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成(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430000)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沉淀,我们越来越发现人们所居住和生活中的建筑,似乎与自然和人们的情感生理要求相差的太远——高密度的住宅建筑到处可见,传统的工匠技艺已经很难在都市建筑中体现,更不用说都市建筑有着“自然之道”的意境,那种中国建筑在每一处自然地形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整个家园的建造体系的侧重点不是人类社会表象发展的机械式运作,而是追随自然的演变的更高层次的建筑早已消失在统治者所谓快速城镇化,把乡村变为城市的浪潮之中。大千世界,映衬在人类眼中的都市建筑千遍一律,不是钢筋混凝土就是玻璃幕墙,高架交通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同时也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也越来越变得焦灼浮躁,也越来越怀恋向往旧时与自然更为亲近的生活环境……于是人们特别是建筑界的相关人士开始急迫地呼唤本土建筑的建造与出现,慢慢的本土建筑便成为了现代人类生活的需求。
从本质上说,现代的都市建筑基本上都是工程师式的建筑,以满足任务书要求为目的,设定基本的建造的材料,设定建造的方式,半年几个月,哗哗哗,都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立了起来。既然建筑界越来越需要“本土”的建筑,那么这就说明存在“本土”性的建筑在当代的建筑中是少或者几乎没有的这样一现象。或许,在“本土”建筑越来越少,直到少到引起与建筑界业内相关人士的关注时,“本土”的重要性才逐渐浮出水面。换句话说,也就是人们意识到了我们当代的建筑已经病态了,需要本土建筑来医治。或者说要把当代的病态建筑医治成本土的建筑。
什么样的建筑是本土建筑?从世界性大的范围讲,中国可以为一个本土,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可以为一个本土。以这么大的范围来划分“本土”,我们或许就有疑问了:什么样的建筑是中国的建筑呢?有人会这样说,在中国版图上立起来的建筑就是中国的建筑。我认为这一说法是不切实际的,难道我们可以把立在首都的央视大楼,国家大剧院,卧在广州的广州歌剧院,屹在珠江畔的“小蛮腰”当成是中国的建筑吗?答案当然是不可以,因为这些建筑分明就是西方现代建筑的那种以个人美学为最高标准来设计的产物。当我们走出中国,同国际友人谈及中国的建筑时,我们不会把央视大楼、国家大剧院、广州歌剧院、广州电视塔等等这一系列的建筑说成是中国的建筑。相反,我们会说故宫、长城、乔家大院、土家大楼、皖南古村落等等这一系列的建筑是中国的建筑,因为这些建筑是我们中国的本土的建筑。还有另外一个比较微不足道的例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中国的国家注册建筑师证件上,它的图案符号是中国古建筑的承重结构——斗拱。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将其符号的图案换成钢筋组合而成几何图案的,或者换成是混凝土组合而成的几何图案,那么我们的国家注册建筑师证除了证件上面的文字其他的还能代表中国吗?很显然去掉斗拱换成其他的钢筋混凝土符号图案,这个证件就不再是中国的了,因为钢筋和混凝土是现代化的产物,它所代表的范围远远超出中国,并且它代表不了中国建筑学的本土性。
既然说到中国建筑的本土性,那么有一些人我们不得不提,比如贝聿铭、王澍。贝聿铭先生的建筑设计苏州博物馆,我们看得出来苏州博物馆顺承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造园理念——不仅仅只是从自然界模仿,源于自然更高于自然。苏州博物馆更体现出了贝聿铭先生以建筑的形式,通过对自然法则的学习与领悟,再经过他自己内心的智性和诗意的转化的能动的思维模式——天人合一。王澍先生的建筑更是体现出了他主动与自然积极对话的特点,王澍先生虽然没有直接说他自己的建筑是半人工半自然之物,但是王澍先生的建筑作品却时时刻刻体现了这一点。
我们也可以说一说其他国家的本土建筑,比如日本,这样通过比较我们或许可以更为清楚的知道中国现代的本土建筑和人们心中渴望的本土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知道,日本的很多现代建筑被大家见识了之后就会说那是日本的建筑,比如安藤忠雄初期设计的住吉的长屋、以及后来设计的教堂系列,包括水御堂等等,他的那些建筑作品表象看起来似乎和现代的都市建筑没有太大差别,但是通过对其建筑作品的了解,我们不难发现:住吉的长屋不仅仅只是都市人的一个居住的机器盒子,它内部的功能涵盖了与自然的对话,其建筑的中部有天井,很好的记录了建筑与天气阴晴雨雪的变化关系,更是让住在里面的都市中的人在平常的闲暇时光能够知道他们自己还是自然的一部分,这种生活方式不也正好放缓了如今人们快速的都市生活的节奏吗?在来看看安藤忠雄的教堂系列的建筑,风、水、光之教堂,其外衣用的是现代的钢筋混凝土以及玻璃幕墙,但是透过外衣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那就是日本的建筑,不管是对禅宗的理解,还与日本本土的自然环境的融合,这些建筑都很好的体现了出来。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的作品也是如此,他们的作品表象是现代的,但是内在却就是十足的日本本土建筑。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日本本土的自然环境也更加突出了日本人禅宗生活的宁静与安详。
通过上述对本土建筑的基本讨论与同其他国家的本土建筑的比较,我们不难想象当代中国都市中的本土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从居住在都市建筑中的都市人们的生活需要出发,我们需要的都市本土建筑不是对于中国古建筑的复制或者说复古我们的现代都市,而是我们需要对人们的生活与建筑结合起来进行探讨设计出符合都市人们的生活以及心理要求的本土建筑,这种都市建筑不仅仅只是披着本土和传统的外衣、却将所有现代技术手段一概拿来的高科技建筑。相反,我们希望我们的都市建筑的能够是从扎根于中国建筑文化的最直接、最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气候条件等各种因素出发而建造出来的,它呈现出对本土和自然更具深度的理解分析与思考。
总之,中国都市建筑想要变得具有本土性,万万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我们的建筑师不能把自己当做是工程师,与之相关的业内人士更不能为表象的业绩而活。希望我们的建筑师与相关的业内人士能够对自身的职业有独特的批判态度,能够拥有明确的世界观和职业道德素养。当我们能够意识到问题所在,并且努力认真地去了解自身和改变自己时,我们都市建筑本土性的回归也就不远了。
[1]沈实现.本土建筑与未来景观[J].建筑师,2013(02).
[2]王澍.我们需要一种重新进入自然的哲学[J].世界建筑,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