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子》审视当下“学人”形象的建构路向

2015-01-28 21:11吴格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州510006
名作欣赏 2015年2期
关键词:庖丁学人庄子

⊙吴格[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州510006]

从《庄子》审视当下“学人”形象的建构路向

⊙吴格[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州510006]

当下国民共捧“国学热”,在国学复兴和普及的同时,引起学术界一阵浮躁的学风,很不利于国学根本的传承和国学研究之人的个人学术发展。本文在《庄子》和前辈学人有关庄子的论述中,提取出求真知、顺自然、敛锋芒和淡名利等国学学人应有的品质,并结合当前中国学界的现实情况,对当下“学人”形象的建构路向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庄子国学学人形象

国学,杜泽逊先生给它下了一个定义:我国固有之学问,这里包括了大量“道”与“术”的内容,“四书”“五经”、琴棋书画。狭义来说,通常指中国历史上的经、史、子、集等。这些基础典籍数量繁多、年代久远、内容晦涩难懂,立志钻研它的学人只有沉得下心才能有所成就。反观近年来国内兴起的“国学热”,“百家讲坛”红遍荧屏之后,越来越多的所谓专家抛下手头尚未完成的学术研究,跃跃欲试地挖掘国学的现实意义。那么,作为一个当代的国学“学人”,该专注学术研究,还是利用被炒热的国学知识娱乐大众?应当如何建构自身的形象?笔者认为,应深入国学本身寻求答案。笔者近来潜心于《庄子》,其汪洋恣肆的文字风格令人拍案叫绝。世人只知它出世的外壳,不知其下包裹着积极入世的内核,其中真知灼见频出,不时在笔者思想中碰撞出启发的火花。再去拜读冯友兰、陈鼓应、郭沫若、张恒寿和王蒙等先生有关庄子的论述,获益良多。庄子肯定真知、讲求顺应自然的处事之道,他提醒我们保持心里的警觉并收敛锋芒,鼓励俟时入世,却极恶急功近利。以上种种,引人深思。

一、求真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面对卷帙浩繁的古籍,要坐得住冷板凳,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专项钻研。国学知识浩瀚无边,而人类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终其一生也难以掌握冰山一角。许多人以这样的借口拒绝学习更多的知识,满足于现状,这样的态度并不可取。庄子在《养生主》里有这样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必定会导致疲惫不堪,学习的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难道庄子也认为没有必要追求知识吗?非也。这里的“知识”是有限定的,即“能力之外”,我们无法追求自己能力之外的知识。生命有限,应放眼于能力之内的领域,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明确了这点,就不会因为时间短暂而自怨自艾、生命有限而自暴自弃。

除了国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外,国学学人还应求“真知”。庄子看来,真知是最高之知。“真”,顾名思义,是实在不造作、正确不虚妄的,贯通于自然、本性和道家一贯讲的“大道”。这与哲学的定义相仿,它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某一学科的知识,而是一种保持心灵宁静和顺应自然的境界,在求知的过程中竭力保持的状态。“小知不及大知”②,“小知”指的是“有限之知”,那些现有的材料、世代名家的结论评说,我们需要了解甚至掌握,但这些远远不足。“大知”看似虚无,实际所有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追求这个状态。保持宁静和淡然的心境,需要智慧的培育;在“大智慧”境界的平台下,摄取知识本身的行为才真正获得意义:顺应自然,保持求真知的内心,回到本真。

二、顺自然: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

庄子讲求顺应自然,在自由发展我们的本性做事时,会获得一种幸福感。《骈拇》篇有言:“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③这个绝妙的比喻意指“本然者,不容人为增损”④。学习和研究同样要顺应自己的本性,扬长避短,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闯出一片天地。本性常与兴趣联系,历代在诗词歌赋、绘画音乐、射御书数取得成就的学人,都是对自己的事业有着极大的热忱,兴趣鼓舞他们投入最大的精力。

《逍遥游》里提及“蓬之心”,和《齐物论》中的“成心”都是庄子所不能苟同的。前者指人短浅的视野,后者指主观成见。两者都使人的心灵封闭,与自然阻隔、与人之本性相违背。若想不被短视蒙蔽,当客观地观察事物,开放心灵,抛却主观成见。因此研究学术,不要被前人或权威的结论牵制,应当就事论事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此同时,还要注意保持个性,不可人云亦云。

三、敛锋芒:官止神行,善刀而藏

最初接触《庄子》,是读《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寓言。庖丁目无全牛,悠然运刀的娴熟令人艳羡,这又蕴含了顺其自然的道理。文惠君从中悟出养生之道,陈鼓应先生悟出处世之道——“庖丁能顺着自然的纹理去解剖筋骨盘结的牛,指出世事、世物的复杂,只要能顺乎事物的自然组织去做,乃可迎刃而解。这说明了处世之道:勿强行,毋妄为”⑤,笔者却读出自敛其才的劝诫。

庖丁“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话而今衍化成成语“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学人在积累国学知识的过程中,必须透彻了解所学内容,扎实地打牢文言基础。不可被现下浮躁的学风影响,对内涵丰富的典籍浅尝辄止,这种做法只会贻害无穷。在道家看来,若想有所得,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刻意为之。假使一名国学学子怀着做国学大师的理想,一心为这个头衔汲汲于名利,却没有真才实学,恐怕最终只得虚名,甚至名誉扫地。

学人积累足够多,确实腹有万卷书时又当如何?且看每次解牛的时候,技艺精湛的庖丁总是十分小心:“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⑥可见他没有恃才放旷,虽有十足把握也不贸然行刀。这说明我们不仅要保持谦逊,更难得的是保持一种初学者的低姿态,认真完成每项或易或难的工作,不炫耀本事。结束后,庖丁的一个动作“善刀而藏”同样流传为成语,指适可而止,自敛其才。这对小有所成,锋芒毕露的学人无疑是最好的劝诫之言。

四、淡名利:循无用之道,成有用之人事

每次提到兴国学,总会开始“国学的当代价值”的议论。以“实用”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有实际用途、看得见摸得着的,就认为有价值。用此等标准看国学的价值,无非是围绕文化对人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和对综合国力的影响等等一二三四地列下去。大批的劣质注释国学经典翻滚在印刷厂里,所谓的儿童国学班收着高额学费,商人们利用国学的噱头赚着文化钱,美其名曰“文化软实力”。他们只需略微翻一翻自己印刷机上的《庄子》,便可知这国学,实为“无用”。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庄子察觉到文人志士怀才不遇的愤懑,因此提出“无用之用”的旨意,以“无用”对抗“有用”,拒绝与凶残的权势为伍。庄子的退隐不是厌世,而是防止自己在功名利禄的追逐中迷失。我们不妨将国学划为“无用”之物,做一个“无用”之人,保持自己的精神自由,站在目光如豆的浅薄之流的对立面。走国学之路的人不可急功近利,不可为了“有用”而将国学商品化,只有保持一颗淡泊之心,方可成有用之人事。

“在喧嚣的环境中,庄子的思想折射出一片宁静的光辉。”⑦道家重视虚静,庄子以“虚”来形容心灵上的广阔和海一般的涵容,他轻视对物欲的追逐,倾向精神上的自由,回归自然,倾听内心的声音。当下有志于弘扬国学的学人不妨汲取其中的精华,树立一个求真知、顺自然、敛锋芒和淡名利的学人形象。

①②③⑥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1页,第4页,第121页,第43页。

④(清)宣颖:《南华经解》,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⑤⑦陈鼓应:《庄子浅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40页,第95页。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陈鼓应.庄子浅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3]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胡道静.十家论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王蒙.庄子的快活[M].北京:中华书局,2010.

[6](清)宣颖.南华经解[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7]王永豪.“无己”逍遥、“无功”逍遥和“无名”逍遥[J].社会科学研究,2007(1).

[8]孙亦平.从幸福观的角度解读庄子的生命哲学[J].南京社会科学,2012(6).

[9]包兆会.20世纪《庄子》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文艺理论研究,2003(2).

[10]颜世安.论庄子的游世思想[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

[11]李耀南.庄子“知”论析义[J].哲学研究,2011(3).

作者:吴格,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国学勤创新班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典文学。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庖丁学人庄子
牛的断想
宋代的“以学问为诗”向清代“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的转化
西南联大学人访书阅读活动考察
涵养“庖丁”之劲——养的是苦干实干的狠劲钻劲
黄玉峰:要做“学人”, 不做“学霸”
灶王爷秀逗记(八)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黄白黑漂流记 有根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