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媛 时 跃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基础教育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新世纪之交的素质教育改革浪潮推动下,我国的中学音乐教育也获得了迅猛的发展。《音乐课程标准》的推出,更新了符合国情的教育法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还根据新理念推出了新版音乐教材。音乐教师“一专多能”以及“拿着教材走班制”的教育方式覆盖整个教育界的音乐教育中。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对音乐课的需求。针对这种现状,各学校也都在学习体会课程标准的理念并做着相应的调整。
2001年,笔者所在单位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求”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新课程的改革和实验,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以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实际,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充分关注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在这种形势下,这所学校的校本特色教材应运而生,随之初中音乐专项课“三分教学”模式的想法开始申请实施。
“三分教学”模式即“分专项、分阶段、分层次”。
“分专项”是指根据学生的需求,将初中音乐课以声乐、器乐、舞蹈、音乐欣赏为主的六个模块进行教学。即声乐、键盘(电子琴、电钢琴)、二胡、小提琴、舞蹈、音乐欣赏等必修科目。
“分阶段”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阶段、音乐修养的形成以及培养的方式等,遵循新课标的水平目标划分,分出不同的教学阶段。
“分层次”是指在各个专项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间的差异是不同的,因此,在课程安排上首先注重大众化的基础教学,在掌握最基础的乐理知识、弹奏方法、演唱技巧等的前提下,通过“城市学校少年宫”、乐团的形式,对先天音乐素养较好和有音乐基础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因此,分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三分教学”模式有五大特点,分别是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稳定性及灵活性。
“三分教学”模式的分专项、分阶段、分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根据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在合唱中,“三分教学”模式更加具体化为:分声部、分阶段、分层次。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让学生对合唱感兴趣,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大量欣赏国内外优秀的合唱作品,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品,激发学生为之努力的动力。作为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合唱训练方式,不能只顾及声音、位置、音色、情绪、唱姿等方面做得好不好,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心理特点。如果教师在长时间训练学生后仍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时,是否改换一下训练方法?把单纯的为合唱而合唱的教学方法进行表演化、形体化;把抽象的定义具体化、明朗化;把枯涩的概念浅显化,使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这样才能有感染力、吸引力,才能使学生对合唱产生浓厚兴趣。
比如采用赏识教育来激发、培养学生的合唱兴趣就很有必要。每个学生都有音乐才能,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课堂上教师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评价学生。在合唱的教学中的“你的嗓子真甜,“你的嗓子非常有特色”“你节奏感很强”“你的想象力很丰富”“你很勇敢,如果再大胆些你的表现会更好”等。当然,在赞扬时必须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倘若觉察老师是在故意夸大其辞,那么学生就会有“你在做戏给我看”的感觉,甚至会产生被“愚弄”“嘲讽”的感觉,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
自信是获得成功的基础,而成功又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所以教师必须抓好基本功的培养,把单纯的合唱基本功有针对性的灵活运用到教学当中进行反复练习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一到歌唱就能把自己置身于舞台上,就能投入到歌曲意境中去的能力和习惯,在忘我的演唱中获得成功,在成功的演唱中取得自信,这样就改变了枯燥无味的传统合唱训练的模式。这时当你问学生喜不喜欢合唱,他将会做出肯定的回答“喜欢”。例如,实际教学中正值青春期的女生在自信方面往往表现就不如男生自如,这时就要大胆的鼓励学生给以充分的信心。还有当学生遇到比较难完成的歌唱部分时更要耐心细致的进行指导来增强学生的信心,这样才能使合唱教学在学生中积极有效的开展。
首先要纠正学生不良的唱歌习惯,学生表现欲强,唱歌时往往只重表现,不重审美,只重唱、不重听,因此常常变“唱”歌为“喊”歌。为此,要从轻唱法入手,不断强调轻唱的作用和效果,学生养成了轻唱的习惯,就能进一步体会和声演唱技巧,提高声音的质量,为获得和谐统一的声音打下良好基础。学会了轻唱法,也为和声听唱训练提供了条件,和声听唱训练是培养合唱思维,建立和声音响概念的有效途径,自如地构唱各种音程的和声是保证合唱音准的前提,实际上和声是合唱曲的最小单位,就像一个个的单字,一连串的和声通过节奏的组合,就变成了完整的乐句,因此和声听唱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训练内容。
其次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配合各类合唱的不同特点,循序渐进地安排合唱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欣赏或在钢琴上演奏两个声部,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口琴来演奏两声部,让学生仔细听辨各自的声部及和声效果,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在实际练习时,可以用适当增加低声部人数或用钢琴带奏低声部来加强低声部的稳定性。当然,无论采用何种手段,强调学生的听唱意识无疑是最重要的。
变声期是从青少年到青年的必经阶段,青少年在变声期如何安全度过变声期,特别是其间的嗓音保护,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因此在有效实施合唱教学的同时教师更要正确引导处理学生变声期与合唱的科学训练。
首先教师要做好选曲,合唱曲的音域不能太宽,一般来说最好控制在两个八度以内,音量和力度也不宜过大,曲调要优美流畅,切记“大跳”,以免学生叫喊。另外要根据学生的变声情况,选用适当的曲调确定歌曲的音高。
其次要引导学生保护好嗓子做到合唱时效不宜过长避免反复使学生劳累过度,还要要求学生在唱歌之外的时间里尽量的少用嗓子。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合唱训练更加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从而能够更好的完成合唱。
想把中学生的合唱教学搞得有声有色,作为教师应积极参加合唱培训,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注重理论学习,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利用多种有效途径有针对性地实施合唱教学。这样才能使合唱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中学生的合唱教学广博精深,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不断探索,结合学生现有情况,有针对性的、分声部、分阶段、分层次分进行趣味教学,注重训练学生听力和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合唱艺术中得到情感的满足,获得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