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阳550000]
浅谈周国平散文中的孤独体悟
⊙郑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阳550000]
周国平用哲学的语言书写着对生活的感悟,他的散文具有很强的哲学思辨性,在他看来,无论人与人之间多么亲密,人的本质是孤独的,我们应该学会在孤独中与自己相遇,在孤独中创造价值,让我们的思想变得丰富。本文将结合周国平散文特色,从什么是孤独、如何面对孤独以及孤独的价值三个方面来论述在周国平散文中体悟到的孤独。
周国平哲学散文孤独
周国平的散文从一出手便能够享誉文坛并经久不衰,既不是其云淡风轻的琐事叙写,也不是晦涩难懂的哲理抽绎,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对生命存在的感悟和人生价值的理解。哲学散文是有别于抒情散文的,“哲学散文是用散文的形式传导准则与法则的哲理及思想……都能将正确的由于批判而来的只是用文学的形式、形象,传到于群众以教训的功效”①。作为哲学散文家,周国平能将最深邃、最质朴的哲理用非哲学的方式进行演绎推理,但同时又是以极为精炼而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呈现出来,这样便使接受者在阅读时一方面能得到思想理念的启迪与人生意义的升华,另一方面能得到生趣盎然的审美享受。他拥有自己所秉持的人生理想基本的精神、价值、感受,在他的哲学散文中将这些基本理念聚集为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给予艺术形象化地呈现出来。因此,他的散文独具魅力,有思考性,既没有走向出世哲学的晦涩莫名,也不纠结于细枝末节的俗事琐细,介于两者之间的通达使他的哲学散文呈现出一种大气的人文精神。周国平说:“一个真爱学问的人其实不只是耐得寂寞,毋宁说这种寂寞是他的自觉选择,是他的正常生存状态,他在其中自得其乐,获得最大的心灵满足,你拿世上无论何种热闹去换他的寂寞,他还不肯换给你呢。”②这里所说的自觉选择的寂寞指的就是一种孤独的状态,而非受周围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寂寞感受,正是这种对孤独更深层的思考让他的艺术风格更加深刻。周国平的散文中对孤独的哲学思考的篇章,引人深思:他重视孤独的存在,唤醒人们的孤独意识,我们每个人都会遭遇孤独,当我们和孤独相遇时,是强力反抗,消极接受,还是积极享受?不管我们的态度和反应如何,孤独会真实地存在,这一点是不会变的,我们唯一能改变的是我们对孤独的认识和态度。
什么是孤独?这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被我们所提及,或者说是被我们忽略了的问题。周国平眼中的孤独是这样的:“孤独是人的宿命,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③“宿命”二字阐明了孤独存在的必然性,看似淡泊的话语中透露着忧郁的悲凉感受,在短短的句子中并没有哲学的专业行话,但这种对孤独的思考透露着深刻的人生关怀,以平实的语言传达出自己真切的人生感悟,在简易畅达的行文中体现了周氏深厚的哲学素养。
在周国平看来“灵魂永远只能独行……灵魂之所以只能独行,是因为每一个人只能自己寻找,才能找到他的上帝”。独行的灵魂无疑是孤独的,灵魂的孤独是形而上的孤独,也是最深的孤独,这与普通人生际遇中的孤独是不一样的。在当代世界,孤独涉及到了人们的根本处境,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且无法逃避的,周国平所说“现代人是孤独的,但是由于灵魂的缺席,这种孤独就成了单纯的惩罚”④。这种孤独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我们如何面对它,看待它,决定了孤独对我们来说究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叹,还是另一种幸运的开始。“现代人是活得愈来愈复杂了,表面上得到许多享受,却并不幸福,拥有许多方便,却并不自由。”⑤这种不幸福、不自由都被表象所遮蔽,都在于我们没有关注到自己的内心深处,我们忽略了灵魂所在。我们让自己理所应当地习惯于喧嚣、忙碌、热闹的生活,偶尔的清静,闲适和孤独反而会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于是无聊、寂寞和孤独的感觉会时不时撞击我们的心灵。
然而,无聊、寂寞和孤独是被我们混淆了的感觉,它们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周国平将三者进行了区分:“无聊是把自我消散于他人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消遣;寂寞是自我与他人共在的欲望,它寻求的是人间温暖,孤独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理解。”⑥这段以文学语言论述的哲理挖掘了孤独的内在本质,所表达的即是无聊和寂寞,是孤独的浅层表象,当被无聊这种情绪所扰乱的时候,会向外求,试图去消除这种情绪状态,只要有消遣,它便会很快消失。寂寞较无聊有更深一层的情感诉求,它不仅仅是将无聊的状态打破,更是寻求一种共存感和被理解,同样也是向外求。孤独与寂寞是较难以区分的两种状态,如果人们想让自己不感觉到寂寞,可以把自己放回人群中,然而,孤独是不管自己在人群中还是独处都可能会遇到的一种感受,可以将周国平阐释的孤独理解为自己给自己的一个状态,一种向内求的状态,因为即使在人群中,不被理解也会让人感到自己是孤独的,这种孤独的感觉不是消遣能驱走的无聊,也不是融入群体就能打发走的寂寞,孤独这种状态饱满地存在着,如果细细品味这种状态,会发现,在孤独里无需去附和他人,也无需把自己的想法生硬地让别人理解,只需倾听自己,和内心交流,便能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要得到这种饱满的状态的享受,取决于我们遇到孤独时的态度。
周国平的散文不是无能为力的忧患叹息而已,他以质朴的语言表达出心灵深处真实的情感,从而唤醒人们的人生意识,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在这种思考中,周国平让我们明白,孤独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或许我们可以假装不去看它,但它会真实地进入我们的感受,或许孤独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它成就了享受它的人,如果是因为我们的害怕,想逃离,妄图消除孤独,反而会越发得孤独,从而陷入悲观的情绪无法自拔,这种悲观会妨碍我们享受生命。因此,我们开始思考,如何改变我们的自身感受十分重要,周国平散文不仅仅是让我们看到孤独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引起我们对孤独的认识,与此同时,让我们学会如何面对和享受孤独,尊重孤独,给予孤独时间空间。正如叔本华所说:“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鸡毛,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物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⑦我们在喧闹繁华的世界上要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学会叩问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应该好好利用这所谓孤独的时间,让灵魂自由生长,我们可以是在伟大的文学作品里提升精神境界,或是在一个人的旅途中体味到一个真实自我,又或是在自己的思想里畅游,或索性什么也不做,彻底放空自己,在坦然接受、面对孤独后会开启我们对灵魂的思考,唯有这样才能安置好自己的心,营造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家园。
在是否选择独处的生活方式这一问题上,周国平论述道:“交往和独处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两种方式,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很不相同罢了。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人更爱交往,有的人更喜独处。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这段论述依然没有辞藻的华丽,没有刻意的修饰,却唤醒了我们重新审视孤独,如何调整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面对自我。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周国平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主义者,他对生命、存在、生活都有深切之关注和细心之发掘,而这些关注和发掘都源于日常的生活之中,同时,他冷静、理性地将哲思生活化与艺术化,让人们进入更广泛的沉思与玩味空间。他在承认这两种对人都很重要的生活方式中,引发了人们对平时忽略了独处能力的思考,在交往和独处两种比例不同的生活方式中,独处时的孤独也是我们必然会遇到的,然而,通常我们对这种孤独不够重视,甚至想方设法去躲避它。
正是周国平这样深入浅出的哲理阐释,使我们明白一个人如果学不会很好地与自己独处,连自己都不够了解,是无法做到成就自我的,更不用说很好地和他人相处了,唯有在独处中与心和谐,深刻地认识自我,才能让我们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我们会在懂得孤独并不完全是茫然、失落的时候明白“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⑧。然而一个伟大的人不仅可以在完全孤独的时候让自己得到快乐,而且还可能会为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精神财富,这样的一种创造就是在享受孤独后创造出孤独的价值,而这种价值本身让自己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周国平在谈论孤独的价值时写道:“不仅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而且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上帝、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⑨在孤独中,我们是有期许的,与灵魂的相遇是生命体验的终极追寻,或者说是为现代人精神日趋平庸开出的一剂良药,周国平将孤独的这种价值以精炼的语言总结,他认为:“一颗优秀的灵魂,即使永远孤独,永远无人理解,也仍然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它在一定意义上是自足的。”⑩正是孤独给予这些伟大创作时间和空间,所以多数天才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⑪这种天才的孤独是异于常人的,是学者沉浸思考创造的一种状态,也是这种对孤独的渴望,珍惜造就了这些天才,让他们创造了价值,这种思考性唤醒了人们的孤独意识和自救意识,亦是一种开始关注自我,探寻自我的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天才都是在孤独中成长的,如司马迁在狱中著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史记》,陀斯妥耶夫斯基也是在狱中酝酿了《死屋手记》。同时,也有一些作家自主地选择这种孤独的沉寂状态,刘再复在回忆他第二人生时说:“初到海外,远离故土,除了有连根拔的痛苦之外,就是孤独,面对无边的时间深渊,感到恐惧。”⑫正是这样的孤独,他创作了漂流手记十卷,并且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感恩于这样的沉浸之乐,认为这是幸运的,对于学者来说,这种孤独更是创作时候的一种宁静状态。蒋勋也说过:“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⑬,所以,我们可以说一种好的闲暇状态应该是孤独但不寂寞的。正是由于很多天才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孤独是他们渴求的状态,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中才能免于外在世界的干扰,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和自己的创造,释放出巨大的创造能量。也许,正是因为“人孤独时,只能和自己的心灵交流,于是一个人的内心的充实程度就立刻显露出来。而那些才华出众的人,即使身处荒漠,也不会感到寂寞”⑭。卢梭在《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写道:“一天当中,只有在这些孤独和沉思的时刻,我才是完全意义上的我,才属于我自己,没有牵挂,没有羁绊,真正可以说成了符合大自然心愿的人。”⑮正是这些才华出众的人充分显现了被我们忽略的孤独的价值。
周国平的哲学散文让我们体会到,在平凡而又平凡的生活中,心灵的悬殊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孤独实为人生的重要体验,我们需要孤独,需要进行内在自我的不断整合,就像我们需要空气,需要水一样,只有在与自己相处的过程中,清楚地认识和了解自我,逐渐构筑起完整而独立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地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如果我们在看起来已经将人际关系都处理得很好的时候,我们应该认真想想能否也将自己的心安置得很好,能否让自己在孤独中怡然自得,自我而自信。
在周国平的哲学散文中充满了深刻而理性的哲理剖析,细腻的文字直接到达读者心底,在对人性的关注上,感情深沉而充满社会责任感,这既不是“女性散文”那种沉迷于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感受,过多关注于抒发自己的情绪,也不像一些学者散文那样堆砌史料,尽显学识,更不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空洞说教论道,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安静、孤独地以一颗平常心坚持着真知灼见。这种哲理与文学的契合,不仅语言质朴、流畅,有着深切的忧患感,更是用真实的情感从哲学的视角开启人们深刻的思索,这种将个人的理性思考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真切的人生体验,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生硬说教,他是用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来抒写散文,他的散文有疗伤的功效,让孤独的心灵得到慰藉。
周国平的散文中集学识、才智、情感与一体,打破了以往散文局限重辞藻、重形式,忽略真情实感的单一模式,哲学的专业性和逻辑的思辨性结合在一起,凸显出自己作品的个性色彩,这种思辨的哲学观进行散文创作的视角,在传统散文的抒情描写基础上开辟了新的天地,这种用生命写作的状态影响了当代读者的阅读审美趣向以及当代散文作家对人生更深层面的关注,更是丰富了当代散文的发展,丰富了学者散文的题材,具有不可取代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①王统照.散文的分类[A].俞元桂,姚春树,王耀辉,汪文顶选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11.
②周国平.善良丰富高贵[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313.
③周国平.爱与孤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④⑥⑩周国平.人生哲思录[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⑤周国平.闲适:享受生命本身[J].才智,2006(5):14.
⑦⑭[德]叔本华.人生的智慧[M].亦非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
⑧⑪⑬蒋勋主讲.孤独六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⑨周国平.孤独的价值[J].青年博览,2009(21).
⑫刘再复.走向人生深处[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3.
⑮[法]让-雅克·卢梭.孤独漫步者的遐想[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⑯郑红峰.生命的姿态——做最快乐的自己[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168.
作者:郑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2013级研究生。
编辑:赵红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