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晶 (武汉东湖学院 430000)
以文化为导向的历史街区发展策略研究
张 晶 (武汉东湖学院 430000)
当今社会中,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历史街区改造更新中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文化为导向,从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结合这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现在历史街区改造中现在出现的普遍问题和解决思路,希望此文对我国的历史街区的改造更新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非物质文化;文化融合;历史街区保护
当今社会在对历史街区的更新过程中,文化软实力也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竞争优势。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更新和保护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历史街区缺乏鲜明的地域特色,当地的商业发展缓慢,地区的特色优势发挥不出来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文化为导向角度对历史街区进行复兴,以文化为“源”引入现代功能,推动历史街区的发展,同时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凝聚当地的居民社团和组织,增加民族的凝聚力,使它成为历史街区长期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
目前,国内部分发达地区历史街区的改造是采取文化创意产业模式。其开发特点主要是通过市场运作,把艺术团体与商业机构合作的机会来培育艺术的经济潜力,它更加注重小规模的文化活动,表现为小型音乐集会与艺术表演场地、艺术画廊和酒吧。但是,这些文化活动提供的消费、娱乐所服务的对象人群比较单一,更多关注的是白领阶层的利益而不是整个公众的利益,因此受到批判和质疑。
而国外的历史街区的改造再利用的功能和效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特别是比较注重社会效益,更加注重对社会大众的服务。如法国工业建筑遗产的再利用范围要广泛得多,一些工业遗产建筑被改造成高校的教育用途、社会住宅.发挥了突出的公共功能和社会功能。鲁贝市由纺织厂改造成的综合艺术中心;南锡市的一个由原来的屠宰场改造成的小型公共音乐厅。可见,国外对历史街区改造和再利用的用途是非常多样和广泛的,非常强调社会效益和公共效益。
从国内的旧城改造可以看出,目前的改造模式多是商业模式,并不是保护性更新,往往造成大批的原著人口的迁出,破坏了原有居住形态和经营结构,重新规划后难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易被抄袭和取代,缺乏长期吸引力。而国外历史街区的改造,其注重公共效益和社会效益,能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缓解社会各种内部矛盾,有效促进地区发展。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的旧城改造中,政府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政策上积极支持.在资金上也予以相应补贴,改造的目的重点不在盈利,而是为城市增添吸引力和艺术文化性,激活城市活力和信心,为城市长期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形态千姿百态,但它归根结底都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一旦失去了对非物质文化形态的传承,也就失去了本地区的地域特色。
以非物质文化为先导,历史街区发展中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具体建议措施如下:在历史街区的核心地段,兴建大型文化设施如:博物馆、艺术文化中心等,来吸引游客和投资的同时,展示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建历史街区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标性建筑,提供创新的商业环境以吸引流动资金,带动经济全面发展,把一个陈旧的历史街区打造成为新的文化城市品牌形象。
在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庆典活动策划,组织当地的民间艺术团体、宗教协会、当地学校的艺术表演团队等,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规划专业的行业街坊来延续传统的手工技艺,组织民间工艺竞技;社区文化教育服务(史迹解说、健康教育讲座、图书馆设置)等多种形式,来保存原住人的生活方式,形成历史街区鲜明地域特色,促进地区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处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矛盾,是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不同文化类型在竞争和共生中相互消长,产生不同的社会文化,都有其存在价值,城市文化的单一和粗陋会导致文化危机甚至经济滞后。如果历史街区对保护只局限于将原有历史文化原封不动的传承下来,就会如同一个僵化的躯壳,其所蕴含的文化和活力也会逐渐减损、消失。保护与复兴工作应该采取积极态度,坚持兼容并包的原则,给历史街区注入新的生命力。
国内一些殖民城市的成功改造,也表现出在西方文化影响下自身文化的变异、适应与共生。
上海的新天地的成功,就是对传承原有殖民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改建形成的。这一片区原来为法租界殖民地,存有大片石库门里弄建筑,改造后的新天地外表翻新了这些里弄建筑,继承了原有的历史感,而内部的功能却更加迎合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在街区中引入酒吧文化、商业文化等等,实现中西合并的独特韵味,异质文化的和谐共生。
唯有以多元包容的态度,克服文化生态危机,促进传统与新兴文化之间共存共荣的发展,才能保障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城市不单单是由建筑物构成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是城市居民的精神与文化的载体。因此对于历史街区更新的成果不能仅从经济方面衡量,不能一味地追求商业价值,也应当注重社会和公共效益,满足城市居民本身的需求,才能真正长期持续地发展下去。同时,以兼容包并的态度,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相结合,在挖掘其文化内涵,保留其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和商业开发,可以做到传承再现历史文化和城市旅游经济增长的双赢,在提升城市竞争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黄焕.文化生态理念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武汉市青岛路历史街区为例[M].规划设计,2010-05-26.
[2]郑憩,吕斌谭,肖红.国际旧城再生的文化模式及其启示[A]国际城市规划2012-10-28.
[3]郭湘闽.以旅游为动力的历史街区复兴[A].新建筑,2006-3.
[4]张维亚.国外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A]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