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彻底的颓废
——试论郁达夫式的颓废

2015-01-28 12:30:31刘明静武汉学院通识教育课部430079
大众文艺 2015年16期
关键词:郁达夫现代性主义

刘明静 (武汉学院 通识教育课部 430079)

不彻底的颓废
——试论郁达夫式的颓废

刘明静 (武汉学院 通识教育课部 430079)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颓废”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词语,很少有作家心甘情愿被扣上颓废主义者的帽子。“颓废”一词虽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但其内涵意义的历史,范围却远比词语本身出现的时间地点久远,广泛的多。它是一种普遍而恒久存在的精神现象。郁达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被公认的典型的颓废作家,然而,作者以为,他的“颓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颓废,“颓废”在他那里也只是一个在特定的社会现实和作者审美情趣相结合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已经偏离了西方唯美——颓废主义的真正精神。

颓废;颓废主义;郁达夫

郁达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个特殊的作家,正因为其人与其文的独特,因而也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作家。在轰轰烈烈的文学启蒙运动热火朝天的时候,他无视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而独自唱着个人呻吟的悲歌。他的作品因表现出的世纪末“颓废”色彩和大胆的性暴露,而为当时很多人所诟病,因此,他被大多数人称为中国最具“颓废”色彩的作家,然而在当时的中国,即便是今天,一旦某个作家被扣上“颓废”的帽子,这并不是对他的赞扬或尊敬,作家本人也从不会高兴被人称为此类作家。在中国,“颓废”或“颓废主义”一词早已改变了它最原初的意义而成为与主流意识对立的不为大多数人所承认的代名词。亦如李瓯梵所说“说起‘颓废’一词,似乎耸人听闻。在中国现代的语汇中,这个名词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坏字眼。”接着,在同一文章中他又以历史的眼光的具体论说了中国作家在西方启蒙思想的冲击下对所谓的“现代性”盲目追寻和认同。“我认为西方启蒙思想对中国最大的冲击是对于时间观念的改变,从古代的循环变成近代西方式的时间直接前进——从过去经由现在而走向未来——的观念,所以着眼点不在过去而在未来,从而对未来产生乌托邦式的憧憬。这一时间观念很快导致一种新的历史观:历史不再是往事之鉴,而是前进的历程,具有极度的发展和进步的意义;换言之,变成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五四时期对于它的描述方式也是一套新的词汇,从“黑暗”走向“黎明”等等,可谓掀起了一阵新的历史热。其影响是多面的:有人去疑古,有人开始对中国历史分期和中国社会本质展开辩论,而最终的趋势是知识分子的偏激化和全盘革命化,导致一场惊天动地——也影响深远的——社会主义革命……”若按照作者论述的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创造社作家起初受到西方唯美主义影响大力倡导“为艺术而艺术”,而到后期却一个个转变为“为人生而艺术”甚至“为革命而艺术”最典型的代表便是:郭沫若。郁达夫虽没有郭沫若改变的那么过分激进,但其后期艺术观念的改变也是有目共睹的。本文主要论述的则是他《沉沦》时期的即最为人所诟病的“颓废”时期的创作对艺术现代性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对中国文学审美领域的扩展。

“有了这一个‘时代’轮廓,我们较容易理解为什么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把历史道德化,把进步的观念视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把现实主义作为改革社会的工具,把个人与集体逐渐合二为一,而最后终于把‘人民’笼统视为革命的动力和图腾,这一系列由‘现代性’而引发的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到另一个结论:在这种历史前进的泛道德主义情绪下,颓废也变成可不道德的坏名词了,因为它代表的似乎是五四现代主潮的反面。”

不是似乎而是确实是。在轰轰烈烈的启蒙现代性潮流的五四时期,居然有人大肆暴露世纪末“颓废”情绪:孤独,落寞,悲观,失望,抑郁,对人生,对社会,对现实充满绝望;在泛道德主义的历史时期,居然有人明目张胆写出诸如性苦闷,性变态,性扭曲,性窥视之类的作品,这无疑于在一片宁静的湖面中投入一串集束手榴弹,除了要忍受众多短视之人的诟病之外,还要忍受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断歧视和排挤,郁达夫最初进入文坛之时便是处于这种尴尬的状态之中,所以,他一生的经历就如其作品一样,几经沉浮,毁誉参半,备受争议!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一个中国少有的悲剧性作家!虽然郁达夫的作品没有从根本上达到像西方现代作家那样所暗含的人的生存境况的深沉思考层面,但对于当时期的文学创作毕竟打开了一个缺口,其先锋大胆的创新是不蓉抹煞的,对后来的新感觉派作家,朦胧诗歌等作家都或多或少有些影响,我以为郁达夫最独特最值得肯定的便是他最不为人称道的“颓废”思想:对自我情感的忠实和抒发,以一个个“人”的要求为出发点对当时社会现实黑暗的揭露和控诉,对启蒙理性所允诺的幸福生活的怀疑和否定,以及对艺术独立性的崇尚和捍卫!这些是郁达夫在当时比所有其他最为独特也最为远见卓识的一面,而这些对当时的中国来社会来说却都是极度“颓废”的思想,是为众多作家所不啻的悲观主义心理!正因此才有了苏雪林之流的无耻的泛道德主义的谩骂!

“‘颓废’,意为颓落荒废;见之于人类,是古已有之的一种精神现象,它表征的是人对生存处境的一种怀疑和否弃态度,以及与此相关的种种人生观念”。美国学者马泰·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一书中也有诸如此类的关于“颓废”一词所涵盖的并不是某一特定时期的独有的精神现象,而是历史的普遍的无可逃避的

“……若果说该词在中世纪之前并不为人所用,颓废的概念则肯定要古老得多,也许它就像人本身一样古老。几乎所有的古代民族都熟悉这种或那种形式的颓废神话。时间的破坏性和没落的宿命论属于所有神话——宗教传统都拥有的重要主题,从印度的‘卡莉时代’到犹太先知所散步的关于腐败和罪恶的恐怖说法,从股息来罗马人对‘黑铁时代’的幻灭信仰到基督教徒的在一个即将由绝对恶统治(反基督统治)的邪恶世界——如《启示录》所宣称的——中生活的感觉。”

“颓废”一词的正式被提出虽不像它暗含之意那样久远,但所有时代所渗透的“颓废”思想却是任何时代所无法避免的,西方如此,中国亦如此。老子所谓“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的观念;庄子所谓“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的避世态度,以及“竹林七贤”的破毁礼法,不与世争,进不欲苟活,退不能自保的人生观。都是一种颓废的人生情怀和社会观。所有才有李瓯梵将《红楼梦》视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颓废”小说。

“颓废主义”作为一种国际性文学思潮,起于19世纪中后期的法国及欧洲。是前期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以及自然主义等创作倾向共同形成的一股世纪末文学思潮。它是中小资产阶级作家,艺术家对人类处境和内心世界的一种体悟和审美创造带有强烈的怀疑论和反叛色彩,具有反抗现存资本主义的性质。它以主观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否认理性的价值,主张个性的极端自由,崇尚感官本能的放纵,于虚无主义之中透露出悲观颓废的文化心理和神秘主义的审美情趣。颓废主义在20世纪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许多文学流派例如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垮掉一代,黑色幽默,自白诗等中间都有很深的影响。”颓废主义最初是以一种反叛姿态而出现的,这种反叛的“审美现代性”与“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是截然不同且绝然对立的。“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即启蒙资产阶级所宣扬的一种对时间的线性体杨,一种对历史发展进步的完全信仰的现代性。其理想包括:理性,实用,科学,进步等概念;而审美现代性则是其反面,是对启蒙现代性的反动,表现出对工业文明危机和人类对它的反抗:非理性,非实用,历史循环,审美感觉构成它的主要内容。唯美——颓废主义正是这样一种审美现代性。它认为工业文明的发展并没有为人类带来幸福。理性之光也没有使人类摆脱野蛮和愚昧,战争,杀戮疯狂仍主宰着世界,启蒙主义所允诺的美好未来和幸福非但没有实现,而历史还不断重复过去的邪恶。他们对理性不屑一顾,对启蒙理想百般嘲弄,对审美感性顶礼膜拜,对感官享乐疯狂追求,唯美——颓废主义者,最初便是以这种怀疑,否定和反叛的激进的态度出现的。他们预先感受启蒙理性给这个世界带来的种种弊端。阿多而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对启蒙的两面性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立。但是,被彻底的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万物同一性的代价就是万物不能同自身认同,启蒙消除了旧的不平等与不公正——即绝对的君王统治,但同时又在普遍的中介中,在所有存在与其他存在的关联中,使这种不平等常住永存。”

启蒙在唤醒世界,以理性,知识,祛除神话,愚昧,幻想的同时也使世界被笼罩上一层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惶恐。唯美——颓废主义者所抗拒的便是这样一种惶恐,一种盲目的狂欢。

郁达夫深受英法唯美——颓废主义作家王尔德,道森,大卫和兰波等人的影响,二三十年代他特地撰文介绍《黄面志》作家群,曾还翻译过王尔德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其小说《银灰色的斯》据说就是以道森为小说人物原型,表现天才在社会中遭遇不幸。所以,他无论在个性趣味,文学思想,还是伦理观念和小说实践上都是很接近西方唯美主义的,也是中国颓废主义的典型代表。当然,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作家经历和思想观念的不同,郁达夫的颓废主义与西方唯美颓废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但他的颓废也绝对不是某些卫道者以道德伦理扭曲审美艺术的所谓的“颓废主义”“色情至上”“纵欲主义”。

王尔德说:“只有美是时间无法伤害的,各种哲学像沙子一样垮掉了,各种宗教教条接二连三地像秋天的树叶般凋零,唯独美的东西是四季皆宜的乐趣,永恒的财富。”王尔德以为美与人生是对立的,艺术高于人生,不是艺术模仿人生,而是人生模仿艺术,尽管郁达夫并不赞同王尔德将人生与艺术完全对立化,但是他还是深信艺术的独立品格,美是艺术的核心,“艺术追求的是形式和精神的美。我虽不同意唯美主义者那么持论的偏激,但我却承认美的追求是艺术的核心。”这也是他不同与当时许多启蒙作家的最独特的地方。其次,他也认为只要有“真”,艺术无不可以表现。在艺术面前,没有美和丑。艺术可以表现病态的,感官的,颓废的,甚至丑陋的世界。这是他和王尔德在艺术观念上最为契合之处。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波德莱尔的以丑为为美的影子。郁达夫在《小说论》中说:“总之小说在艺术上的价值,可以以真和美的两条件来决定。若一本小说写的真,写的美,那么小说的目的就达到了。至于社会的价值,及伦理的价值,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尽可以不管。”正是在这一点上郁达夫小说和传统视野存在很大差异,也和新文学传统不完全契合,新文学传统是把小说当作启蒙工具,而郁达夫则将其作为展示自我,抒发情感的工具。新文学初期,还没有哪个作家像郁达夫那样那么大胆展现同性恋,偷窥癖,恋物癖和妄想症或者对年老色衰女人的病态世界的描写。

但是郁达夫式的唯美——颓废,又是一种不彻底的颓废,他的“颓废消沉是表象,反抗是实质”。他的颓废是和社会时代,现实有着紧密联系的,他自己说“人生终久是悲苦的结晶,我不信世界上有快乐两个字,人家骂我是颓废派,是享乐主义者,然而,他们那里知道我何以要去追求酒色的原因?唉唉,清夜酒醒,看看我胸前睡着的被金钱买来的肉体,我的哀愁,我的悲叹,比自称道德家的人,还要沉痛数倍。我岂是甘心堕落者?我岂是无灵魂的人?不过看定了人生的命运,不得不如此自谴耳。”字里行间透露着无奈和不情愿。所以,他的颓废更多的是一种伪装,一种对现实无可奈何的不情愿的“堕落”,至少在他自己看来这是一种病态,一种有违道德的丑恶。他根本无法像西方唯美颓废主义者那样将颓废上升到一种真正的审美艺术的高度,将颓废视为一种艺术美。他虽在理论上一再倡导艺术的独立性,美是艺术的核心。然而,现实的道德秩序总会影响他的表现程度,他身上其实有很浓厚的道德成规,即他只是从反传统道德里的价值立场而不是从美自身去创作。他的反叛总是针对社会现实而不是艺术自身的,本质上他的那些颓废小说的目的也只是启蒙民众的另一种方式。所以,郁达夫根本无法摆脱道德意识,去维持纯粹颓废美趣,他只是从反叛传统的新道德立场出发,通过大胆的自我暴露表达对专制和禁欲传统的不满。所以李初梨和郭沫若都说郁达夫看起来是颓唐派,实质是清教徒。

正如李瓯梵所说:“反观这个时期的‘颓废’文学,其来源仍来自五四文学商业化以后的时髦和摩登,并没有彻底反省‘现代性’这个问题。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功,他们也打着反传统的旗帜,无法在传统文化中寻求颓废的文化资源。”“……我认为这些作家并没有用颓废来反对现代,也没有真正从传统文学资源中提出对抗现代文明的方法……”正因为如此,“颓废”在中国才变成一个“耸人听闻”的字眼,而不为众多人所接受。虽然郁达夫在领受西方唯美——颓废主义思潮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种种问题,但他这种开创者的姿态,以及对“人”的情感诉求的忠实,对自身欲望的大胆暴露,在艺术上的独特审美理念,以及在中国文学画廊中独创的“零余人”系列形象,以上种种对沉闷的中国文学无疑都是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他不足之处也正显示了在中国这样一个被强大的伦理道德观念统治了几千年的特殊环境中,文学开拓者每前进一步是何其艰难,想完全突破更是不易。“夜正长,路更长”。

[1]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国思想史论[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性,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M].商务印书馆,2002.

[3]解志熙.美的偏至:中国现代唯美——颓废文学思潮研究[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4]李瓯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 郁达夫.郁达夫文萃[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刘明静,武汉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郁达夫现代性主义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新写意主义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9:00:16
浅空间的现代性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10
贵人
近光灯主义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中国博物馆(2018年4期)2018-02-16 07:36:58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7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02:13:55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冬日 新碰撞主义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2: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