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农民诗人作品中的绘画元素

2015-01-28 08:48:01聂凤芝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北京100871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
名作欣赏 2015年3期
关键词:绘画俄罗斯诗人

⊙聂凤芝[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 北京 100871;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3]

俄罗斯农民诗人作品中的绘画元素

⊙聂凤芝[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 北京 100871;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3]

研究俄罗斯学的学者们对俄罗斯诗歌的研究,大多遵循思想文化研究和语言修辞研究两条路线,较少涉及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研究。诗歌与绘画艺术的关系在中外诗学研究中也曾有学者涉及,但多数为理论性研究,或以一部作品为例说明两种艺术间的关系。本文以俄罗斯诗人中具有代表性的农民诗人柯尔卓夫、涅克拉索夫和叶赛宁的大量作品为例,具体形象地对俄罗斯诗歌作品,尤其是农民诗人作品中的绘画元素进行探讨。这是寻找俄罗斯诗歌研究新思路的初步尝试,也是挖掘诗歌审美新维度的尝试。

农民诗人 绘画元素 柯尔卓夫 涅克拉索夫 叶赛宁

黑格尔曾划分出五种所谓伟大的艺术:建筑、雕塑、绘画、音乐和诗歌。可见,在西方世界中绘画与诗歌同属缪斯家族的成员,因此他们之间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就有谈到诗歌与绘画的关系。被称为“希腊的伏尔泰”的西摩尼德斯有名言:“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这句话重点指出了诗歌与绘画的一致性。罗马著名的诗人贺拉斯说:“诗歌就像绘画。”另一位著名的古罗马时期的希腊作家普卢塔克却认为:“诗的艺术就是模仿的艺术,和绘画相类。”当然,诗歌与绘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在艺术表现方式、材料、接收的艺术感官和心理功能等方面彼此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对于同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或人类的社会活动,诗歌和绘画的表现方式截然不同:诗歌的材料是语言而绘画用的是色彩、线条和光线。但无论是诗歌的美还是绘画的美,对于读者和观赏者来说最根本的是诗歌与绘画作品所带来的心灵的触动。作为诗歌与绘画的连接点,意境的营造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优秀的诗歌和绘画无不是散发着强烈生活气息的产物。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是生活的提炼,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在西方的绘画作品中有很多对诗歌所描绘的形象和场景的再现。俄罗斯的很多艺术家往往能从诗人们的作品中汲取灵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创作出优秀的绘画艺术作品。

在俄罗斯璀璨文学的长河中有无数杰出优秀的诗人,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创作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并得到广泛的流传和传唱。在这些高声吟唱的明星诗人中间,有几位以自己鲜明的农民诗人的声音而格外与众不同。他们的诗作充满了对农民、对农村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刻画,不仅仅给读者留下了关于俄罗斯乡村农民生活的栩栩如生的意象和想象空间,更为同时代及其后来的绘画艺术的创作者提供了真实的百分百贴近生活的创作素材。我们想选取最具农民性特点的柯尔卓夫、涅克拉索夫和叶赛宁三位农民诗人来一探“诗画同质”的奥秘。

一、柯尔卓夫——农村生活与乡村自然景观的描绘者

别林斯基曾这样评价柯尔卓夫:“他是为他创作的诗而诞生的。他是名副其实的人民之子。他受抚育和成长的生活环境,是农民的生活环境……柯尔卓夫是在草原和庄稼人中间长大的。他不是为了优雅的问句,不是为了华丽的辞藻,不是以臆测和幻想,而是以心灵,以血肉去爱俄罗斯的自然,爱一切像萌芽、像种子生存在俄罗斯农民的气质中的美好事物……他本身就十足是一个俄罗斯人。”“柯尔卓夫熟悉而且热爱农民本来面目的日常生活,他不粉饰它,也不诗化它。他就是在这种生活中找到了这种生活的诗,而不是在遣词造句里面,不是在梦想或幻想里面,因为这种幻想所能给予他的,只不过是内容的真实性早已提供给他的表现方式。”①这是对柯尔卓夫这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甚至简短的一生都不曾远离土地的诗人的忠实评价。

然而正是这种在农村生、在农村长的经历,才使得柯尔卓夫对农村生活的所有细节之处了如指掌,对农民的语言和民间文学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和感情。柯尔卓夫善于用真诚的感情和独特新颖的诗句反应平民百姓的生活现象:沉重的劳动、贫苦的生活,以及对自由和幸福的渴望。对理性的信心、对人的爱、争取美好未来的斗争热忱、对劳苦人的命运所报的关切、崇敬劳动、自发的对于人民生活的倾心——这些都是蕴藏在柯尔卓夫身上各种力量和最美好的东西。萨尔蒂科夫-谢德林称赞他有“炽热的人性感”。

柯尔卓夫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唱出了反应俄罗斯农民思想感情甚至是精神面貌的生活之歌,反映了真真实实的农民的生活和情感。“俄罗斯文学中有一类作家,除了称他们为农事劳动诗人外,不可能再有别的称谓,这就是柯尔卓夫。”②柯尔卓夫诗歌创作中的很多作品充满了农业劳动的场面和农村生活的画面,就像一幅幅展现在读者面前的真实的俄罗斯农村生活的画卷。农事诗在柯尔卓夫笔下找到了最有利和最自由的表现,他对农业劳动场面的观察极其细致,完全从一位谙熟各项农活的农民的角度描绘了充满生机和运动的画面。

先来看一首柯尔卓夫的著名诗作《收获》的一些片段:

……/(农民播种的场景)/黎明刚刚来临,/人们各自走出家门,——/一个跟着一个,/在田里漫步行进。//有的抓起谷粒,/一把把洒在田间;/有的掌着犁头,/把土地耕翻。//弯弯的木犁,/翻耕着土地,/木耙的齿钉,/把大地的头发梳理。//(收获庄稼的场景)/人们一户又一户,/开始收割庄稼,/把高高的黑麦,/连根割倒在地下。//麦秸一捆又一捆,/剁成高耸的草垛;/从黄昏到黎明,/大车奏着音乐。//场上堆着草垛,/一个个好似亲王,/昂起高傲的头,/威风凛凛地坐在地上。/……③

这首诗所传达的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美的感受得到了普希金的高度称赞,普希金把这首诗发表在了他主办的《现代人》杂志上。诗中对农民劳动的诗意描写也成为80年代画家米亚索耶多夫(Γ.Γ.Μясоедов)创作油画《农忙季节》的一个灵感来源。油画《农忙季节》中描绘的画面与柯尔卓夫诗歌《收获》中“田间收割”部分所描绘的景象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农忙季节》的画面中,有一望无际成熟的田野、金黄色的麦田,一派富饶的俄罗斯乡间风光。田间忙做农活的人们,男人们在割麦,女人们在捆扎麦秸,孩子们也在忙着给父母亲帮忙。在秋天泛着金色的天空下这一处那一处地聚集着候鸟,他们也在准备在寒冷来临之前集体飞向遥远的南方。微风赶着天空中的云朵像麦田中涌来,仿佛急着要去帮助人们割麦。整幅图画中是一派农忙收获的景象,画面充满着劳动的旋律,荡漾着对劳动的赞歌。

除了农事劳动以外,柯尔卓夫对俄罗斯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观察的细致周到,并用充满情感的笔触记录下了俄罗斯乡村生活的一个个瞬间。像《巴威尔的婚礼》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巴威尔爱上一位姑娘,/送给姑娘许多礼品:/两丈美丽的条纹花布,/一双高跟鞋,一条头巾,//还有一段中国棉布,/一顶金灿灿的花冠;/姑娘成了艳妆的美女,/像是富商家的名媛。/……

这是多么逼真的俄罗斯乡村婚礼丰富多彩的图画,每一样物件都被诗人细心观察过并用自己的笔逼真地描绘了出来。

除了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刻画之外,柯尔卓夫对俄罗斯大自然美丽风光的描绘也有着绘画艺术般的视野。在诗歌《割草人》一诗中他用朴实而深刻的笔触描写了广阔的大草原:

……/辽阔的草原/广袤地平躺在/远近周围,/芦苇草,/绵延不绝。/啊,你,我的草原,/自由的草原!/草原,你分布得/这样宽广/一直延伸到/黑海!

以及在诗作《爱的时刻》中他对绿色草原的描写:

春天那绿油油的草原/全都装饰着花朵,/满天都是/歌声婉转的飞鸟!/它们日日夜夜歌唱/那奇异的歌曲!

即便是一朵田野中的《野花》,在柯尔卓夫的眼中也是那么的与众不同,惹人怜爱。

大自然可爱的造物,/一朵装点幽谷的野花,/春天搂抱你一瞬,/默默无闻生长在荒原!/告诉我,你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露珠儿闪烁着火光,/为什么你像人一样呼吸,/吸着圣洁芳香的空气?/……

柯尔卓夫用真实质朴的语言描绘出了他所熟悉的,他所看到的每一幅图景。正如杜勃罗留波夫所做的评价一般:“柯尔卓夫所描绘的大自然是十分真实而且自然的。他并不幻想什么陡峭的河岸,潺潺的溪水,蜿蜒着洁净小路的美丽森林等等。他描写的就是那些他看见和知道的东西:草原、田野、森林、乡村、夏天的暑热、秋天的暴风雨、冬天的暴风雪,而且把他们一如在自然中的样子表现出来。”④从他的诗歌中我们能闻到草原上清新的气息、花草的芬芳、麦子的香甜味道。这就像一幅幅生动的俄罗斯风景画般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二、涅克拉索夫——鲜活农民形象的刻画者

涅克拉索夫是一位伟大的革命民主诗人。在涅克拉索夫之前,没有哪位俄国诗人像他这样有意识地、公开地站在农民一边,像他这样如此真切、真心地关心农民的命运,为农民鸣不平,充分地表现出农民的理想。涅克拉索夫的诗歌是一幅幅人物形象刻画得极其逼真的任务肖像画。他笔下有穷苦的孩子、命运悲惨的小货郎、伏尔加河上艰辛凄凉的纤夫,当然还有美丽善良的达丽亚和公爵夫人们。无论是群体的形象还是个人的形象,在涅克拉索夫笔下都是那么栩栩如生。涅克拉索夫给我们呈现了整个俄罗斯社会中几乎各阶层的全貌。这里我们关注的是涅克拉索夫作为深刻揭露俄国农奴制,坚决反抗这一不合理制度的斗士而奋起为农民鸣不平而描绘刻画农民生活的作品。像《伏尔加河上》《农家的孩子》和《三套车》是我们要拿来进行分析的主要诗作。

伏尔加河是涅克拉索夫度过童年生涯的地方,他童年的记忆与伏尔加河紧密相连。他把许多热情洋溢、充满柔情的诗歌献给了这条母亲河。他曾经称呼伏尔加河是“美好的河流,人民的养育者”。然而,也正是在这里,在这条“极美好的河流”上,童年的他却经常在村边伏尔加河畔观看纤夫们挽索挣扎,倾听他们凄凉的哀号和沉郁的呻吟声。这一幕幕惨痛的画面和内心激起的强烈同情在他后来的诗作中都随处可见。我们来读一读《在伏尔加河上》吧:

……/但我忽然听见一阵呻吟声,/于是我把目光投向岸上。/几乎把头弯到了/盘绕着纤绳、穿着书皮鞋的/脚前,一群纤夫/在沿着河岸爬行,/他们那送葬似的均匀的喊叫声/在沉寂中粗野得叫人不能忍受,/清亮得可怕——/我的心发出一阵颤动。/啊,伏尔加河!……我的摇篮!/有谁像我这样爱过你?//……/我本来不会离开你呀——/啊,伏尔加河!要不是在你的上面/想起了这悲痛的嚎叫声!/……/沙砾掩盖了/你这印在岸上的足迹,/在那儿,你挽着纤索一步步走去,/并不比披枷带锁的囚犯体面,/你重复着令人厌恶的字眼,/千古不变的“拉哟拉!”/伴着痛苦的叠句“哎唷嗬!”/有节奏地摇着头……⑤

读着这些诗句,沮丧、忧郁又艰辛的纤夫形象便会跃然纸上,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让人不禁想起著名画家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列宾的这幅画俨然是涅克拉索夫诗作内容的真实再现。然而,画家列宾在回忆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时说,一次,他在伏尔加河上与友人乘船出游,偶然间看到岸边的纤夫们在挽索拉纤,他们顶着烈日,脚踩沙砾,艰难地向前行进着。那满面汗水,空洞而绝望的目光给画家留下了震撼性的印象,于是产生了要把他们用画笔描绘出来的创作冲动。列宾说他之所以要创作这幅油画作品仅仅是由于被自己亲眼所见的残酷景象所震撼了,而在此之前他从不曾读过涅克拉索夫的这首描写纤夫们生活的诗歌。然而我们可以看得出,列宾的纤夫们和涅克拉索夫的纤夫们是多么相像,简直可以说油画作品的形象就是取自诗歌作品。无论是画作还是诗作,我们都能在纤夫们的脸上和身姿中清晰地体会到纤夫们的顺从和彻底的绝望,听见他们痛苦的呻吟在河面上回荡。一位是诗人,一位是画家,他们用不同的手法展现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细细品味会发现,列宾是在哭诉,而涅克拉索夫则是悲极而歌。

儿童也是涅克拉索夫在创作中所关注的重点。看下面这首《农民的孩子》中的一段精彩描写:

在寒冷的冬天,凛冽的寒风中,/一个小小的农民,脚穿大靴子,/身着羊皮袄,还戴一双大手套,/牵着缰绳,威武地向前走去,/样子是那么规矩、安详……/而他自己却只有指甲盖大小!/“……父亲砍柴,由我来运。”/“怎么,你父亲有一大家子人?”/“家是大,但一共有两个庄稼人:/我和我的父亲……”/“原来这么回!你叫什么名字?”“符拉斯。”/“你几岁啦?”“刚满五岁……”/……//阳光照耀着这一幅图景,/孩子显得这样出奇的矮小,/仿佛我来到了儿童剧院中!/可这孩子却是真的,活生生的孩子,/雪橇、枯枝和杂毛的公马,/那一直积到窗口的雪,/在冬天冰冷的阳光下——/这一切是真正的俄罗斯景象,/带着寒冬荒凉而又沉寂的印记,/让俄罗斯人的心灵爱的发疼/……

俄罗斯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在涅克拉索夫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批判和描绘。再也没有哪一个诗人像涅克拉索夫那样,在自己的诗中如此经常地、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再现俄罗斯母亲和俄罗斯女性形象的了。《三套车》《严寒,通红的鼻子》等诗作表现了他对广大农村妇女命运如焚的忧虑,并对她们生活地位的艰苦做出了卓越的现实主义的描写。下面我们仅以《三套车》为例,看一看作者如何通过对农村姑娘婚前与婚后生活的现实所做的描绘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旧俄国农村女性残酷现实生活的图画。看“她”(俄罗斯农村的年轻姑娘⑥)年轻时的美貌:

透过你那黝黑面颊的红晕/露出了纤细纤细的毛绒,/在你那弯弯的眉毛下/滴溜溜闪动着一双调皮的大眼睛。//黑眉毛村姑的一瞥,/充满了沸腾热血的魔力,/它能使一个老人倾家荡产,/它会将爱情投入青年的心里。

然而,如果美丽的村姑如果不能追求自己向往的幸福,跟随那飞驰的三套车而去,那么未来将不再是如此的轻松而丰满,等待她的将是这样的生活:

……/你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嫁一个邋遢的庄稼汉。//围裙紧紧系在腋下,/将胸脯勒得扭扭歪歪,/爱找茬儿的丈夫会来打你,/婆婆会把你折磨得死去活来。//由于粗重而又艰苦的活计,/你还来不及开花就要凋零,/你将陷入沉睡不醒的梦里,/照看孩子、吃饭、劳动不停。/……

涅克拉索夫用他的心在体会农民的心,用充满同情的笔揭露和展示了农民生活的不幸与艰辛。他笔下的一个个农村人物形象鲜活而又真实,每一个都会让读者心酸落泪,并在读者的脑海中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涅克拉索夫农民主题的诗歌更像是一幅幅农民们的肖像画,真实得让我们总是感觉得到他们就在那里。

三、叶赛宁——乡愁诗画蒙太奇的创造者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术语,然而这个词的使用并不仅限于电影艺术。蒙太奇一词与文艺关系密切。马赛尔-马尔丹指出:“应当看到蒙太奇早在电影出现之前就存在了。在著名的《1938年的蒙太奇》一文中,作者爱森斯坦曾经从达·芬奇、普希金、莫泊桑和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中去寻找例子,进行分析。”⑦可见,诗歌运用蒙太奇的手法早于电影,电影蒙太奇手法是曾获益于诗歌的。蒙太奇的手法就是指在某种顺序和延续时间的条件中,客观地、创造性地把许多外表不相连贯的、缺乏完整概念的各个镜头(或者画面)组织在一起,让观众(在诗歌中应该是读者)自己去感受、去判断,从而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等效果。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用于表达难以捉摸的,隐藏较深有较浓厚的情感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镜头或画面的跳接组合是蒙太奇手法最大的特点。

叶赛宁的诗歌中充分运用了这种视觉艺术的特殊表现手法,创造出了幻化奇特的绘画艺术的效果。先来看一首描写俄罗斯典型农舍的小诗《农舍里》:

农舍里/又松又脆的煎饼喷喷香,/克瓦斯酒桶放在门槛旁,/在小巧、尖顶的炉子上方,/屋顶里钻进去几只蟑螂。//锅盖上一阵阵油烟袅袅,/炉膛里残留着柴灰一坨,/搁板上的盐罐子后面——/还放着一堆新敲的蛋壳。//母亲已摆弄不动炉叉了,/她只好低低地弯下身来。/老猫悄悄地爬到小壶前,/去头和热气腾腾的牛奶。//几只母鸡跳上了木犁,/咯咯的叫声此起彼落,/公鸡在院子里引颈高啼。/唱着对上帝的庄严颂歌。//从窗口望去,门廊斜坡上,/有几只小狗崽乱毛蓬松,/正爬出屋角,躲进车轭,/它们害怕着嘈闹的叫声。

在这里,老猫、母亲、香喷喷的脆饼、热腾腾的牛奶,盐罐子后面的鸡蛋壳,还爬动的蟑螂,还有引颈高啼的母鸡和胆小的小狗崽。诗人在这首短短的诗作中,以一种摄像机镜头的方式把所有这些生活中的一切揽入视野,一幅幅剪接、拼贴在一起,多么温馨平静的乡村生活。这是叶赛宁心中的家园,是他永远挥之不去的思念。

如果说《农舍里》写的是旧俄农村村舍的内景,那么下面则是在拍摄它的外景:

我被遗弃的家乡啊/你哟,我离弃了的故乡,/你哟,我的故乡,荒原,/那一片无人收割的草场,/森林,还有那座修道院。//木屋一间间西歪东倒,/总共不过四五户人家。/毗连的屋顶形状如波涛,/像树干通路映照着彩霞。//在那禾桔的架装下面,/裸露出了刨光的叉梁,/风儿还把太阳的光点,/洒到灰蓝色的霉斑上。

东倒西歪的房子,叉梁上的霉斑……在这满目凄凉的乡村里,针茅草悄悄对过往的人诉说着本地的往事和轶闻,使整幅画面沉浸在一种充满古风意识和乡土气息的氛围之中,是行里洋溢着质朴生活的诱人魅力,其中又有几分惆怅、几分自责,也有着浓浓的缱绻之情,诗话之间是对故乡衰败的淡淡哀愁。在这些思想的哀愁里,故乡的往昔有如画板在眼前展开:

浓云在丛林里编了花边/芬芳的烟霭已袅袅升起。/从泥泞路我驱车出车站,/远离了故乡的林边草地。/树林呆住了,悄然淡漠,/夜幕象头巾挂在松林外./含泪的思绪吞噬着心窝……/啊,故乡,你闷闷不快。//抓树姑娘们忧忧郁郁,/我的车夫也在信口哼唱:/“我将在牢床上面死去,/并将被人家草草埋葬。”

密布的浓云,袅袅的烟霭似有意似无意地撩动着愁思。一幅幅离开故乡时的景象,“呆住的树林,迷漫的云烟,垂挂的夜幕”,是一种怎样的无奈与离情,画面中充斥着沥青无处不在的美感效应。

故乡美丽的景色在叶赛宁的笔端犹如电影镜头般不断出现、变化、交叉,呈现出迷幻般的蒙太奇的电影表现手法。他笔端的春天:

野樱花飘落,像雪花飞舞,/绿色树林里缀满露珠和野花。/陇坎间白嘴鸦来回踱步,/在田野低着头寻觅新芽。//如茵的绿草低垂在地上,/多脂的青松散发着清香。/你们啊,你们,橡树和草场——/这春光是多么令我神往。

故乡的夜在身处异乡人的心中和脑海中不断浮现,那黑色与白色的对衬,那宁静如画的诗意,是一个个留在读者心中美丽的镜头和久久萦绕挥之不去的乡愁。

河水在梦中轻轻地荡漾。/幽暗的松林已不再喧响。/长脚秧鸡不在声声啼叫,/夜莺也不再娇柔地歌唱。//深夜里,四处一片静悄悄。/唯有小溪在淙淙流淌。/皎洁的明月洒下清波,/周围一切都辉耀着银光。/……

这是叶赛宁式的大自然图景,其中自然景色和物象是如此丰富多彩。不论是地上的禾穗、天上的明月,还是窗前落叶缤纷的白桦、远处嘤嘤啜泣的乞丐女,都深深激动着诗人真挚、敏感、多情的心弦,使其发出动人、含蓄、优美的旋律,把人们带到一个富有幻想的高尚境界。叶赛宁笔下的大自然,并非全属于景色和物象,它是诗人“心灵的镜子”。尤其是故乡的大自然,那色彩和声音,那光和影,统统是诗人心境、情绪和思想的反映。朝霞的火焰,浪花的闪光,银色的月亮,芦苇的沙沙声,广阔无垠的苍穹蓝天,平静如镜的湖面——故乡的自然全部的美都进入到了诗人的抒情画面,洋溢着对俄罗斯大地的挚爱。

再来读一首《早安!》,那清晨的俄罗斯大自然的一个个画面是如此简洁地浓缩了大自然中美的一切,为我们读者呈现了一部充满真情实感,充满游子对故乡悠悠思念的乡愁图。

早安!/金灿灿的星星已开始打盹儿,/明镜似的河湾开始颤动。/晨曦映照着小河湾,/也染红了网状的天穹。/睡眼惺忪的小白桦露出了笑容,/披散开缕缕如丝的发辫。/嫩绿的花絮瑟瑟作响,/露珠的银光熠熠闪闪。/篱笆旁的荨麻已经长起来了,/用鲜艳珠母贝把自己打扮,/它淘气似的摇晃着脑袋悄声说:/“早晨好啊,祝你早安!”

叶赛宁在这种幻化的奇异自然美的描画中,创造了瑰丽的艺术美,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在诗歌中创造了一个个神奇的意象。自然界的万物在他的笔下都变得拥有了自己的生命,都赋予了诗人浓浓的感情,这些被剪辑在一起的感情画面波动而起伏,有时哀伤,有时欢欣,无论是哪一幅画面都是一个美丽至极的思乡图。

诗歌与绘画是相辅相成的艺术形式,它们既能互相补充又能互相转化,各民族文化的诗歌中都有不少鲜明的例子。细心观察、仔细研究这两种艺术形式无论在诗歌研究还是在绘画艺术的研究方面都会有新的令人惊喜的发现。

① 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满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② 列宁格勒:《俄国文学史》(第2卷),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97页。

③ 柯尔卓夫:《两度别离》,张孟恢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以下柯尔卓夫诗歌均选自该译本,不再另注)

④ 杜勃罗留波夫:《杜勃罗留波夫选集》(第1卷),辛未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⑤ 诗歌译文参考魏荒弩编:《涅克拉索夫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以下涅克拉索夫诗作均引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⑥ 笔者注。

⑦ 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136页。

[1]季莫菲耶夫主编.俄罗斯古典作家论(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 俄罗斯抒情诗选[M].张草纫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3] 徐稚芳.俄罗斯诗歌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曾思艺.俄苏文学及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作 者:聂凤芝,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2011级在读博士研究生;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俄罗斯文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绘画俄罗斯诗人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诗人猫
诗人与花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0:48
欢乐绘画秀
另辟蹊径
环球时报(2014-10-08)2014-10-08 08:06:24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1期)2014-08-16 15:57:49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3期)2014-08-16 09:02:22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5期)2014-08-16 02:33:53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环球时报(2014-02-17)2014-02-17 23:5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