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月军(河北省宁晋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055550)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主题探究活动策略
韩月军(河北省宁晋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055550)
主题探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单元的任务或主题,深入生活,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既定任务或解决问题,进而提升自我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情感体验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统一、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它是初中思想品德课重要的补充、延伸与深化,体现了思想品德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主题探究活动具有任务性、探究性、渐进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它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渐进式过程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实现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可以说,有效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是德育内化的最佳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令人遗憾的是,通过调研,我发现农村学校“主题探究”活动基本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一个盲点,也就是说大多数教师淡化甚至忽视了“主题探究”。具体表现有以下五点:一是教师对“主题探究”在单元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二是教师自身对“主题探究”活动的教学内容掌握不清晰;三是指导学生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教师为数很少;四是将“主题探究”活动内容分解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轻轻带过;五是圈点勾画所谓重点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究其原因,首先是中考导向的滞后和成绩评价体系的不合理,其次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缓慢,再次是“主题探究”教学内容缺乏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此外,还有时间、场地、人员、条件、安全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但无论如何,对“主题探究”活动的忽视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因为这种现象不仅是对课程解读的一种缺失,更是对教材资源的一种浪费。那么,面对客观现实,如何有效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呢?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在每册中安排了四次单元“主题探究”活动。对教材中的主题深入思考就会发现,由于其侧重于所在单元的教学内容,照顾学生的一般情况,导致部分主题空洞泛泛,针对性较差、操作性不强、生活味不足,难以调动学生探究兴趣,让学生摸不着边际。如“探究权利义务,展示学习成果”“尊重人身权利,感受法律尊严”“追求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正义”“了解世界文化”等主题让学生从字面上深感距离自己的生活太遥远,无从下手。因此,教师不能照搬教材主题,而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倾向,在原有主题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必要的修改和优化,使之具体化。
具体化的原则有三:一是紧贴学生成长脉动,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教育意义;二是着眼于学生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体现实效性;三是紧扣教学内容,实现知行合一。按照以上原则,我认为可以将“探究权利义务,展示学习成果”具体为“我们的权利和义务”,将“尊重人身权利,感受法律尊严”具体为“享受法律保护下的人身权利”,将“追求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正义”具体为“公平正义之我见”,将“了解世界文化”具体为“我眼中的某国文化”。再如,将“善与父母相沟通”“交往剧场,成长的舞台”“怎样做诚信的人”分别具体为“我与父母的沟通故事”“交往小品专场”“诚信故事会”等。只有主题具体化,才能使学习任务更加明确,才能使学生感觉有事能做,才能确保探究任务顺利完成。
“凡谋之道,周密为宝。”主题探究活动统领单元的主要内容,贯穿于单元教学的全过程,是任务型、课题式的“长作业”,且以学生为主体。这就需要教师做好认真而周密的前期策划与筹备。前期筹备主要是制定周详的活动方案,即具体规划活动目标、学生活动方式和成果展示形式。
活动目标指导和支配整个主题活动,是主题活动的“第一要素”。保证活动有效开展的第一步就是制定正确、合理的活动目标,制定契合学生兴趣、动机、意志且对学生产生强大激励作用的活动目标。如“我的理想”演讲比赛主题探究活动的活动目标可充分考虑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的人生挑战,制定“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中考,严肃对待人生”的活动目标。学生活动方式设计切忌“雾里看花”“画蛇添足”,应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精密计划、环环落实。成果展示形式应统筹设计整套教材,做到丰富多彩,如调查汇报、演讲比赛、小品表演、故事会等,在多彩的形式中激起学生参与激情,从各异的角度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单元主题探究活动属于任务型教学,其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实践,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为目的。这类开放式探究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再者,单元主题探究是一种过程性教学,属于“长作业”,从任务布置到成果展示需要较大的探索时间与空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持久的热情和坚忍的毅力,但热情常常呈现为一种激发状态,假如没有外力长时间的作用,便会逐渐淡化。这也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助推。
首先,学生正式开展活动前,要寻找合适的时间和方式,对完成任务预想的困难与解决办法给予悉心指导。其次,探究活动正式开始后,教师应积极加入到学生中,除引导学生有步骤地执行既定计划外,更要细致观察学生的热情起伏,对那些热情减退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和督促。再次,在学生探究出现困难时,教师要热心指导学习方法,施以援手,帮助学生排除困难,渡过难关。
科学的评价,是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学生获得认可的需要,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助力。对学生参与主题探究活动的评价应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对象全员化、评价要素全面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要做到学生自我自评、课题组长评价、小组成员互评、教师家长评价相结合。评价对象全员化指对所有参与活动的学生都要给出客观评价。评价要素全面化指不能单依成果论成败,而应全面考量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不仅重效果,也应重过程、重参与、重态度。只有不折不扣地做到上述要求,才能体现科学性,也才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否则,就会严重挫伤学生参与主题探究活动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学生的学科发展。
(责编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