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舒陶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A-
0113-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进行实验探究,学生能够从中获取知识,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实验教学,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率。
一、尊重差异,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感受和理解不同,因此,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并及时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以教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盐酸的性质》一课为例,笔者是这样设计实验教学方案的。(1)教学目标:认识浓盐酸的物理性质,保存浓盐酸时要注意什么。(2)学习内容:观察实验,完成下表。
(3)思考问题:打开装有浓盐酸的瓶子的瓶盖一段时间后,质量以及质量分数有什么变化?保存浓盐酸时要注意什么?在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时为什么不用浓盐酸?
在这个实验教学方案中,设置的学习目标是认识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并将这一学习目标分解成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在这一系列问题里,有的问题学生可以直接得出答案,如盐酸的色、态、味,有的问题需要学生经过思考后方能得出结论,如在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时为什么不用浓盐酸?在这个实验方案里,学习目标明确,虽然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但是只要认真思考,也能够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可见,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收获新知识、习得新技能。
二、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将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因此,教师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以教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课为例,笔者将演示实验改为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开始做实验之前,笔者提出问题: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某种固体物质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呢?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发现,在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某种固体。笔者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继续提问:如何能够让不再溶解的固体继续溶解呢?对于笔者的提问,学生们开始了思考和探究,做实验的积极性很高,并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可见,在教学化学实验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并通过操作实验得出结论。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才能够促使他们主动思考,从而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率。
三、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的生成性,让学生在非预设的教学中体验学习的过程。因此,在面对化学实验教学生成时,教师应当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例如,为了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笔者设计了以下实验教学方案: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几滴酚酞,溶液显示红色,然后再加入几滴盐酸,此时红色逐渐消失,这些现象证明了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有的学生发现,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后,溶液变成了红色,但是很快就消失了。于是笔者以此作为教学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经过思考和分析,有的学生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可能是酚酞溶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从而使红色消失了。”有的学生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从而使红色消失了。”对于这些假设和猜想,笔者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再次操作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即将酚酞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时,酚酞的局部的氢氧化钠达到了显色的浓度,但是由于分子的运动,使得酚酞均匀地分布在了氢氧化钠溶液中,达到了稀释的效果,这时液体中的红色就消失了。可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再次实验并得出答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点往往集中在实验上,因此,教师要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效率,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提高科学素养。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