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识你自己”命题下苏格拉底的哲学维度

2015-01-28 12:17王凯
科学中国人 2015年15期
关键词:哲学家苏格拉底肉体

王凯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于“认识你自己”命题下苏格拉底的哲学维度

王凯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创始者,他所倡导的理性主义引导着十四世纪整个西方大陆的哲学发展趋势。一方面因为终生忙于与人辩论对话以至于“述而不作”;另一方面是19世纪学者对古典哲学的怀疑与批判给研究者带来了很大阻力。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点、以“理性”和“善”为主线,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苏格拉底倡导的“自我”的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地位变革

一、哲学从“天神地位”的动摇

自然哲学是苏格拉底批判传统哲学的一个根据,追随自然哲学发展的脚步,苏格拉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他的思想被称作当时哲学的导航灯,并被西塞罗誉为“他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地上,带到了家庭和市场上(带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1]这种转变是经历了两个时期分别是“对你自然哲学的批判”和“对自我认知”。早期的自然哲学者们力图用世界上现实存在的万物的本源来取替原有的神话中那朦胧的世界观,企图用科学解释隐藏在世事背后的原因与根据;然从他的思维方向透视,“哲学与科学的完全融合,在思辩和经验之间不做任何区别。”[2]早年的苏格拉底曾跟随大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学习自然哲学,因此,苏格拉底对早期的自然哲学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对其抱着不解与不满双重矛盾的态度。促使其产生这样态度的原因是他发现早期的自然哲学自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较为典型的是赫拉克利特“万物皆流”、“无物常住”的肯定多、承认运动变化和巴门尼德“存在为一”的否定多、否认运动变化的对立。苏格拉底对自然哲学中存在错误做如下的阐述:目标错误、途径错误和条件与原因的混淆。其中,目标错误是指自然哲学家研究的目标即事物的本源、本性和形成过程都已经超过了人的研究范围。其二,途径错误是指自然哲学家们向自然界“索要”万事万物的本源、根据和最终原因。最后,条件与原因的混淆就是混淆了条件与原因之间的关系,把生成万物的条件当作万物得以生成的根本原因。

二、哲学“走入人间”

自然哲学家们提出的哲学研究中最基本的一个问题之一的世界的本原问题——第一性的问题。自然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有着不一样的观点,他们在想以简单直观的观察在感性的世界中寻找抽象的并超验的现实问题,但最终并没有把那时的哲学带到新的纪元中,反而使自认哲学的研究走入了困境。自然哲学家们开始将目标转换为物质世界之外的不同范畴。苏格拉底将德尔斐古老的缄言“认识你自己”与人文主义所倡导的的精神相相融合同时运用到哲学中去并将其视为他哲学的宗旨。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自知自己无知。何以能够认识自己?苏格拉底认为认识自己,首先得承认自己的无知,这里的无知并不是指没有知识而是指没有智慧,智慧是哲学家的一种追求。“自知自己无知”就是指在一个把自己关注的中心放在自己身上的人,并发现自己外在的知识与自己所要面对的事情不相匹配时就是明白自己无知的时候。“自知自己无知”是求知的根本前提,一个人在认知到自己知识不够时才能对知识产渴望而主动的学习。“自知自己无知”其实是反映了积极的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与黑格尔所倡导的“意识道德自我反应”和“主观的自由的原则”有异曲同工之效。第二,人之为人在于灵魂。“自知自己无知”是打开“认识你自己”之门的一把钥匙,是通往真知、获得真理的桥梁。基于这样的思想,苏格拉底给出了“人之为人在于灵魂”的人的定义。苏格拉底在〈阿尔基比亚德1篇》中将人分为三个东西:肉体,灵魂,肉体和灵魂的结合体,并利用用工具与使用者的比喻来诠释它们之间的关系。肉体是被灵魂使用的工具,灵魂是肉体的使用者,灵魂与肉体是使用与被使用、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基于肉体和肉体与灵魂的集合体都是被统治的地位,只有肉体或肉体与灵魂的结合体并不能称之为人,因此,除非真的没有人的存在,如若有人那么就必定是“灵魂”。

三、从特殊到一般——哲学理论的升华

基于完成哲学的根本任务——认识自我和获得真知的角度出发,仅凭直观的感性的方式是不科学的,还必须结合理性的方式对特殊的、感性的事进行抽象的概括,从具体特殊上升到一般普遍。“首先,什么是X”的问题——对“一般”的把握。就苏格拉底提出的“什么是x”的问题的理论的思想渊源来说反对两种不合理主义为初始:一方面是分别反对赫拉克利特和克拉底鲁的“一切皆流,无物常住”理论及极端流变主义;另一方面是针对智者经验的感觉主义而发的,因为他们的共同点是否认知识的确定性和不变性。然“什么是X”问题探索的事物的恒定不变的质且必须同时存在所有个别人的人的观念之中,且同时要求包含多个个人的共同认知,这就是知识的普遍、确定和永恒的特性。亚里士多德曾评价:“可以把两件事公平地归于苏格拉底,即归纳论证和普遍定义。这两者都涉及科学知识的出发点。”[3]苏格拉底的哲学中讲概念如若想变得更普遍更为人所接受,就必须在拥有共同思想的人的对话中才能寻找的到,其实质也就是辩证法。辩证法在英译中最初含义为“通过谈话”、“对话”,顾名思义早期的辩证也就是通过谈话的形式来进行的,主要是在谈话中寻找对方的矛盾,然后以这个矛盾为据点展开对对方的攻击直到击败对方。一般分为反诘(讽刺)——精神“助产术”——归纳——普遍定义。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卷二)[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3页.

[2]E·.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M].翁绍军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25.

[3]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221.

[4]许建.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J].九江学院学报.2005(03).

[5]尚新建,杜度:苏格拉底灵魂概念的承袭与发展[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06)

[6]龙庆华,黎仕勇.哲学教育应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J]..红河学院学报2004.(05)

[7]寸洪斌.灵魂与目的:苏格拉底美德伦理与人学思想的思想构架[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S1.

王凯(1987-),男,籍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猜你喜欢
哲学家苏格拉底肉体
船夫和哲学家
苏格拉底的信仰
我的诗
珍妮·萨维尔
生 活
《与哲学家的一天》(组诗)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老虎的象征意义
苏格拉底的回答
哲学家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