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穹(贵州民族大学 文学院 550025)
曾璧光,字枢垣,又字枢元,四川洪雅人。道光三十年进士,同治六年任贵州巡抚,光绪元年卒于巡抚任上。追赠太子太保,依总督例赐恤,谥“文诚”。他历任镇远知府、粮储道、按察使、布政使、贵州巡抚。根据光绪年间的《庆符县志》,曾璧光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任庆符县教谕。然而目前《清史稿》《清国史》中,都未有曾璧光中进士之前的活动记载。《洪雅文史资料》(第3辑)有一篇署名李成祥者提供的曾璧光在庆符县期间所写的碑文。这篇碑文的来历如其所言:
“1931年(民国20年)左右,我父用大洋购了一堂8张曾璧光于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丙午中秋,在川南庆符县(1959年已并入高县)任训导时写的碑文。1983年我退休后,曾应文化馆周光烈要求,将其用相机拍成照片存县文管所。以后我又请人将其交西门外周姓装裱店以每张10元加工费,裱装成条幅8张收藏。”
需要指出的是:一是曾璧光在庆符县所任乃教谕而非训导。县志中的职官志和艺文志收录的曾璧光所写《节孝祠碑记》下有“邑教谕”三字足以证其之谬;二是经调查,洪雅县文物管理所未存有此碑及碑文照片,是李成祥所述有误还是文管所遗失照片,待考;三是在誊抄碑文文字时,多有讹误。现利用《洪雅县文史资料》书前页所收碑文照片进行校勘;四、碑刻中的异体字较多,本文校注时以“某同某”注明。
三教之中儒称为首,四民之内士列於先;当尊古圣之书,宜重先贤之字;僧家说法必盥手以焚香,道子谈元即庄颜而正几;岂可藐视经传,轻视诗书。或携作枕惟图昼夜之安,或叠为栏仅博远瞻之适;科头跣足手持一卷以呤哦,露背摊胸膝置数行而课诵。抽断牋而拭桌,拾残纸以挥毫;戏语嘲人假借圣贤之句,滛词败俗偏多赓唱之篇。贪眠抛卷于床,誊文嚼稿于口;甚以废书易物,乃为散弃之由;旧册糊窗,却是飘零之始。嬉戏画言于地,醉酣题句于墙;蒙馆教书怒子弟而掷其卷,芸窗习字违点画而碎其笺;士人不敬若斯!愚夫何惜之有?由是复罈盖甕,兼之拉杂烹茶;裹盏擦盘,更以横斜背笼。包烟而瑶篇半土,造爆而锦字飞灰;或作竹马之头,骑破常堆粪秽;或为纸鬼之面,戴坏必弃沟涂;或卷烛根,火灭则根随瓦砾;或糊帽盝,纸碎则盝置泥沙。作孽之徒专铺鞵底,眛心之辈好衬靴帮;颂政刊诗传粘满壁,辄为风雨摧残;招医卖药遍贴沿街,旋被汙泥涂抹。绣户为针线之贴,茶房作糖果之包;袜口裙腰多书记号,繖头盌足尽写斎居。孰知旙布缝帆,必受风涛之险;寿图裁被,决遭梦寐之惊;造孽无穷,举隅莫罄。百般轻亵,实由文士开先;一意尊崇,还自儒生表率。坐书而双眸俱瞽,惜字则奕世联元;因果昭彰,切宜猛省;报施显著,共勉箴规。
道光丙午中秋节书于庆符官廨
枢元曾璧光
三教:儒、道、释并称为“三教”。《北史·周本纪下》:“十二月癸巳,集羣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四民:古时对人民职业的四种分工。《春秋穀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盥手以焚香:《成具光明定意经》:“读是经时,先施清浄水,盥手漱口,常令清浄。”陆龟蒙《引泉》:“焚香礼真像,盥手披灵编。”
谈元:谈元,讨论道教义理,即“谈玄”。清代避爱新觉罗·玄烨讳,改“玄”为“元”。
科头跣足:科头,不戴帽子;跣足,光脚。形容生活困苦,也指散漫、无拘无束。
牋:同“笺”。
滛词:“滛”当为“淫”,据碑文相片改。
赓唱:以诗歌相赠答曰赓唱。
画言于地:“画”当作“划”,据碑文相片改。两字繁体字字形相近,当为抄录之误。
蒙馆:蒙馆,也叫蒙学,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场所。
芸窗:亦作“芸牕”,指书斋。蒋士铨《桂林霜·家祭》:“芸牕相守,奋志诗书。”
复罈盖甕:复当作“覆”,覆盖之意。据碑文相片改。“罈”同“坛”。“甕”同“瓮”。
拉杂:指零乱无条理。
瑶篇半土:“半”当为“伴”,据碑文相片改。
造爆:“造爆”一词,未见于典籍。原碑文相片此处较为模糊,但字形与“爆”有异,待考。
竹马: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
沟涂:沟渠与道路。《周礼·夏官·司险》:“设国之五沟、五涂”。
盝:音录,古同“簏”,指竹箱或小匣。
置:“置”当作“掷”,据碑文相片改。
鞵:同“鞋”。
茶房:“茶房”当作“茶坊”,据碑文相片改。
繖头盌足:“繖”同“伞”,“盌”同“碗”。
斎居:“斎”同“斋”。碑文相片此处模糊难辨,存疑。
旙布:“旙”同“幡”,抹布。《说文》:“幡,书儿拭觚布也”。
举隅:举一端为例,意在使人由此一端而推知其他。《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官廨: 官署,官吏办公的房舍。
明清时各县设“儒学”,是县之最高教育机关,设教谕一人,训导数人。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训导是辅助教谕的助手。曾璧光作为庆符县的教谕,对不敬惜字纸等诸多违礼行为提出了批评,要求读书之人做表率尊敬圣贤之书。全文对仗之处甚多,显示出曾璧光在中进士之前业已具备的文学修养。
[1]洪雅县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编.洪雅县文史资料第三辑.2006[2]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
[3]清国史.中华书局.1993
[4](清)孙定扬修,(清)胡锡祜等纂.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光绪庆符县志.巴蜀书社.1992
[5](清)郭世棻修,(清)邓敏修等纂.故宫珍本丛刊·四川府州县志·光绪洪雅县续志.海南出版社.2001
[6](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