私房钱风波
追忆“文革”中的周扬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谁动了我的肖像权
爱情攻略
我所经历的“中宣部阎王殿”冤案及平反
理论之争与周扬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