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里的侏儒
——《父亲的微笑之光》中另类女性形象分析

2015-01-28 08:48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名作欣赏 2015年3期
关键词:苏珊娜侏儒艾琳

⊙李 慧[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教堂里的侏儒
——《父亲的微笑之光》中另类女性形象分析

⊙李 慧[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父亲的微笑之光》这部小说除了包含诸多方面的深层内容,比如作者对父权制的批判、呼唤对黑人传统文化的回归、对自然人性的回归等等之外,也塑造了除了众多个性十足的女性之外的一个另类女性形象:一个教堂里的侏儒。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作者表达了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对种族歧视的控诉,呼吁对黑人传统文化的回归。同时,作者也通过塑造这一形象,给世人传达了她的女性观。

《父亲的微笑之光》 侏儒 女性形象

艾丽斯·沃克的《父亲的微笑之光》这部小说包含了诸多方面的深层内容,包括作者对父权制的批判、呼唤对黑人传统文化的回归、对自然人性的回归,号召妇女联合起来建立男女平等多元、互为主体这样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等等。同时,作者在作品中也塑造了多个女性形象:性格叛逆、不遵从世俗规则的姐姐麦格德琳娜;看似温柔高贵实则喜好享乐,年幼时受到心灵创伤的妹妹苏珊娜;任劳任怨,为自己的丈夫和家庭默默付出的母亲;相貌平平,身材矮小,常年生活在教堂后面的一间小屋子、备受当地人折磨的侏儒艾琳,以及敢于同现实作斗争的女同性恋者波林等。

恰如研究者们认为奥斯汀在《简爱》中塑造的疯女人这一形象是另外的一个自己,笔者认为沃克在作品中塑造的侏儒艾琳同样是作者内心深处声音的表达,我们可以把侏儒作为一个窗口,或者是一条打开的门缝,借此窥探其创作时内心深处的想法。

一、对男权社会的反抗

在《父亲的微笑之光》中,艾琳是在第一章《天使》中的“恋爱之因”这一小节的结尾出现的。小说这样写道:“就在教堂里,他们遇上了那个侏儒。”看似简单的一句描述,其实包含了诸多的信息。教堂是人们祈祷的地方,是当地精神信仰的代表,就在这里,有一个侏儒。在接下来的“眼睛”小节中,作者用苏珊娜丈夫彼得罗斯的视角,对艾琳进行了侧面的描述与评价:“老实说,起先我一点都不记得她,尽管我自幼每个礼拜天都见到她。她好似教堂的固定装置。事实上,她就住在教堂里”。在这里,作者采用的是男性视角,在他看来,艾琳是教堂的固定装置,生而就有的;但他的妻子苏珊娜却不这样认为。苏珊娜想和艾琳进行交流,想知道有关这个女人的东西——在教堂里,她被艾琳灼热的目光打动了。彼得罗斯添了一句:“她肯定不会讲英文。”然而事实证明彼得罗斯是错误的。在苏珊娜带着一系列问题去拜访那间挂着大红色窗帘的屋子时,艾琳说道:“当然,我会讲英语”。事实上,艾琳不仅会讲英语,还会讲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日语,还有拉丁语。苏珊娜庆幸自己没有听彼得罗斯的话。在交谈的过程中,艾琳告诉苏珊娜,不久前,这里还有用石块砸死妇女的习俗。在接下来的几日与艾琳的交谈过程中,苏珊娜还知道了为什么有“女士优先”的说法,原因就是从前女人若被准许走在男人后面,她们就会逃走。如果女人走在前面,男人就能盯住女人。后来,女士们渐渐被驯服了,先生们不愿意承认他们喜爱的女人只想着逃跑,于是便想出了骑士风度。他们对女子献殷勤,抱女子过水坑,扶女子上马车。艾琳的这个观点是不同于世俗的,让人不由得对她思想的独特性和见解的洞察性感到折服。

艾琳是个聪明的女人,在老家那样的小地方,她当然很容易地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她的父亲是个财主。这就为后来艾琳的“翻身”奠定了经济基础。假如说艾琳没有那个财主的父亲,或者她的七个哥哥没有死去的话,她就无法继承到大笔的财产,从而离开教堂,获得新生。这样看来,作者意在强调,假如一个女人想要在这个男权社会真正独立,不依附于男人,首先必须要在经济上独立。

等艾琳再次出现的时候,她是一个教堂之外的、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人了。艾琳在给苏珊娜的信中说,她终于加入了那个被人们认为过着“不守法”生活的吉卜赛民族中间去了。在那里,男女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平等,因为有的妇女年轻时便是城里的医生、教师等。吉卜赛民族开放,自由的生活状态,让艾琳得到了新生。

当艾琳和她的豪华高级轿车以及高大的保镖们出现在苏珊娜家门口时,她着实吃了一惊。文章中这样写道:“全世界都看见亿万美元落到了我小个子的身上,都认为我一下子高大完美了。”这无疑是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所充斥的人与人之间赤裸裸金钱关系的批判。

回过头来,等艾琳再次回到她之前生活过大半辈子的教堂的时候,她把它称之为“监狱”。然而如今的教堂已经被改造成了学习古代礼仪的地方,旧貌换新颜。值得注意的是,艾琳曾在教堂里筑了一个壁炉,因为她觉得教堂里缺火。火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热情;或者是,有一天,这把火没控制住,燃烧掉曾经禁锢她的教堂。

二、对种族歧视的控诉

历史记载,吉卜赛作为一个天生流浪的民族,内心有着很强的民族性格,他们拒绝其他文化与变化,保守着内心关于流浪的一些浪漫的向往和天生的特质。就是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民族,曾在历史上受到了和黑人一样的摧残、歧视和压迫。在欧洲历史上,吉普赛人曾经当了四百年的奴隶。事实上,黑人民族也是如此。作者借艾琳之口反映了这样一段人类历史上的悲剧,显示了作者对种族歧视的抗议。

在别人都对这个民族唯恐躲避不及的时候,艾琳偏偏认为自己与吉普赛人最贴近,既然生活方式完全相反,为什么她说自己与吉普赛人最贴近?因为在艾琳的骨子里,有一种天生的冒险性,在她的内心深处,是极力不认同自己当下的生活方式的,迫于现实原因,她无法做出根本性的改变,只能在自己的屋子里表达自己对外界的向往。在艾琳看来,吉普赛人比任何人更加热爱地球,因为他们愿意结识更多的人,他们一直非常愿意见识更多的地方。

在这里,作者通过艾琳的言论,表达了对自古以来欧洲中心主义言论和思想的批判。吉普赛人也属于正常的民族,只是他们从不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生活。他们最热爱的是音乐,因为音乐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好的桥梁。同时,他们热爱大自然,而这正是作者所极力强调的。

艾琳告诉苏珊娜:“别让任何事情妨碍你享受人生。”尽管吉普赛人遭到了如此不公的待遇,他们仍然在努力生活。尽管黑人种族也如吉普赛人一般,但她认为作为黑人种族的苏珊娜,也应该尽量地去享受人生。这些都反映了吉普赛人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对音乐的热爱,更能体现艾琳顽强的生命力与对生活的热爱。

三、对黑人传统文化的回归

长期以来,美国黑人置身于白人文化背景下,为了生存抛弃黑人文化传统,接受白人文化。随着他们在新大陆立足后对白人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文化理念的学习与趋同,与非洲文化传统的离异不断增强。尽管这种离异是历史的进步,但由于现实中黑人与白人悬殊差距很大,美国黑人往往产生民族自卑感和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不认同的民族虚无主义,这将危及到黑人种族自身的存在。在探索黑人种族的出路问题上,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非洲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提出要重视黑人传统文化,认为文化遗产可以使黑人获得民族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沃克作为黑人女性作家,她亦一直在自己的作品中强调对黑人传统文化的回归。这点在她所有的创作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但在艾琳身上,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

首先上文提到,艾琳给苏珊娜写信了。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信纸的味道——没药树的味道。这是非洲特产的一种植物。作者在这里使用了这样一种特殊植物的意象用来做信纸的味道而不是西方有名的香水或者别的植物,在细节上凸显了作者对黑人文化的推崇。

其次,艾琳在作者的笔下是一个睿智的女人。她对苏珊娜说过:“我们是地球人,别忘了我们遭受过冰河时代。漫漫严冬摧毁或严重扭曲了我们身上的某种东西,某种人性的东西。它摧毁了我们对大自然的信赖,摧毁了我们的信念,即地球热爱我们,地球是我们的真正家园。我们曾经热爱和信赖过的一切竟然转而反对我们,蔑视我们。”这里再次强调了沃克的自然观,表明了她主张生态主义的一面。欧洲的霸权主义和反对异族主义让黑人种族受到了诸多的压迫,那些所谓的“文明”摧残了天然的、符合自然规律的民族文化,这是人类的悲哀,也是作者呼吁要回归黑人传统文化的原因。

小说的最后,艾琳在把母亲重新埋葬后,自己不到一个月也死了。她那么矮小,那么孤独,但又是那么坚强,那么热爱生活。她没被老家的人摧残至死,自己选择了新生。作者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侏儒艾琳这样一个形象,不仅是叙述的需要,更是因为艾琳代表了世界上某一特定的妇女群体。艾琳的一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这个世界上那些生而不受人重视,但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信念活得精彩的女人们的一生。艾琳的生命历程是值得让人尊敬的,这也是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极力想要表达的东西,那就是:一个女人,无论何种出身、什么相貌、何种民族、什么地域,她都应该打破社会上的某些特定规则对生命的禁锢,热爱生命,努力拼搏,漂亮地生活下去。

[1][美]艾丽斯·沃克.父亲的微笑之光[M].周小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2] 林意新.传统文化:民族魂魄之所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7).

作 者:李 慧,西北师范大学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苏珊娜侏儒艾琳
“侏儒”蜻蜓
亚洲象中的婆罗洲侏儒象
五只小猴子烤生日蛋糕(上)
驯服“火山”
亚马孙雨林首次发现杂交鸟类
村里的井
当酒吧混搭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