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语言学的语境因素看《斗百草辞》

2015-01-28 21:11黄聪聪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2
名作欣赏 2015年2期
关键词:意中人押韵百草

⊙黄聪聪[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2]

从功能语言学的语境因素看《斗百草辞》

⊙黄聪聪[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2]

《斗百草辞》见于任半塘先生编的《敦煌歌辞总编》(文内简称《总编》)下册1679页。任先生认为《斗百草辞》虽简,而不可通处特多。笔者以为辞篇里有些语言用了当时的方言口语,采用同音或音近字代替,假如我们用今天的现代汉语读它,自然会感到很困难,很难理解。笔者尝试用功能语言学的语境因素理论来分析《斗百草辞》的内容及语言形式,以期更好地理解该辞篇的思想真谛和社会文化价值意义。

语境因素辞篇内容语言形式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境理论

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继承了Malinowski和Firfh的语境思想,对语境因素的种类及其语言系统的选择和使用所起到的制约作用作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语境是千变万化的,语境因素是十分复杂的,但这些因素可以大致分为三大类: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和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话语范围指的是话题以及与话题有关的活动;话语方式指的是话语活动所选择的交流渠道,即口头的还是书面的;话语基调指的是讲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讲话者的交际目的。

Martin受到Halliday、Poynton等的影响,把话语基调看作话语活动参与者之间社会关系的协商。在他看来,地位(status)、接触(contact)和情感(affect)是构成话语基调的三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以上述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为主要依据,用功能语境的三要素(话语范围、话语方式、话语基调)对《斗百草辞》进行分析。文中难点之考证,笔者用闽南诗山方言的说法与之相吻合之处作佐证。方言例证材料详见话语方式部分。

为什么可以采用闽南诗山方言的说法作为佐证?笔者以为《斗百草辞》中用了西北方言,所以笔者采用与西北方言有历史渊源的闽南诗山方言作考证。关于这个问题可详见参考文献《敦煌研究文集》《闽南方言与敦煌文献研究》。今天的闽南方言是西晋至隋唐时期先后由中原迁入福建的中原汉人带来的方言,从今天闽南方言里的俗语词与敦煌文献里的俗语词相吻合,可以看到中原汉人在河西走廊一带跋涉的足迹,这对启发我们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去研究敦煌文献也许不无益处。敦煌文献里的俗语词源于中原汉语这一母亲河,闽南诗山方言里的俗语词也源于中原汉语这一母亲河,闽南方言与敦煌文献犹如一对孪生的兄弟,它们有共同之处也就不足为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有人用今日的闽南方言去解读敦煌吐鲁番文献里的俗语词,开辟了一条研究敦煌文献的新途径。笔者文中用闽南诗山方言作考证,也只是步前人之后尘。

二、用功能语境三要素解析《斗百草辞》

斗百草辞“喜去觅草”四首

第一:建寺祈长生,花林摘浮郎。有情离合花,无风独摇草。喜去喜去觅草,色数莫令少。

第三:望春希长乐,南楼对北华。但看结李草,何时怜缬花?喜去喜去觅草,斗罢且归家。

第四:庭前一株花,芬芳独自好。欲摘问旁人,两两相连取。喜去喜去觅草,灼灼其花报。

现附上的《斗百草辞》与《总编》个别字有出入。笔者改动根据两个原则:一是依据《总编》原有校稿,二是改动要有音理根据,要符合内在文理。

(一)话语范围

本文共四首,话语范围应包含环境、人物、话题内容与情景。环境应是个广阔的社会。每一首都有一句“喜去喜去觅草”。喜,喜悦;去,走出去;觅,寻找。表面上看,是寻找草,而实际上,这是把“草”作为一个广阔的社会,在广阔的社会里寻找意中人。

辞篇的话题是在谈择偶的条件。表面上看人物没有出现,而细细推敲,每首都有潜在的人物。第一首可视为是男子在独白,在怒斥那种看重金钱、朝三暮四的女子,强调人的风采品格不可缺少。第二首可视为是女子在独白,强调看重的是明达事理的男子,表达自己对爱情忠贞不渝,海枯石烂不变心的情意,并以此条件衡量自己要寻找的意中人。第三首可视为是女子对婚姻家庭的看法,既然建立了家,在家中就应当受到怜爱,得到幸福。第四首表明要自主选择意中人,不要受别人摆布、插手,这里的人物较多,有那个像花一样的女子,有想采摘这朵花的男子,有旁边的议论者。

每首都有一个语境点,语境制约了话题的内容。第一首出现寺庙,寺庙是让人们祈求幸福,期盼生活长久快乐的场所,这与“无风独摇草”、朝三暮四之人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首出现女子头上戴的簪花,这簪花是男子送给女子的定亲礼物,这簪花要挑新的,谁也不愿意去戴一个前人用过的旧簪花,这表明女子要求双方对爱情要忠贞不渝,簪花要新的与西山变白、东海填平是互相制约的。第三首出现语境点春天和代表两个家庭的“南楼”“北华”,用人们对春天寄托永久快乐来衬托人们对缔结美满家庭的期盼。第四首用“庭前一株花”的芬芳独好这美景,为抒写话题内容作铺垫。

(二)话语基调

据任半塘先生考证,本辞篇写作年代应在盛唐。在封建社会,是不允许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的,也不允许他们自由选择自己的意中人。他们想找到自己理想中的伴侣,就得冲破家庭、社会的阻力,就得敢于表达自己的择偶条件,而这势必与社会现实发生碰撞。为避开社会舆论压力,作者采用一种隐蔽的表现手法,即用隐喻的形式把所思所想所作、把富有哲理性的深刻道理委婉地表现出来。

这里所说的隐喻形式指的是传统的修辞方式和语法隐喻。这里的语法隐喻指的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提出的语法隐喻,他们认为语法隐喻是用一个语义结构表达另一个语义结构所能表达的语义关系,或者说是看待事物的另一种方法。

1.隐喻形式

①觅草。每首都有一句“喜去喜去觅草”,草,到处可看见,这里是比喻活跃在社会里的一群男女青年。

作者的思路:有草就有田野、村庄;有田野、村庄,就有社会;有社会就有人,就有男女青年。去觅草,意指来到男女青年之中,在这里面寻找意中人。

②斗花先、觉走。花,比喻佳偶,比喻意中人。斗花先,隐喻把挑选佳偶摆在前面。而要做到“斗花先”,就必须“觉走”。“觉走”原指驱跑了睡魔,这里隐喻排除来自社会、家庭的种种阻力。

③有情离合花。这句指有情的人如离合花,比喻词“如”省略,用离合花隐喻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人即使遭遇灾难(如战争、瘟疫、饥荒等)被迫分离,最终也能重新团聚。

④无风独摇草。这一句指无情的人如无风独摇草。无风,指风平浪静,这一句用独摇草来隐喻对爱情不忠诚的人即使在风平浪静的顺利环境中也会摇摆不定,也会违背当初的诺言。

⑤色数莫令少。色数,即“色素”,比喻人的品格、风采。“色数莫令少”是隐喻人的品格、风采不能缺少。

⑦不怕西山白,惟须东海平。这个是条件复句,用这双重条件来比喻自己对爱情忠贞不渝。民间传说,唐时不满武则天当皇帝者,说“除非日头(太阳)从西边出来”,西山白,意指西边出太阳。而实际上太阳从西边出来是不可能的,退一步说,即使从西边出来也不怕,还需要第二个条件:东海填平,以此来表达海枯石烂不变心。这不仅是女子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写照,而且也是众多女子衡量意中人的条件。

⑧南楼对北华。对,即配,诗山方言为常用词。这是个主谓宾结构,隐喻南楼与北华缔结婚姻关系。第二句指这两个家庭结成婚姻关系,联系句一跟人们对春天寄托美好希望一样,都是希望能获得长久快乐。

⑨但看结李草,何时怜缬花。字面意思:但是要看看已缔结家庭的李草,什么时候能怜爱缬花。用李草何时能怜爱缬花来隐喻自己一旦建立了家庭,何时能得到怜爱,得到幸福。蕴含如不能得到怜爱,得到幸福,那我就暂不结婚,暂不成家的意识。这与末句“斗罢且归家”相照应。

⑩欲摘问旁人,两两相连取。字面意思:有人想采摘这株花,可他又拿不定主意,就去问旁人,惹得同类花两两在议论。这句用来隐喻应自主选择意中人,爱情应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不应受别人摆布。

⑪灼灼其花报。名词“花”作主语,动词“报”作谓语,宾语没出现。这个主谓句隐喻那个像一株花的女子最终答应了那个男子的求爱。

2.地位、接触、情感

Martin把话语基调分为地位、接触、情感,现以此标准分析本文。

①地位。这一群男女青年,在选择佳偶这一问题上,是受制于父母的,而这是一群乐观有为、敢于冲破封建家庭桎梏的青年,从“喜去喜去觅草,觉走斗花先”可看出他们冲出家庭束缚,走向社会。地位的高低显然阻挡不了这一群有为的青年。

②接触。每一首都有一句“喜去喜去觅草”,从去觅草,走进社会,说明男女青年还是有互相接触、互相了解的机会,而不是隔窗看花。

③情感。由于当时社会男尊女卑,妇女社会地位低下,所以女子对婚姻家庭很看重,感情投入大;而男子就显得感情投入少。如,男子对轻浮的女子,是采取鄙视,骂她是“花人”“无风独摇草”。对庭前一株花,意欲摘取,但态度暧昧,不愿意自己主动接触,而是去问别人。而女子就不一样,态度坚决,感情专一,誓言铿锵:不怕西山白,惟须东海平。

(三)话语方式

《斗百草辞》是用西北方言写的,这从辞中的用词与用韵可证。采用同音与音近字代替方言,语言简练,以书面的形式记录当时的口语,方言味浓重。

本文在作考证时要引用到两篇具有影响力的论文:邵荣芬《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文内简称邵文)、龙晦《唐五代西北方音与敦煌文献研究》(文内简称龙文)。

1.押韵和谐

每首的第二、四、六末字押韵。

第一首,郎、草、少押韵。据龙文,唐五代西北方音阳韵的字失去“”尾,读“o”,郎在《广韵》里属唐韵,而阳唐同韵,郎读如lo24;又据闽南诗山方音:草co53(白读)少zio5(3白读);又据邵文唐五代西北方音平上去可互押互代,所以郎“1024”、草co53、少zio53可互押。这与《捣练子》(《总编》中册第549页)里的“房、娘”与“婆”互押原理相同。

第二首,新、平、先押韵。若用闽南诗山方音读,押韵和谐:新sin33、平p24、先sin33,据邵文,唐五代西北方音,一尾和一n尾互相代用。

第三首,华、花、家押韵。若用闽南诗山方音读,押韵和谐;华hua24、花hua33、家ka33

第四首,好、取、报押韵。若用闽南诗山方音读,押韵和谐;好ho53、取cu53、报po21。

2.用词方面

用同音或音近字代替方言词。

①走、斗。见辞内“簪花競斗新”“觉走斗花先“”斗罢且归家”。走,闽南方言指“跑”,保留上古汉语词义。觉走,意指驱跑了睡魔。斗,即“挑”,挑选。“斗”在《广韵》属候韵端母,“挑”属韵定母。据邵文,唐五代西北方音端定代用。又据闽南诗山方音“斗tio21”“挑tio21”音通可互代。“斗”作“挑”又见《敦煌变文集》(下册第686页第13行):呈线呈针斗意长,对鸡对凤夸心智。

②花林、浮郎。《总编》下册第1681页注:“浮郎”之“郎”应与“草”“少”同音,而不得其字,不得其物,待订。

笔者认为,“花林摘浮郎”用了同音代替的方言词。,依闽南方音,花林,即“花人”,因方音“林lin24”与“人lin24”音同可互代。闽南诗山方言“花人”“花婆”指看重金钱、朝三暮四、轻浮的女子。浮郎,即轻浮的男子。“浮”与“富”方音文读音可通可互代。浮郎,也隐喻轻浮有钱的男子。花林摘浮郎,用来隐喻花俏的女子看重的是有钱人,看重的是荣华富贵,这与“建寺祈长生”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两两相连取

《总编》下册第1683页注:二本“笑”写“取”,失韵,仍待校。

笔者认为“取”不必改,若依闽南诗山方音,押韵和谐,详上。为使句三与句四文意能连缀,笔者把“捻”改为“连”。据《总编》下册第1315页《女人百岁篇》“五十连夫怕被嫌”的“连”应是“念”,而“捻、念”音同,“连”与“捻”、“念”方音可通可互带。又诗山方言议论,谈论说成“cu31,”“cu31”可用“cu53”代替(因据邵文声调平上去可互押互代),cu31的本字待考。

四、结论

本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来解析《斗百草辞》,尝试从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来诠释这看似简而难懂的语句。本辞篇的“草”比喻一群男女青年,“花”比喻意中人,通篇采用隐喻的形式,语言精练、含蓄、形象、生动,富有深刻的哲理性。辞篇意境开阔,在一幅生动、色彩明丽、生气勃勃的广阔画面上塑造了一群可爱、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男女形象,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民主性,有其社会进步意义。

[1]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常晨光,陈瑜敏主编.功能语境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任半塘编.敦煌歌辞总编上中下三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黄幼连.《吐鲁番出土文书》辞释数例[M].敦煌研究,1986(4).

[5]黄幼连.闽南方言与敦煌文献研究[J].杭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

[6]邵荣芬.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J].中国语文,1963(3).

[7]龙晦.唐五代西北方音与敦煌文献研究[J].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3(3).

[8]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研究文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9]王重民,王庆菽等.敦煌变文集上下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10]周长楫主编.闽南方言大词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黄聪聪,硕士,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方言学、英汉对比。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意中人押韵百草
我的意中人
百草枯到底有多毒
荷花
农业农村部:加强百草枯专项整治工作
“意中人”是怎样一件苦差事
神农尝百草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我给小鸡起名字
神农尝百草
Watch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