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国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生活化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A-
0114-02
教学情境是联结课堂与生活的纽带,是实现课堂生活化、活动化的有效手段,是增加学生体验与感悟的重要载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进一步丰富生活经验,促进自我成长。
一、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提升生活经验
(一)利用真实的生活经历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生活经历,从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资源,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典型事例,将其引入课堂。由于事例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就发生在他们的身边乃至他们的身上,他们对其有着感性的理解与体悟。课堂上的“艺术再现”,充分调动了学生最直接的生活经验,学生对在课堂上所探究的问题、所展示的现象、所阐述的事理等有了更多的看法、想法与说法。适时的交流与撞击、点拨与整合,将极大地丰富与发展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六年级《社会文明大家谈》中“文明素养面面观”的话题,笔者在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你所在社区的文明情况”的课前调查时,有意引导学生描述上学、放学时段学校门口叫卖声不绝、拥挤嘈杂、小零食包装袋四处散落的场景,并用照片或视频突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文明素养如何?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自己该怎么做?这些情景就出现在学校门口,出现在学生上学、放学的时段,很多学生就是其中的参与者,极具真实性和典型性。在特定的课堂氛围中,这些情景的呈现给学生以强烈的触动,促使他们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提升对文明素养的认识,使得课堂活动更富有现实意义。
(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表现,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把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当作教学活动的起点,巧妙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发现问题、认识自我、了解世界。
例如,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六年级《做自己的伯乐》一课,笔者设计了“探究‘财富”“寻找‘财富”“享受‘财富”三个活动。在“探究‘财富”活动中,笔者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通过点拨、交流互动和相互影响,引导学生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理解什么是“财富”。在“寻找‘财富”活动中,笔者要求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审视自己,找一找自己身上所拥有的“财富”,填一填“我的财富清单”,并在讨论、交流、分享中,增进对“财富”的理解,进一步发掘自己潜在的“财富”,补充“我的财富清单”,从而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在“享受‘财富”活动中,笔者引发学生思考:我们拥有这么多的财富,它们究竟有什么作用?怎样才能拥有更多的财富?在文本故事启发下,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利用“财富”的事例,进一步感受自己所拥有的“财富”是取得成功的保证,从而正视自我,增强自信。整堂课没有过多的铺陈与渲染,凭借的是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通过巧妙引导、交流、整合,实现从旧经验到新知识的飞跃。
二、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丰富生活体验
(一)模拟他处发生的事件
教师可以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共同表演在其他时间或其他地点发生的事件、情节,将当前未能参与但又客观存在的情境生动地展示出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与深入探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例如,学习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诚信是金》中“哪个更重要”的话题时,笔者在课堂上模拟人才招聘现场,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丢掉诚信,带着健康、美貌、机敏、才学、金钱、荣誉六个背囊”的青年和考官,模拟招聘现场人物对话情景,演绎因诚信缺失纵使有其他众多长处终归被唾弃的社会现实,引发学生对诚信话题的思考。这样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模拟他人的生活情景
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体验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特别是特殊群体)的生活状态,帮助学生增强对不同人群生活状态的多方位了解,获得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从而丰富内心体验,促进完整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例如,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四年级《伸出爱的手》中“走近残疾人”的话题时,笔者将“体验残疾人”当作活动重点,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戴眼罩看窗外”“盲人过马路”“单手系红领巾”“不用手取书、翻书和藏书”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盲人和肢残人的种种不易,从而感受残疾人的迷茫、惊慌、无奈和渴求,增进对残疾人的理解,产生对残疾人的关爱之情。又如,教学活动版块“生命的孕育”时,笔者创设了“反背书包当‘孕妇”模拟情境:让学生反背书包充当怀孕的妈妈,让学生边护着肚子里的“宝宝”边捡东西、换鞋子等,感受妈妈怀孕时的诸多不便,促使学生萌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丰盈学生的心灵世界。
三、创设虚拟的故事情境,增强生活感悟
(一)虚拟历史故事
教师可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或表演历史短剧,再现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以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的双重身份,去思考历史问题,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从而获得较为丰满的见解,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例如,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至圣先师》一课,笔者按“孔子的世界影响”“《论语》的探究”“孔子教育思想”“孔子的评价”四个内容版块布置课前调查、采访,课内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汇报交流。在汇报探究“孔子教育思想”的结果时,笔者引导学生分别以孔子不同身份的弟子出场“亮相”,体现孔子的弟子“来自各方,不分地域;父子同学,不分老少;贫富悬殊,不论贵贱;贤愚参差,不问天赋”,从而演绎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同样,让学生扮演孔子、子路、冉有、公西华就同一问题“闻斯行诸”展开生动的对话,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感受,进而领略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独特魅力。
(二)虚拟未来事件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渲染,或播放科幻影视作品,让学生穿越时空,感受目前没有遇到但将来可能遇见的场景,经历一些当下无法体验的情境,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形成良好的科学视角和人文情杯。
例如,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四年级《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时,笔者设置了“通信畅想曲”环节,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畅想未来通信的方式会是什么样子,让学生从通信设备的材料选择、款式设计、能源应用、技术支撑、通信方式变化、通信效果提升等方面进行推测与想象,并通过描述、绘画、表演等形式加以呈现。
总之,教师应遵循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本,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更佳的体验与感受,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责编 雷 靖)