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探索

2015-01-28 21:11胡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政部陕西杨凌712100
名作欣赏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文学作品

⊙胡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政部,陕西杨凌712100]

文学作品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探索

⊙胡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政部,陕西杨凌712100]

合理恰当地运用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质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可以清晰地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化。教师可以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特点,挖掘可资引入的文学作品,将其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之中,构建一个高效、生动的课堂。

文学作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

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开始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该课程在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历史文化素养,把大学生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如何使这门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值得每位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思考。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提高课程的教学实效,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相关探索。

一、挖掘可资引入“纲要”课教学的文学作品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小说家李洱在界定文学的功用时说:“文学让我们学会了说话,文学让我们心中柔软,文学让我们眼中还有泪,文学让这个世界不那么干燥。”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蕴含着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它们能够深刻地把人类社会的普遍性刻画出来,鲜明、形象地反映人类生活;它们可以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清晰地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化。

文学作品从体裁上划分,有小说、剧本、民歌、诗词等;从写作的时间划分,有当时人写的、后人与今人写的。与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文学作品,内容十分丰富。如鲁迅先生的作品:《阿Q正传》《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这些作品告诉我们一百年前的中国文化和历史。可以说想要了解中国近代史,鲁迅是绕不开的。又如毛泽东的诗词,它们是毛泽东革命一生的真实写照,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和新中国建国二十多年间社会主义建设的革命史诗。特别是毛泽东写于长征时期的九篇诗作,即《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和《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因系同一历史背景下的作品(大都写作于1935年),被称为长征组诗。这些讴歌红军远征的壮丽诗篇,构成毛泽东生平诗歌创作的高峰,同时也记录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另外还有一些典范性、权威性、经得起时间检验和反复阅读的著作也可作为“纲要”课教学的资源。小说主要有茅盾的《子夜》、钱锺书的《围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诗词有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王运的《圆明园词》、张维屏的《三元里》、黄遵宪的《冯将军歌》、谭嗣同的《春愁》、胡适的《窗上有所见》、贺敬之的《回延安》等,戏剧如老舍的《茶馆》、田汉的《名优之死》、洪深的《农村三部曲》、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白毛女》等,报告文学有夏衍的《包身工》、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散文有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等,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一个多世纪的中国历史发展的历程,呈现一个全方位、宽视野、多维度的中国图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走进历史,使他们能够在已有的知识建构的基础上更为深入地理解教材,同时也摆脱了教材的限制,引导学生进入更为广阔的历史空间去思考。

二、文学作品在“纲要”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借用文学作品丰富历史内容,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文学作品的特点是艺术形象鲜明、感染力强,借助此特点,在“纲要”教学中引用许多生动、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时代特征的诗词、小说,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讲授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讲授“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少数民族诗人仓央嘉措和纳兰性德的诗作,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西藏历史上最有才华的诗人,他的诗歌一般都是描写男女恋情与讽刺封建礼教的,内容纯净自然,具有丰富的民歌风味,读起来总让人痛彻心扉。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上独树一帜,词风格近李煜,有清李后主之称。所写词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直指本心。流传至今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这一富于意境的佳作,是其众多的代表作之一。王国维曾评价纳兰性德的词坛成就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通过介绍仓央嘉措和纳兰性德这两位诗人及其作品,可以让大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摆脱历史的平白直叙,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借用文学作品认知历史事件和人物,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教育是“纲要”课程教学的灵魂,而文学作品又是进行爱国教育最形象、最生动的资源,深入挖掘能够涵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文学作品素材,就一定能够对他们的思想情感起着强烈的熏陶、感染和内化作用。例如笔者在讲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即引用了张维屏《三元里》中的诗句:“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以表现中国人民英勇无畏抗击英国侵略者的爱国精神。又如在谈到“维新变法”时,笔者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梁启超参与变法的事迹及其代表作《少年中国说》,以表达梁启超对国家的拳拳热爱之情和对少年的殷殷期待之意。进而说明维新派爱国的赤诚、救国的迫切,无疑为后人所敬仰,但其失败却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再次受挫,中国又失去了一次现代化的机遇。

3.借用文学作品引发大学生思考,培养并逐步提升大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方面的社会现实,通过对近现代文学作品的讲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的历史问题,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章时,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重温鲁迅先生的《孔乙己》《阿Q正传》《药》等小说,这些文学作品都来自高中语文教材,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通过介绍孔乙己、阿Q、华老栓、夏瑜(人物原型是秋瑾)等形象,一方面说明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另一方面惋惜地指出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通过这样的讲述,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获得生动而完满的认识。

三、运用文学作品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纲要”教学中要注意选择在各个历史时期引导、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推动时代发展进步,至今仍具有震撼力量的优秀作品。1942年5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其中指出:“某种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多数人所不需要,甚至对多数人有害,硬要拿来上市,拿来向群众宣传,以求其个人的或狭隘集团的功利,还要责备群众的功利主义,这就不但侮辱群众,也太无自知之明了。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他提倡和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生活,投入革命斗争实践,创造出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有扎实可靠的历史依据,又包含着健康有益的内容。将大量具有教育性、时代性、先进性的文学作品应用到“纲要”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在“纲要”课程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把文学作品与历史教学相结合是完全有必要的,而且也是完全可行的,但是要正确处理“历史性”与“文学性”“真实性”与“形象性”的关系。摆正历史和文学的位置,认识到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有不同的标准。历史形象务求真实,文学形象但求典型,对于人物的历史形象要以历史求实的眼光看待,而对于其文学形象则要以文学生动的眼光分析,它满足了人类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在应用文学作品时要区别对待,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并应对学生明确指出,哪些符合历史真实,哪些属于艺术虚构。

我们要充分认识文学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效用,并将对文学作品的运用落实到历史教学的具体环节中,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用文学作品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提高他们的学史能力,进而实现“纲要”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构建一个高效、生动的课堂。

[1]沈轩主编.文学照亮人生,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选·小说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

[2]纳兰性德.纳兰全词[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3]张维屏著,黄刚选注.张维屏诗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胡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政部副教授。

编辑:赵红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文学作品与数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